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海岛管理的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经验*

2012-04-12叶属峰杨建毅杨加波陈少波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5期
关键词:列岛海洋生物海岛

彭 欣,叶属峰,杨建毅,杨加波,陈少波,王 宁

(1.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温州 325005;2.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温州 325005;

3.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 上海 200137;4.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杭州 310007;5.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海洋研究所 南麂 325400)

基于海岛管理的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经验*

彭 欣1,2,叶属峰3,杨建毅4,杨加波5,陈少波1,2,王 宁1,2

(1.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温州 325005;2.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温州 325005;

3.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 上海 200137;4.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杭州 310007;5.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海洋研究所 南麂 325400)

随着海岛开发热潮的不断升温,海岛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维持海岛生态系统的良好状况,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促进海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热点的问题。基于此,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把南麂列岛作为4个示范区之一,围绕海岛综合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通过本项目的有效实施,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在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中进行了修编并付诸实施;成功实施了铜藻生态修复为其他保护区提供了示范意义;形成的社区共管机制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可替代生计问题,保证当地村民的收益,还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消除或减轻了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及其外围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活动,成功地示范适当并可行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实现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示范推广。

海岛管理;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示范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方向之一,致使海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海岛生境退化,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严重阻碍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海岛是四面环水并具有孤立性、有限性、依赖性、脆弱性和独特性等特征[2],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3]。必须加强海岛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以此实现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岛管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为更好地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由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中国政府共同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执行、国家海洋局和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共同实施的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把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作为本项目的4个示范区之一,通过创新示范机制和多个项目区之间的相互学习,确保中国南部沿海海岛、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其目标和意义在于保护海岛生命支持系统,保持海岛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通过南麂示范区的有效实施,形成基于海岛管理的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为海岛尤其是海岛类型的保护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在国内外示范推广。

1 海岛现状及管理模式的提出

1.1 海岛开发现状

海岛地理环境独特,相对孤立地散布于海上,岛陆和岛屿之间的联系比较困难,且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海岛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4],其健康问题堪忧,尤其是世界性的海洋开发热潮加剧了海岛的开发力度,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海岛生态保护的突出问题之一[5]。

目前中国海岛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海岛的开发程度不高,资源未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经济效益较低。同时,大部分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具有随意性,海洋意识和管理水平低。海岛开发许可制度和海岛开发协调机制不完善,海岛开发计划也不科学,重开发轻保护的意识较强,某些海岛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制约了海岛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展我国海岛生态系统的管理工作。

1.2 海岛管理现状

海岛管理是指遵循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全面系统地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约束与激励,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海岛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即满足海岛地区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海岛环境容许的极限目标[6]。目前人类对海岛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开发模式,即过度利用,如围填海工程、放牧、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旅游开发等,给本就脆弱的海岛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威胁,引发了一系列海岛生态系统方面的问题,甚至生态系统“死亡”;基于此,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可持续海岛管理的认识,进入另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建立海洋保护区,制订完善的管理体系,实施可持续利用[7]。

因此,如何维持海岛生态系统的良好状况,修复受损系统,促进海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热点的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个重要目标,维持海岛生态系统健康这一观念已成为科学家的共识并已成为近年来海岛管理的重要目标。同时,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全面启动了海岛规划、立法、政策研究和保护区建设等工作,制定完成了相关多项政策、规划和规章,对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的实施,将有效地系统规范我国海岛开发利用行为,并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处于地方政府部门的自发自治状态,使海岛管理有了法律的依据。

2 南麂列岛及其示范意义

2.1 南麂列岛概况

南麂列岛位于浙江南部海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它又是我国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唯一一个海岛类型自然保护区。这是一个以海洋生物多样性为保护目标、以海洋贝类、藻类、鸟类、水仙花及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的独特的海岛生态系统保护区。南麂列岛被公认为在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上具有重要地位,素有“贝藻王国”和“海上神农架”之美誉。

南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全球为数不多的海洋生物物种聚集区。区内已发现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1 876种,其中包括大型底栖藻类178种、微小型藻类459种、贝类427种、甲壳类257种、鱼类397种和其他海洋生物158种。尤其是贝类和藻类资源尤为丰富,分别约占全国海洋贝藻类种数的15%(全国贝类总数2 902[8])和25%(全国藻类总数1 029[8]),约占浙江省海洋贝藻类种数的80%,大约30%的种类以南麂海域为我国沿海分布的北界或南界。有36种贝类目前在中国沿岸仅见于南麂海域,黑叶马尾藻、头状马尾藻和浙江褐茸藻是在南麂列岛发现的海藻新种,还有22种藻类被列为稀有种、新种和特有种,体现出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代表性和稀缺性。在这样小的范围内,存在如此多样的海洋生物种类,并能代表多种生境类型和生物区系,这在全球是极为罕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

