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恽代英政治思想研究

2012-04-09李良明李天华

关键词:恽代英革命

李良明 李天华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中南民族大学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4)

恽代英政治思想研究

李良明1李天华2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中南民族大学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4)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和著名理论家。本文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唯物史观揭示改造中国的道路、独立探索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拥护“民主联合战线”政策、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本质的认识、探索新民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党在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经验的总结等七个方面,研究了恽代英的政治思想,并指出恽代英的政治思想具有阶级性与实践性、前瞻性与指导性、深刻性与通俗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

恽代英;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

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和著名理论家。他思想睿智,才思敏捷。周恩来曾赞誉他“又会写文章,又会演说”①,董必武题诗称颂他“手书口说万人钦”②。他短暂的一生,留下遗著约300万字,写于1914—1930年间,时间跨度16年。这16年间,他先是担负着繁重的学习和教学任务,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又全身心地投入党的事业、担负党的重要领导工作,每天日理万机,不分昼夜。他身体不好,患有肺病,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又受到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打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恽代英能写出这么多的著作(含译著),实在是令人敬佩。

恽代英遗著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领域。本文仅研究他的政治思想。

一、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深刻分析

辛亥革命爆发时,恽代英16岁。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革命,但毕竟亲历过。这位关心国家大事、勤于思考的热血青年,在辛亥革命后不久,便向同年10月16日创刊的武昌起义后新建革命政权的第一家政府报纸《中华民国报》和1912年2月18日创刊的《群报》投稿,评议这场革命,“有时事小言颇长”、“均不售”。此后,他将对辛亥革命的思考,写在自己的日记中。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建立后,他又先后写了《造党》、《孙中山逝世与中国》、《孙中山先生》、《中华民族革命运动史》等论著,论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及经验教训,尤其对这场革命失败的原因做了精辟的分析。

第一,恽代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是党的组织不完密,党员对三民主义不了解”。这就是说,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不明确。恽代英分析说,领导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中同盟会有三派,第一派为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兴中会,第二派为湖南黄兴、宋教仁创立的华兴会,第三派是江浙蔡元培、章太炎创立的光复会。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时通过的章程草案规定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十六字纲领,在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民报〉发刊词》中被概括为三民主义。但是,“在中山先生一派,虽有三民主义的精神,但其能明了三民主义者亦属少数”;“至黄兴一派,可说仅有二民主义”,因为黄兴等的主张与孙中山不同,“他们只知排满复汉,没有所谓农工政策”;而章太炎一派“至多说他有半民主义罢了”,因为“他们没有民生民权的主张”,只不过有故国遗民之痛,而厌恶满清。正因如此,“三派虽然牵合了,主义未能一致”,因此,没有严密的组织,不开会讨论政策,又不注重宣传。“他们心目中只知要干,要打倒满清,所以对于主义反不屑研究,因此不能明了自己革命的目的与意义”。这样的革命,当然是“很难靠得住的”。③

第二,恽代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是国民党“无实力也”。同盟会虽然揭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却又要求帝国主义帮助中国革命。“这无异要帝国主义来打帝国主义,却未免是笑话”。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最大的弱点,乃找黎元洪出来。其他各省也是这样,“所有都督皆请旧时满清官吏或立宪派人去做,那时党员的心理,以为革命党只堪做破坏的工作,不能做建设的工作”。这样,失败是必然的,“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始终要被反革命派打倒的”④。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一成立,袁世凯马上以军事恫吓逼迫南方革命力量就范,革命派内部妥协倾向日益增长。袁世凯见窃国时机成熟,便提出了优待皇室、清帝退位、南京民国临时政府解散,由他在北京另组织共和政府的要求。尽管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党人一度拒绝,但最终屈服。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挽救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先后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运动,但都因方法不对、自己无实力,乃借他人之力,假重军人,假重官僚,假重外人。对此,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大乱已极。吾尝谓,官僚决不可恃,武人尤不可恃。中国非民党有实力了国事,则国事终不得了。今日,民党君子不知从养实力做去,但以呼朋引类求速效,不知以非真民党之人拉入民党,令在高位播恶于众,亦徒为民党声誉累耳。乃至自己无实力,无信用,惟知借助于官僚,借助于武人,甚至借助于外人……果何益哉?”⑤恽代英还说,民国即无人,“吾甚为民党羞之”。⑥

第三,恽代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还由于“不注意下层的国民运动”,“没有注意农工运动,培植民众的革命势力”。⑦同盟会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囿于阶级的局限性,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领导人都看不到农工的力量。恽代英指出,没有农工的势力,只有总是吃亏。利用军阀势力以倒袁,“政治上反被军阀所用”。直到1922年6月陈炯明反叛后,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庭的帮助下,才决意把国民党改组,仿俄国共产党的组织,“改从前只注意军事政治运动,忽略民众宣传组织的缺点”。这样,中国的革命运动才得了很大的进步,农工的组织,亦日益发展起来。

