APP下载

林丽珠治疗胃癌经验举隅

2012-04-13肖志伟林洁涛

世界中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咽痛理气胃气

肖志伟 林洁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510405)

临床经验交流

林丽珠治疗胃癌经验举隅

肖志伟 林洁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510405)

胃癌/中医药疗法

林丽珠教授从事中西结合治疗肿瘤疾病二十余载,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肿瘤。林师在长期的临床中对诊治胃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有幸跟师临证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结合病例整理介绍如下。

1 内虚为本,扶助胃气

林丽珠教授认为,胃癌的发病多先有脾胃虚伤,气血亏损,在此基础上复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而致痰气瘀热搏结,津枯血槁,发为本病。临床治疗强调扶助胃气,如《素问·五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胃气虚弱则五脏六腑得不到水谷精微滋养,五脏六腑之气也随之不足;反之,胃气旺,则正气足。李东垣曰:“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外邪不能侮也。”强调“人以胃气为本”,精辟地阐明了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胃癌患者或因饮食失节,脾胃受伤;或肿瘤对胃的直接侵犯;或因胃癌手术的影响,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临床中多有脾胃虚损之表现,常见如神疲乏力,胃纳减少,恶心欲呕,四肢乏力、形体消瘦等。所以,治疗胃癌强调扶正宜先扶助胃气,攻邪需顾护胃气。

临床上,脾胃虚弱者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寒及脾胃阴虚等3种症候,林教授依据不同的临床特点而施以不同的补益之法。脾胃气虚者,常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脾胃虚寒者以理中汤为主方,并喜用高良姜温胃散寒;胃阴不足者,则选用太子参、麦冬、石斛等益气养阴之品。

2 理气疏肝,通降为用

林教授认为胃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有3个特点:升降失常、虚实夹杂、易旁他脏。气机失调是诱发胃癌的一个重要因素,脾与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协调,饮食的消化过程才能正常。《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治疗胃癌,必先调理气机。在具体治疗上,重视疏肝以和胃,因肝与胃为相克相乘之脏腑,胃的和降功能,有赖肝之疏泄,肝气不疏则土壅木郁,肝木克土。叶天士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因此,若要治胃,必先调肝,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土得木而达”。

除重视疏肝行气外,林师主张胃癌理气当以“通降”为法。而盖胃为太仓,主受纳水谷和传化糟粕,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只有胃气和降,才能腑气通畅,胃能受纳,气血才有生化之源;糟粕始能下行,邪毒才能随糟粕而清除有道。

临床上胃癌患者多有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胃脘胸胁胀闷等脾胃气滞症状,临床用药,遇两胁胀闷,肝气不舒者喜用四逆散以疏肝理气,并酌情选用佛手、八月札、合欢皮、郁金等性平和缓之品;嗳气不舒者,配木香、枳壳以宽中下气;食后胀甚或胀由食滞者,配莱菔子、焦山楂;胸膈痞满者,选用桔梗、瓜蒌皮;胀甚不解者,配厚朴、槟榔;胀由痰阻者,配法半夏、陈皮。因理气药多耗气、散气,临证多以健脾益气药物与理气药物配合使用予以调和。

3 易旁他脏,脾肾并重

林师认为,在五脏之中,脾胃居于中焦,为各脏腑气机转运之枢纽,脾胃为病,易旁及他脏,尤易影响肝、肾二脏功能。如《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说明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脾胃衰败,则四脏亦衰,百病由生。胃癌患者,至疾病进展,往往脾虚及肾,脾肾两虚。因肾为先天之本,全身阴阳之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二者相互滋生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故在临床治疗中注重脾肾并重,具体用药除重视顾护胃气、健脾益气外,常从桑寄生、桑椹子、泽泻、怀牛膝、何首乌、菟丝子、熟地黄中选用一两味兼以补肾。

4 化痰祛瘀,解毒抗癌

林教授在顾护胃气,理气和胃的同时,将化痰祛瘀,解毒抗癌作为胃癌的一个重要法则。胃癌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痰气交阻、瘀血热毒搏结而发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故痰、瘀、毒均宜去不宜留,正如《儒门事亲》所言“邪去而元气自复”。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用药常从山慈菇、半枝莲、肿节风、白英草、冬凌草、守宫、露蜂房等药物中选取两三味以抗癌解毒消肿,并随证加减。胃热炽盛,口干口苦者加蒲公英、栀子、白花蛇舌草、黄芩;嗳腐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槟榔;胃脘刺痛、气滞血瘀者,选用桃仁、赤芍、土鳖虫、五灵脂、莪术、延胡索等;胃热伤阴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脾胃虚寒,泛吐清水者,加高良姜、白蔻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属脾肾阳虚者,附子理中丸加减,酌情选用肉桂、高良姜、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气血双亏者,以黄芪建中汤加减,重用黄芪,并选用当归、山茱萸、熟地黄。