2.2 示范意义

选择南麂列岛作为示范区意义重大,主要基于以下5点:①作为海岛具有很高的资源、生态、经济和军事价值,而且具有独立、封闭、生态系统脆弱和土地资源有限等特点,因此针对海岛的保护与管理制度既不同于陆地资源,甚至也有别于海域[9];②海岛的地理隔离特点,使得它具有物种组成上的特殊性,即物种存活数目与所占据的面积之间具有特定的关系,在无人类干扰下岛屿内物种总数基本保持稳定;③南麂保护区管理局与南麂镇政府“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共管机制,从管理体制上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其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示范作用;④南麂列岛已有大量的基础资料,过去的60年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版了一系列的科研报告;⑤南麂列岛在国际和国家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方面价值很高,尤其贝类和大型藻类的多样性在全国最高,有许多当地种和稀有种,该保护区始终是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并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人与生物圈(MAB)网络成员。

通过实施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消除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及其外围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活动,成功地示范适当并可行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示范推广。

3 基于海岛管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3.1 加强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

由于海岛地理位置的独特以及特殊的气候条件等原因,海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极容易遭到损害,从而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更新、人员管理技术培训和科研能力建设等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3.1.1 基础设施建设及更新

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由许多岛屿及周围海域所组成,它既是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受当地居民以及周边县区渔民的偷捕影响,也受进岛游客的影响。而且南麂地处外海岛屿,海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频发性的自然灾害,诸如台风、风暴潮和海啸等对于海岛生态系统的稳定极为不利,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设施。因此,加强管理、明确边界和禁止人为采捕等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护区管理的主要任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和执法设备的建设及更新,如设置界标、树立警示牌、建立围护栅栏、配备通信设备(中继台、对讲机)、GPRS/CDMA移动视频传输系统、车辆及船只(监察艇、执法艇)等,从而减少游客和渔民误入核心区,提高抓捕违法水平使偷盗行为有被遏制的趋势。

3.1.2 人员管理技能培训

南麂远离陆地且交通不便,致使人员流失,而且接触新鲜知识相对薄弱,管理人员的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的水平,一方面从保护区选派部分科技人员进行中短期的业务技能培训,如海岸带管理、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和GIS技术应用等培训以及国内外考察活动;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相关的专家、教授来南麂示范区举办由保护区工作人员、社区利益相关者(投资者、村居干部群众和二三级区承包者)参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知识培训班,如利益相关者生物多样性保护、潮间带调查与监测方法、GIS操作与应用以及海洋监察员上岗等培训。通过培训和考察,使他们基本掌握生物多性保护、数据管理和管理决策的方法,使利益相关者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3.1.3 科研能力建设

科研能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了解海岛生态系统的运作机理和健康状况,有利于确定保护工作中的优先问题和目标,并对之前的各种管理、保护措施做出评价和反馈[10]。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海洋生物学家对南麂列岛丰富的海洋生物物种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先后进行过60余次科学调查考察活动,调查人员达上千人次。但调查人员采用的调查方法及调查断面并不一样,致使常年积累的数据缺乏很强的对比性。为规范调查方法,提高管理局科研能力,结合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借鉴相似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经验,制订了针对南麂标准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规程——《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规程》和生物多样性中长期监测计划——《南麂保护区中长期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为南麂保护区今后的监测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建立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地理信息系统(Nanji Islands Biodiversit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NIBGIS),收集、整理南麂历史数据和新调查数据,统一利用GIS数据库进行管理和查询,将这些数据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发现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为保护区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3.2 城镇规划修订

南麂保护区管理局与南麂镇政府“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共管机制,从管理体制上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南麂保护区“区镇一体”的特色,项目对2004年编写的《南麂镇总体规划》(2005—2025)开展了修编建议书的编制活动,以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开发活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1 南麂原有规划