恽代英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抓住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本性,既平实中肯,又深刻透辟。他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中吸取了深刻教训,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一再强调“主义高于一切”,(恽代英这里所讲的“主义”,是指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这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坚持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二、用唯物史观揭示改造中国的道路

五四运动前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像潮水一般纷至沓来,传入中国,吸引着在茫茫黑夜中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热血青年,在最初一个时期无政府主义受到欢迎,超过了马克思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也受到热捧,试办新村和工读互助团的实践也热烈地开展起来。这是一种历史现象,反映了中国先进青年对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不满,以及迫切要求改造中国,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无压迫无剥削共产主义社会的强烈愿望。恽代英正是这部分先进青年的一分子。他曾一度受到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在《致王光祈信》中坦率承认:“从实告诉你我信安那其主义已经七年了,我自信懂得安那其的真理,而且曾细心的研究”⑧。新村主义传入中国后,恽代英与林育南谈,“都很赞成将来组织新村”⑨。然而由于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实验在全国各地相继失败,又适逢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大论战在中国的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促使恽代英进一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使他终于认识到,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并深刻指出:“无政府主义是割肉饲虎的左道,从井救人的诬说”。⑩“个人主义的新村是错了。”⑪从此,恽代英的思想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迅速转变,至1921年7月共存社的成立,标志他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恽代英,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国情,揭示了拯救中国、改造中国的正确道路。

第一,恽代英论述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其时,教育救国、学术救国、人格救国等主张在中国活跃一时,也吸引和困惑着许多正在寻觅真理的青年。这些救国论实质上是企图用文化去改造社会。恽代英指出,各民族的文化,实则是由各民族经济状况所反射而形成的,中国两千年的历史都证明了经济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⑫他说:“不从物质上救济中国,恐怕终如前几年前几十年所空唱的救国自强,结果终只是空唱而已。”⑬所以,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使中国免于“物质的贫乏”,即必须尽快创造条件,使中国的生产力能够得到解放和发展。他还指出,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和文化侵略,要实现所谓“教育救国”,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若不能打倒外资压迫,欲以空谈弭国内冲突,恐终不能生效呢。”⑭“要用教育救中国,需先知中国究要如何才能得着经济独立,——才能得救。”⑮所以,归根结底,经济压迫是万恶之源。所谓道德、人格的堕落,教育、学术的不兴,宗法家庭的破坏等等,均不过是经济压迫在观念方面的折射。“旧社会的罪恶,全是不良的经济制度所构成。舍改造经济制度,无由改造社会。”⑯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⑰恽代英的上述论述,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根本原理之上的,反映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第二,恽代英明确指出了改造中国的正确道路。

那么,如何才能使中国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呢?恽代英指出:“要求经济的独立,终必须经过一番政治革命……这个政治革命,完全是为求经济独立去障碍的法子。”⑱“我们便是为国民革命,亦必须由经济争斗以引导一般人到政治争斗上面,对于无产阶级尤须由阶级争斗以引导之到民族解放运动。”⑲“无产阶级必须为‘生之欲望’才能踊跃参加革命;换一句话说,便是无产阶级必须为自己的利益(解除自己的经济压迫)而参加革命。”⑳具体而言,“要中国工业发达,必须一方面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租借地,彻底实行关税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驻军炮舰,没收外国企业银行,打倒一切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买办阶级;另一方面废军阀制度,取消苛捐杂税,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只有这样,中国工业才会发达,只有这样,中国才会太平……这便是共产党所号召的工农民权革命,共产党领导工人、农民群众基础,便是要做到上述的事情。与一切反革命势力坚决奋斗到底。”㉑

恽代英的这些思想清楚地表明,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阶级斗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建立新型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国经济才能独立,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和发展,这才是改造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

三、独立探索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成立具有两个样式。一是与共产国际以及与上海、北京有联系的先进分子的建党活动。1920年春,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考察能否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维氏一行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又经李大钊介绍前往上海会见陈独秀。在维氏的帮助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李大钊在介绍维经斯基一行去上海后,与陈独秀通信相商,一致认为需要加快建党的进程,并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从事建党的筹备工作。”㉒正是在陈独秀、李大钊的指导下,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分子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二是与共产国际以及与上海、北京没有联系的先进分子,也在独立探索建党活动。这里特别要介绍恽代英、林育南等湖北先进青年成立的共产主义性质团体——共存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在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特别写道:“值得注意的是,在党成立前后,与共产国际以及与上海、北京没有联系的一些先进分子也在独立开展建党活动。1921年夏,湖北利群书社在黄冈开会,在三天(实际上是七天——笔者)的讨论中,其成员一致拥护无产阶级专政,拥护苏维埃,赞成组织俄国式党——布尔什维克式的党,并提议把即将成立的组织称做‘波社’(‘波’即布尔什维克之意)。㉓这段文字所述指的是恽代英、林育南组建的共存社。

