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英汉动物隐喻词语翻译

2012-04-09孙蕊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喻体英汉语言学

孙蕊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30)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英汉动物隐喻词语翻译

孙蕊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30)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研究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隐喻词语,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隐喻时,必须立足于源语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通过其隐喻认知意义的异同对比分析,进而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传达原作中的形象意义,以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认知;动物隐喻词语;翻译

基金课题: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科研课题,项目编号:H11S01。

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传统隐喻理论也将隐喻当作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修辞现象。直至最近数十年来,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诸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语义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翻译学等学科研究。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的问题从传统的修辞观提高到认知高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认知的手段和结果。隐喻由三部分组成:本体(被比的对象)、喻体(用来类比的对象)以及联系本体和喻体的最突出的共同特征。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语言和社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或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刘法公,2007:47、48)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描写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认为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隐喻作为一种极为活跃的语言现象,反映了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

1 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共同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传统的翻译理论受修辞学、文体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的翻译就是一个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问题。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为人类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离不开人类的体验,语言能力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Lakoff&Johnson,1999)。

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

从认知语言学来看,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作为中心的,其核心观点是语义是人们对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概括和总结,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相一致的。所以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隐喻在内的语言现象都是在现实中能找到依据的,可以从心理和认知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从这个角度看,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就是一个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手段。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移植的过程,是用翻译的形式重构源语言文化模式,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和文化形式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语言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文化又是社会生活和民族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表达方式,所以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性质相同的一面,同时又有着不同的一面,因此隐喻的翻译实践在传递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意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么,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到底应如何把源语中的隐喻成功地翻译成目的语呢?笔者认为,深刻理解英语隐喻是准确翻译英语隐喻的前提。英语隐喻理解的关键在于掌握其定义,弄清其类型,同时紧密联系语境抓住三要素,即本体、喻体和相似点,然后再选择一种恰当的翻译策略把它译成目的语。国外对隐喻翻释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他提出了七种翻译方法:直译法(re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TL);套用法(replace the image in the SLwith a standard TL image);明喻替换法(translation ofmetaphor by simile);明喻加注法(translation of metaphor(or simile)by simile plus sense);意译法(conversion ofmetaphor to sense);删略法(deletion);直译加注法(samemetaphor combined with sense)。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观点都很有代表性和实用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者仍从传统的隐喻的修辞功能视角展开研究。而随着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不可忽视。

例如:例如: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to add oi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bitter smile(苦笑),a thunder of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等。对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完全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达到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反应的目的。

3 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翻译对比分析

在翻译实践中,汉语隐喻被翻译成英语之后,该隐喻的英语译文能否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接受,是译者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同语言文化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表达,在表达同一概念的时候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喻体,这种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语言习惯问题所导致,所以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某些隐喻词的话,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汉语中的喻体替换成符合英语国家习惯色彩的喻体,同样也可以将英语国家中语言喻体转换成符合汉语习惯中的喻体。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人类思维模式在程式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事物的感知和认知也有相似之处。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用“同一喻体动物去喻指同一个事物”的现象,即动物隐喻表达的重合现象。

例如:狼在中国人眼中是凶残好杀的动物,有“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如狼似虎”之说。英文的wolf也是这个形象,如:a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喻指伪善友好的人);“throw sb.to the wolves”(弃某人于险境而不顾;见死不救)。驴(donkey)在中西文化中都被认为是不讨人喜爱的动物,在英文中如果要说某人愚蠢或固执就会说“He is an absolute donkey。”,中文相同的表达方法是“他倔得像头驴,他是头蠢驴”。狐狸(fox)在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总是奸诈狡猾的,在中文中经常提到“一只狡猾的狐狸”,在英文中会说“a cunning fox”。当然,在纷繁复杂的语言中还有很多动物在中英文中具有相同的喻义。例如,鹿是胆小温顺的,小羊是讨人喜欢的,猪是肮脏贪吃的,猴子是顽皮淘气的,豺是贪婪卑鄙的。(邓炎昌、刘润清:2001:188)

以上述各种动物为例,我们可见思维的共性使不同语言产生了相似隐喻表达方式,其喻体的内涵色彩也带有共性。

英汉两个民族熟知的动物相差无几,但是这些动物与人类的亲疏远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时候却大相径庭。因此英汉动物词汇中存在大量的喻体相同、喻义不同的隐喻现象。

由于文化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即隐喻表达相同的意义,但喻体不同。即喻义对应,喻体不对应,这种现象被称为隐喻并行。例如:形容一个人心中焦急,坐立不安,汉语是“热锅上的蚂蚁”,而英语则是“a caton hot bricks”。表示某人胆小时,英语用“as timid asa rabbit”,汉语用“胆小如鼠”。这样的用法不胜枚举,比如:like a duck towater(如鱼得水)、goose bumps(鸡皮疙瘩)、a drowned cat(落汤鸡)、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to castpearlsbefore swine(对牛弹琴)等。

注意到并行现象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知识可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母语和外语的差异,在使用外语时,不直接用母语的表达法,进而避免跨文化交际时的母语负迁移。

那么,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到底应如何把源语中的隐喻成功地翻译成目的语呢?笔者认为,深刻理解英语隐喻是准确翻译英语隐喻的前提。英语隐喻理解的关键在于掌握其定义,弄清其类型,同时紧密联系语境抓住三要素,即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谭卫国,2007:42)然后再选择一种恰当的翻译策略把它译成目的语。

在翻译的过程中,对隐喻的理解和处理是通过原语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只有双方对喻体要有共同的认识,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讲,隐喻就是用甲事物去理解和体验乙事物中。英汉语言各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隐喻的主客体的选择不尽相同,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不少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译者要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为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而这种“文化交流”在本质上是双向互动的。一言蔽之,“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18)。隐喻的创建、使用和理解是语言使用者的思维过程,那么隐喻的翻译必须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过程,才能产出良好的隐喻译文。(刘法公,2007:47)在翻译动物隐喻时,必须立足于源语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通过其隐喻认知意义的异同对比分析,进而采取最佳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传达原作中动物的形象意义,以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1]Lakoff,G.&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J].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8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陈宏薇.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影响[D].博士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7.

H0;H059

A

1008-4118(2012)03-0089-03

10.3969/j.issn.1008-4118.2012.03.51

2012-08-25

猜你喜欢

喻体英汉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喜马拉雅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社会语言学名词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