《南麂镇总体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规划、镇域土地利用、镇域旅游发展规划、镇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镇域道路交通等进行了规划,在推动南麂岛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如人口规模的持续减少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旅游和养殖业的发展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等,使得其中的部分规划已经不适应新的状况。而且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保护海洋性贝藻类区系组成及其生境;防止潮间带贝藻资源遭受破坏,促进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做到城镇总体规划与保护区功能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保护区管理部门面临的棘手问题,迫切需要对规划进行相应的修编,以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3.2.2 基于GIS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为实现南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综合管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南麂历年来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基线信息报告材料,从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环境时空演变以及威胁因子分布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专题图层。在此基础上对照南麂列岛原有城镇规划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以下生物多样性管理方面的热点问题:①产业布局需充分考虑保护区功能和民生;②土地利用规划需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现状、发展需要和生态保护需求;③生态监测与生态修复亟须加强。再根据图层分析和热点问题分析,结合“生物多样性基线调查与分析”和“多参数社会经济学调查与分析”等专家研究报告,从产业类型、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分析,提出了城镇修编建议评估图。

3.2.3 规划修编

根据国内外海洋保护区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贝藻类生物多样性现状,利用GIS提出的城镇修编建议评估图,对南麂镇原有规划从产业布局中的旅游业和渔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生态环境监测点、铜藻场建设、人工鱼礁规划进行修编、完善,以期更好地保护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做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生态文明,从海陆统筹系统的角度,消除总体规划中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压力。

3.3 铜藻及其生境修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岛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海域环境质量降低,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越来越突出,虽建立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但一些物种还是不可避免地衰竭,曾经的优势种已变成了稀有种,如铜藻。铜藻是一种大型海藻,多生长在潮下带浅海岩礁上,藻株高大、枝叶繁茂、成片漂浮水面并形成藻场,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也是幼鱼、小型鱼类避敌、索饵、产卵的处所[11-13],堪称“海底森林”“生态型鱼礁”。在1980年全国海岸带和海资源综合调查温州补点调查时,在南麂岛湾内的浅海礁区都有成片铜藻海藻场[14];1992年春至1993年冬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时南麂的铜藻已不多见;2003年南麂多处再也采不到铜藻,铜藻修复迫在眉睫。

3.3.1 铜藻场重建的生态意义及必要性

大型海藻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在不到海洋总面积1%的沿岸带构成海洋总初级生产力的10%[15]。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海藻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海藻既净化水质,为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在全球碳氮循环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铜藻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与其他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及其共存的环境因子构成的近岸生态系统[16-17],形成一个三维结构的新生境。该生境以海藻为营养基础,形成摄食方式多样化、复杂的动植物食物网结构[18-19],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不仅提高了初级生产力、减轻生态压力和降低环境异质性,也为当地物种的生存、丰度和多样性来促进群落结构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20]。作为建群种在南麂列岛开展生态修复、遏制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和资源衰竭的势头、达到恢复物种、提高当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3.3.2 铜藻场生境修复

随着国家《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提出,21世纪我国栖息地的相关研究、保护和建设工作可以作为许多生物资源保护和增殖的重要举措之一[21]。通过铜藻人工技术繁育,向经过筛选、改造和清礁除杂的目标海区移植种藻、喷洒幼孢子体水等方法,重建和营造具有自我繁衍、绵延扩大能力的野生种群,达到增殖目标,对恢复海藻在自然条件下的种群形成、养护具有积极意义。2009年2月在马祖岙选定岩礁底质、礁盘平坦、面积约100 m2和泥沙砾石混合底质、面积约200 m2的两处区域,投放高25~35 cm、重30~65 kg、砣绳1 m左右呈三角形砣石,利用筏式栽培的铜藻,将截短的铜藻苗绳绑在砣绳上,共移植种藻约1 000株,进行了铜藻场重建,形成了2个面积在100 m2左右的铜藻场;截至2009年4月,铜藻生长良好,枝叶繁茂,成片漂浮水面,藻体长4 m以上。

3.3.3 效果评估

针对重建的两个面积在100 m2的海藻场开展了生态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在马祖岙海区礁石上发现生长良好的铜藻幼苗,最大密度达到100棵/m2,已基本达到重建的目的。另外采用地笼、浮游生物网对经过3个月生长已形成铜藻场的内外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铜藻场内的生物多样性比藻场外要高。以2009年4月27日调查结果为例,藻场内物种数为7种,而藻场外只有4种,Shannon-Weaver指数藻场内为1.63,而藻场外为1.03。虽然物种数还比较少,可能与该藻场新建有关。