1921年7月15日—21日,恽代英、林育南召集受利群书社影响的23位进步青年在湖北黄冈林家大湾浚新学校召开会议,成立了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

共存社的成立体现了恽代英的党建思想。主要是:

第一,奋斗纲领明确。这次会议,将新创建的组织定名为共存社。其宗旨是:“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这个宗旨清楚表明,恽代英、林育南等先进青年公开宣布承认阶级斗争,拥护无产阶级专政,以实现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可见,共存社奋斗纲领明确。这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党的奋斗纲领基本精神完全一致。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共存社设总务股、教育股、实业股和宣传股。“总务股委员用袁氏金匮投票法”,其他各股委员,“由加入各股社员社友公举。”这说明共存社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第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共存社规定社员必须遵守的戒约是:不嫖、不赌、不烟、不酒、不纳妾、不奢侈、不做有害社会、有害社会团体的事。共存社分社员、社友。社员中有自由支配的银钱财产,“应统捐入”;不能捐入,“须向总务股经济干事报帐,申明理由”;社员中无自由支配银钱财产的,“应尽量多捐,至少每年三元”,有困难的,“亦得申明理由减免”。完全为团体服务的社员,其最低限度生活费用由团体供给。社友没有向团体捐入银钱财产的义务,但有选举权,不能介绍其他人为社员或社友。无论是社员或社友,都必须填写志愿加入申请书,接到申请志愿书方可入社。这说明共存社社员、社友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由上可见,共存社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宗旨明确。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组织严密,俨然一国家”。第三,分社友社员,旨在“使人入社不致因社友有不健全而失败了社务”㉔。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第四,注重道德品质修养,提倡人格互信。恽代英的这些党建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建党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总之,共存社宗旨明确,组织纪律严密,实行民主选举,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它虽然名称未称共产党,不能称之为共产党组织,但从其宗旨和主义及组织原则等方面看,它又的确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因此,认为恽代英、林育南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也在独立开展建党活动”的立论是正确的,也是立得住的。

共存社的成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西方和港台的一些中共党史“专家”,曾极力鼓吹历史虚无主义。他们认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不具备成立共产党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舶来品”,是从苏俄“移植”来的等等。共存社的成立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表明即使没有共产国际与苏俄的帮助,中国迟早也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当然,共产国际与苏俄的帮助,的确加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进程。这些都是历史证明了的不争事实。

共存社成立不久,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实、李书渠、廖焕星等人获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异常感奋。他们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甚至是生命。

四、拥护“民主联合战线”政策

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改变了党的“一大”关于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的规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是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斗”。“这是党最早提出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和主张”㉕。这次会议虽然确定了同国民党实行合作的原则,但并没有解决国共两党采取什么形式进行合作的问题。

中共“二大”后,马林从莫斯科返回上海,带来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在8月29—30日的西湖会议上,马林提议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组织。出席会议的5名中共中央委员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与陈独秀都一致反对马林的提案,认为党内联合混合了阶级组织和牵制了我们的独立政策。马林无奈拿出了杀手锏,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否服从共产国际决议。“于是中共中央为尊重国际纪律遂不得不接受国际提议,承认加入国民党,从此国际代表(及中共代表)进行国民党改组运动。㉖为贯彻国际决议,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正式确立了与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的政策与方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

恽代英拥护党的“民主联合战线政策”,1923年6月15日,在中共“三大”召开期间,恽代英在四川成都就“讨论中国社会及我们目前的任务”问题致信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施存统,明确阐述了他的思想观点。

首先,阐述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必要性。恽代英指出,中国工业落后,产业工人阶级人数较少,除上海、武汉等城市,像四川这样的地方,“求所谓‘近代意义的无产阶级’求所谓‘产业劳动者’可谓少极少极”,且工人分散而不易团结。“工人之无团结,或团结而无力量,欲求社会革命之完成诚不易言。”因此,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吾人取加入民主主义联合战线政策殊有意义”。这就深刻地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无产阶级除执行加入民主主义联合战线的政策外,别无他法。

