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何处寻求职业幸福

2012-04-09李舒文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2年2期
关键词:专业工作教育

李舒文

除了教材、教案和教育名著,在老师们的案头和床头常常还存放着文学作品和教育类之外的报刊,繁忙工作之余偶或一读以转换心境、放飞心情;每到周末,老师们会干脆利落地处理完“周周清”事务,揣着自己的“双休计划”急不可待地离开校园,直奔自己的生活世界。身边的所闻所感,使笔者一直认为处于劳务和心理双重压力下的中小学教师们,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作者更具有追寻职业快乐和人生幸福的内在需求。

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的“人的层次需求”一说同样适用于教师,经济社会追求幸福的世风也会影响到校园里的教育工作者。当低待遇且得不到保障的景况渐成过去、经济地位提高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代,当生存和安全得到足够保证、进入到被人尊重的精神层次时,还很有可能返过头来,乐此不疲地对物质孜孜以求。

这几年看到过许多教师,青年一代在进入教师岗位之前,曾经连续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考取教师资格和入编资格后,在“立业”的同时开始尽快处理个人“成家”的当务之急,而人之常情的买房购车,很快就使他们成为实实在在的房奴和车奴,这样工资显得低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显得重了,当早先憧憬的幸福真的降临到头上时,反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那些年老的教师们似乎游走在无求和无奈的边界上,一方面,有着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对教育的深刻感悟,富有责任心地工作着,享受着相对较高的待遇和礼遇;另一方面要在内心深处和工作环节上与“老教师”作唐吉诃德式的抗争,在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老教师往往被视为老态龙钟、老迈落伍的人,如果教师编制不充裕,他们立刻会被替代,甚至提前退休。谈职业幸福,这些新、老教师同行们大都轻描淡写、不以为然,他们会说:“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早把幸福感挤跑了。”

按照各自选择的思路,极力进行“幸福突围”的也大有人在。一些人走的是“内涵发展”之路。在我们身边的确有许多教师从专业成长和发展方面探索路径。开始的时候,他们是专业根基不深的职业新手,但在个人、家庭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条件后基本停止增长,而集中精力从读书、辅导、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某一或某几个方面入手,特别用心用力、不懈追求,实现超常规发展,几年以后在教学教研上有突出的业绩,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称赞,在政府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下,他们实至名归地受到职评、荣誉及各类评选的优待。当然这条路走起来会更加艰辛、更加漫长,行走的时候要有毅力、有韧性、有耐性,经得住寂寞、挫折、心理压力和时间的打磨,属于先苦后甜,或“痛并快乐着”的那种幸福。还有一些人热衷于“外围突破”策略。如,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的一些教师设法调入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学校;而身在“好学校”的,往往通过压缩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实施自我减压,或者进行课外辅导,以获取经济利益来“弥补”流失的幸福。而“借调”和“转行”到行政或其他事业部门的,更是跳跃式的“突围”了。

什么是幸福?幸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和人生状态?对这个命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并不少见,答案也各有千秋。社会学家说:“幸福=感恩+知足”;科学家说:“幸福=个性+需要+满足”;经济学家说:“幸福=效用/欲望”。他们试图从不同的专业领域,提示幸福的来源、组成要素及形成过程,把多元、多维、难以量化的幸福问题明晰化和公式化,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如若抛弃其它因素,循着这个公式去追求幸福,又似乎路途迷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知识分子信奉而世代传承的幸福观,教师更乐于躬行。身处的社会环境和身负的责任与使命,注定了教师不能在盛行的物质主义中寻求幸福,也不能在脱离职业本位的个人主义中获得真正的职业快乐,教师的幸福只能在社会责任担当的前提下、在利人益己的方向上获得,这个路径就是师道。

在师道中寻求幸福,教师就要成为专业突出的人。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理应成为有深厚学识修养和学术特长的人。当今,教师的专业性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有位特级教师说:“现在人人都是半个教育家。”在教育备受重视、教育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下,不在教育岗位而对教育知识懂得比专业教师更多的人并不少,教师如果不加强学习,或者学得慢就有可能在专业上失守。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不能依赖自己已有的较高学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有组织的培训进修,而要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习惯和常态。首先是读书,坚持不懈地读专业书,读前沿性的专业报刊,如果持之以恒地连续读几十本书、坚持数年阅读几种教育报刊,就会有很大的收获。热爱读书的人认为:读书需要一种心态,那就是虔诚和吸纳的心态;读书需要一种姿态,那就是开掘、发现的姿态;读书还需要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专业或者研究主题的方向。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释放。其次,离不开研究,通过持久的深钻细研,使自己在某一方面获得长足进步。有一位山区农村学校的教师,就是因为20多年如一日地研究学生、反思课堂,写出了上百万字的教育随笔和师生“心语交流”,成就了他深厚的教育根基,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省教育专家。

在师道中寻求幸福,教师就要成为堪称榜样的人。人们尊崇道德模范、尊崇不为世风浸染的科学家,他们在长期的默默奉献、长期的艰辛劳动中,反而更能体验到精神的富有,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教师职业本身受人尊重并不能说明教师就是社会的榜样,要成为社会的榜样,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其次要有突出的成就。万玮老师说:“当一名教师进入到一定的状态之后,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教育,甚至有的时候,他不需要说什么,也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在孩子们中间一坐或一站,就已经散发出教育的魅力了。”这其实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教师的道德是完整意义上的道德,体现于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决不局限于职业道德,除了教育好学生,还要赡养好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善待和影响每一个人,在社会上,能让人从道德情操上认出他教师的身份。突出的成就来自长期不断的努力,来自于把平凡的教学教研工作做得不平凡。就是一个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师教好了一名学困生,悉心照顾好每一个孩子的生活,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他就会被乡亲称道,被人奉为做人的榜样。

在师道中寻求幸福,教师就要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基层学校的教师常常十分繁忙,一种情况是,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要做大量辅导、教研等必要工作和临时性事务,往往不能按计划实施个人的学习和研究,有时甚至忙得“顾不上给学生上课”,形成教师心理上的“责任性焦虑”和“繁忙的空虚感”;再一种情况是长期超时超负荷工作,损伤了身体健康,多种慢性病缠身,远不到退休年龄就不能适应教学工作。在要求教育管理尽量改善这一状况的同时,教师自身更应以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和事业。一位特级教师说:“要用心教而不是用力教,以教育智慧提升教学效率,让学和教都尽量变得欢快愉悦。”而当他已经58岁的时候,仍在偏僻的农村小学任高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成绩一直领先。同时,培养自己健康的爱好,参加体育活动,发展专长,在健心的同时也使身体得到有效锻炼。许多教师谈起周有光、钟南山这些专家学者,既充满敬意,又备加敬羡。201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小燕老师,94岁高龄还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上,她说:“尽管我已经90多岁了,但我的艺术生涯就像刚刚踢完足球的上半场,我还要踢下半场。”我们不仅需要学习他们的为师之道,还要学习他们的做人之道,使自己成为有情怀、有追求、有强健精神气质的人。

(作者单位:河南济源市大峪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专业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