另外铜藻海藻场重建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示范项目为南麂培养了相关技术人才,为日后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推广打下了基础。而且随着铜藻场生态修复活动的开展和宣传,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意,为铜藻场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合作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 形成社区共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公众能够获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利益,而且公众参与也是目前海洋管理中广泛运用的工具之一[22]。在现有的涉海管理体制下,公众多数扮演着“遵照执行”的角色,他们认为涉海规划和管理活动依旧是各级政府的事情,自己只是这些活动的被动受体而已,致使公众的意愿未能及时反映,管理活动就有可能受到来自于公众的阻力。因此,在海岛综合管理中应当树立起公众的“主人翁意识”,做好宣传工作,引导、鼓励其加入到公众参与活动中,为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献策出力。

3.4.1 群防群护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面积较广而管理人员有限,发动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到管理当中,这对保护区管理工作大有益处。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群防群护的管理模式,吸收当地群众和利益相关者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使他们了解、关心、支持保护区。对部分缓冲区和实验区潮间带采取群众承包责任制和专业队伍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实行“谁保护,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群众的保护积极性,保护区管理局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行政执法支持。这一保护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保护区群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极性和支持力度,有效减轻了核心区的压力,为核心区保护管理创造了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3.4.2 提高公众意识协同保护

随着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公众宣传教育在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工作中显得愈来愈重要,也越来越受到各级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者的重视。保护区管理局利用标本馆、科普活动、报纸、刊物、电视台、广播电台和网络等媒介强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诸如联合国家邮政局、平阳县政府发行了一套以南麂海洋生物为主题的邮票;联合温州港航监督局、南麂镇政府制作VCD对游客在进岛游船上进行宣传;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南麂风光》明信片;印制南麂保护区宣传小画册;开辟专门的科普宣传窗,向游客进行宣传等。不仅提高公众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作用的认识,也展示了南麂保护区近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公众在今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打下基础。

3.4.3 “小手拉大手”公众宣传模式

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担将落到他们的肩上,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继而带动家人和周边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水平的提高,是推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代际公平的一种重要形式。南麂示范区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小额赠款项目以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为宣传对象,通过出版南麂海洋生物多样性知识课外辅助读本《走进贝藻王国》和《少儿海洋科普绘画作品选》、标本展示及签名活动、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和“关注海洋生物,加强环境保护”初中生海洋科普知识竞赛,创建了“小手拉大手”的公众宣传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在南麂保护区先后建立了浙江海洋学院、平阳县第一中学等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手拉手”夏令营活动以及大学生南麂科普志愿者活动等,从小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知识教育,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4 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经验

南麂示范区借助国际项目,围绕基于海岛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初步形成了基础能力建设的提高、保护区与城镇建设融为一体、可持续的财政支持、GIS应用于决策管理、生态修复示范以及广泛公众参与的框架等。另外,通过专家及利益相关者打分采用METT表(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racking Tool)对项目在南麂示范区实施前(2005年)、中(2008年)、后(2010年)的评估发现,赋分值分别为50分、63分和77分,可见南麂示范区在本项目实施前后综合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并形成了具有南麂特色的经验,值得在国内外海岛管理中示范推广。

4.1 铜藻场重建及生态修复技术推广

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能是未来20~30年内海洋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铜藻繁殖生物学及增殖技术”在南麂列岛的实施,推动了铜藻繁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掌握了铜藻的生活史和繁殖习性,促进了铜藻人工育苗技术、苗种培育和海区筏式养殖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铜藻海藻场重建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南麂海域的铜藻生态修复实践表明,铜藻可以作为示范推广的一种生态修复物种。与南麂相比,洞头海域、大陈岛和舟山群岛等局部生态系统面临着退化的危险,也正是寻找与部署生态修复行动的区域,因此铜藻修复的前景广阔。此外,铜藻海藻场重建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示范项目为南麂保护区培养了相关技术人才,为日后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推广打下了基础。

4.2 发挥区镇一体管理特色,推动南麂总体规划修编

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南麂镇政府“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共管机制,从管理体制上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采取利益相关方参与及适应性管理的原则,充分吸收了南麂保护区管理局、城镇居民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各方专家的意见,修编成果依托于南麂保护区“区镇一体”的管理体制,不仅为南麂列岛周围具有全球意义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在中、长期内得到保护,而且保证了当地发展活动的规划和实施得到有效的协调、综合和管理控制。