5 典型案例

患者某,男,68岁,2005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2005年8月因腹胀纳差在某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癌;病理示低分化腺癌并淋巴结转移,遂于2005年8月29日行全胃切除+空肠式胃术重建。术中见:肿瘤侵犯全胃,大小10cm×9cm,肿瘤浸润浆膜外,术中见贲门周围的膈肌受侵,行膈肌部分切除。术后病理示:胃低分化腺癌,淋巴结18/27见腺癌转移,肠系膜根部见腺癌转移,分期为T3N3M1,IV期;术后行艾素+希罗达化疗1个疗程,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严重胃肠道反应,患者拒绝再行化疗。现为求进一步中医药治疗前来林主任门诊,症见:进软食,返酸,咽部灼热感,吞硬物时咽痛,纳呆,夜寐尚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细滑。中医诊断:胃积病——肝胃不和、痰热蕴结。西医诊断:胃癌并膈肌转移瘤、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T3N3M1,IV期)。治疗以疏肝和胃、清热化痰为法,处方:土鳖虫6g,苦参10g,槟榔15g,木香10g(后下),厚朴15g,守宫6g,八月札15g,蒲公英30g,桔梗10g,岗梅根15g,连翘15g,甘草6g。7剂,水煎服,并以六神丸配合服用。

2005年12月5日诊:咽痛好转,反酸较前减少,仍进食梗阻感,时有打嗝,胃纳一般,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细滑。治以理气化痰,祛瘀散结,于上方减岗梅根、连翘、八月札、蒲公英,加法半夏10g,茯苓25g,浙贝母15g,蜈蚣3条。7剂,水煎服。后以上方加减服用100余剂,并以六神丸配合口服。

2006年2月8日诊:诸症消失,无明显不适,无反酸呃逆,无口干苦,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5g,法半夏10g,木香10g(后下),槟榔10g,山慈菇15g,八月札15g,半枝莲15g,露蜂房10g,薏苡仁30g,甘草6g。水煎服。

此后患者坚持每2周前来复诊,均无明显不适,以上方加减服药。多次复查CT均未见复发。相关抗原指标阴性。2009年12月24日胸部及全腹部CT结果示:原胃癌术后复查,残胃未见明显肿瘤复发或转移征象,肠系膜根部及腹膜后小淋巴结。随访至2011年4月,未见复发及转移。

此例患者初诊时症见返酸,咽部灼热感,吞硬物时咽痛,纳呆等,证属热邪蕴胃,所谓“三阳结,谓之膈。”胃热津伤,火热炎上,多升少降,故见反酸、咽痛,食难以入。虽为术后,元气虚弱,然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治以清胃降火,祛瘀开结。方中以蒲公英、连翘、苦参等清降胃热;以槟榔、木香、厚朴、桔梗等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土鳖虫、守宫等祛瘀开结;并辅以桔梗、岗梅根等清咽化痰,八月札疏达肝气。2005年12月5日诊时咽痛、返酸较前好转,胃热稍减,气仍上逆。因胃以通为用,故以理气和胃、祛瘀散结为法,在前方基础上减清解胃热之品,佐以法半夏、浙贝母、茯苓、蜈蚣等祛瘀散结。2006年2月诊时患者诸症消失,无明显不适,胃癌以内虚为本,痰瘀毒结为标,此时当以顾护胃气、扶正培源为主,兼顾祛邪,以四君子汤加减。此例患者初诊时已是胃癌IV期术后,伴腹膜后及肠系膜根部多发淋巴结转移。术后无力坚持化疗,予门诊坚持中医药调治,至今已5年余,未见复发及转移,足见中医辨证治疗之优势。

(2011-06-08收稿)

猜你喜欢

咽痛理气胃气
浅谈经方半夏汤论治寒湿咽痛*
理气舒筋法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qi Huoxue drop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吗
醋和酱油能治咽痛
理气化痰活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