4.3 形成稳定的财政支持用于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

资金缺乏是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最大障碍[23]。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立起与国家海洋局、浙江省人民政府新型的合作关系,把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保护区等各种应承担的义务纳入到国家、地方政府系统以及生产力体系,纳入社会经济和政策框架,从而达到整个项目的目的。首先浙江省财政、平阳县财政保障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其次海洋主管部门、环保部门、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通过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形式给予资金支持;再次保护区管理局推进南麂列岛旅游的大门票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门票收入用于保护区的发展和建设;最后其他一些经费的支持,如生态补偿金或者民间资本投入保护区内产业或无偿捐助用于保护区的建设等。

4.4 从社区民众到政府部门的最广泛的公众参与

形成了社区共管的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南麂当地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到保护区管理中,对核心区之外的潮间带经济型贝藻类实行承包管理,既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又有效地保护资源,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定期开展义务监察员培训,使社区人员自发加入到保护区的管理中。另外,保护区管理局统一领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岛机构,接受海洋渔业管理部门,海上交通管理部门、财税、环保、工商、规划、旅游、土地、教育和卫生等各利益相关单位的授权或委托,对南麂保护区实施综合管理。

4.5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民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形成了“小手拉大手”的公众意识宣传模式。出版《走进贝藻王国》一书并纳入当地学校辅助课本。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众宣传,推广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如,举办南麂珍稀贝藻图片展和签名活动、组织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观看南麂珍稀贝藻类标本学习、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讲座、开展平阳县中小学生海洋科普专题活动。如,知识竞赛和绘画比赛等。此外,在渡轮上为游客播放南麂贝藻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的DVD,在南麂岛上设立贝藻展览馆供游客参观,在景区进行相关的标志和宣传,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4.6 提高了地方科研能力,为可持续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为南麂列岛制定了《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规程》及《南麂保护区中长期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并邀请专家为管理局及南麂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地方科研能力,使南麂示范区的监测制度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建立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地理信息系统,更新南麂基础信息数据,分析保护物种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等,及时反馈信息用于管理决策。

[1] 孙元敏,陈彬,余炜炜,等.海岛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6):85-89.

[2] 朱晓东,李杨帆.微型海岛概念的提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洋科学,2004,28(5):1-4.

[3] 侯英明.认真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确保海岛资源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9):4-6.

[4] 任海,李萍,周厚诚,等.海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J].生态科学,2001,20(1):61-64.

[5] 王小龙.海岛生态系统风险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6.

[6] 叶文虎.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0-118.

[7] 宋延巍.海岛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应用[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8] 黄宗国.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3.

[9] 周珂,谭柏平.论我国海岛的保护与管理:以海岛立法完善为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37-43.

[10] 郭院,朱晓燕.试论中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制度[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2):55-60.

[11] 孙建璋,杭金欣.南麂列岛底栖海藻的初步调查[J].植物分类学报,1976,14(1):51-56.

[12] 王伟定.浙江省马尾藻属和羊栖菜属的调查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3,12(3):227-232.

[13] 曾呈奎.中国海藻志,墨角藻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8.

[14] 孙建璋,庄定根,王铁干,等.南麂列岛铜藻的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09,24(5):19-21.

[15] 杨宇峰,宋金明,林小涛,等.大型海藻栽培及其在近海环境的生态作用[J].海洋环境科学,2005,24(2):77-80.

[16] CHAN Cheong xin,HO Chai ling,PHANG Siew moi.Trends in seaweed research[J].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06,11(4):165-166.

[17] WILLIAMS S L.Introduced species in seagrass ecosystems:Status and concer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2007,350(1-2):89-110.

[18] 李美真,詹冬梅,丁刚,等.人工藻场的生态作用、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J].渔业现代化,2007,34(1):20-22.

[19] 于沛民,张秀梅,郝振林,等.藻场的生态意义及人工藻场的建设[J].齐鲁渔业,2006,23(6):49-50.

[20] HUGHES B B.Variable effects of a kelp foundation species on rocky intertidal diversity and species interactions in central California[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2010,393(1-2):90-99.

[21] 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国际合作前景[C]//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51-57.

[22] 郭境,朱小明.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 保护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0,23(2):61-66.

[23] 蔡程瑛.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原动力:东亚海域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应用[M].周秋麟,温泉,杨圣云,等,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1-10.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政府(SOA)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南麂示范区;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海域海岛管理利用(浙海渔计〔2010〕205号).

猜你喜欢

列岛海洋生物海岛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海洋生物
在海岛度假
日本列岛封土石室墓的展开与连云港石室墓
舟山风物志
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
神奇的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