其次,论述了改造国民党的必要性及其目的。在恽代英看来,中国当今的国民党中除孙中山和少数坚贞分子外,其余多系“借名招摇,何曾真为民主主义作战?即如四川民党中且有派别,互相水火”。所以,中共加入联合战线后,必须对国民党实行改造,否则,无益于革命和主义的进行。因此,恽代英说:“我视此举只认为我们借此改造民党,借此联合一般真诚热心于民主的人向恶势力奋斗,因此握取政权,为无产阶级专政树立确实根基如俄国前例。”

恽代英的这一思想,深邃而高远。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确立之前,就认识到无产阶级加入联合战线,是要借此改造国民党,达到“为无产阶级专政树立确立根基”的目的,最终像俄国无产阶级一样握取政权,在中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思维前瞻,目光远大,实在难能可贵。

最后,说明了实现改造国民党目的的具体途径。恽代英指出,为实现为无产阶级专政树立确实根基的目的,在今日要从三方面努力:“(一)在产业进步地方,促进工人觉悟为重要,然尤要莫过于促成政治,注意军人与群众的革命。(二)在产业不进步的地方,搜出一二出类拔萃的革命青年学生与工人,并作普泛鼓吹,固有其价值,但更不可视自此以外,即无他事,(三)参加民党,总须能有力改进民党,真为民主势力作战。”㉗这三方面的努力途径,具体而切实,具有极大的操作性,反映了恽代英一贯务实的作风。

综观恽代英上述“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我们不得不感佩的是,他当时“囿居偏僻”的四川,显然信息不如上海、武汉等大都市,照理说应该保守一些。可是,我们却看到,与同时代的党的早期领导人相比,他的思想不仅没有落伍,而且超前。他不仅赞成参加国民党以促革命统一战线早日形成,而且强调在统一战线中要为无产阶级势力树立根基。这实际上蕴涵有保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和领导权的思想。特别要指出的是,恽代英在写这封信之前,未曾与共产国际的代表联系过,又没有出席过党的会议。他的这些思想,完全是他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独立思考的结果,反映了他当时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五、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本质的认识

当论及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本质的认识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1946年8月6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对当时国内外形势作了精辟而深刻分析,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伟大气魄,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说:“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㉘这个论点,极大地武装了中国人民的思想,鼓舞了斗争的勇气,坚定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赶走美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政权,夺取新民主义义革命最终胜利的必胜信心。

关于“纸老虎”的提法问题,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共产党人中,首先提出“纸老虎”概念的是蔡和森。”㉙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商椎的。

事实上,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科学论断,有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它和毛泽东思想的其他原理一样,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在中共党内,将反动势力比喻为“纸老虎”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同为杰出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与蔡和森是党内最早将反动派比喻为纸老虎的著名理论家。

1922年9月,恽代英在《东方杂志》第19卷第18号上发表的《民治运动》一文中指出,有些人总希望复古,像最有权势的慈禧太后、袁世凯、张勋等人都曾逆历史潮流而动,但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接着,他以讽刺的笔调写道:“纸老虎是不好戳穿的,一经戳穿了,还盼望用愚民政策,使他再信这个是真老虎,这简直是可笑的梦想。”㉚恽代英在这篇论文中不仅将慈禧太后、袁世凯、张勋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反动势力比喻为纸老虎,而且在使用“纸老虎”这个概念的同时,也使用了“真老虎”这个概念,以说明反动派虽有凶恶的一面,但基本质是虚弱的。这已经包含了二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后来逐步形成成熟的“纸老虎”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距恽代英《民治运动》一文发表仅三个月,蔡和森于1922年12月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第13期上发表《革命中的希腊》一文,对该国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复辟给予了无情的揭露。然后他指出:“已戳穿了的纸老虎是吓不住民众势力之发展的”。这是中共理论家首次将国外的资产阶级反动派比喻为纸老虎,扩大了纸老虎比喻的对象,拓宽了“纸老虎”概念的内涵。1924年10月,蔡和森又在《向导》周报第88期上发表的《商团击败后广州政府的地位》一文中评论道,英国帝国主义支持的商团军是“反革命的纸老虎,经十五日那一日的恶战,便完全戳穿了!”这已经初步包涵了帝国主义以及与其勾结的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思想,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力量,推动了工农群众反帝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1924年11月,恽代英在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第54期发表《怎样进行革命运动》,更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帝国主义是一戳便穿的纸老虎”。㉛代表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首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们朝野间,他们国际间,意见还十分纷歧”。他们钩心斗角,互相倾轧,常常你争我夺,明争暗斗,这样对于中国的革命势力而言,“不但不易于各国联合起来以压迫我们,便是任何一国亦不能拿全力来压迫我们”,㉜中国的革命势力完全可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集中自己的全部力量,各个击破他们。

其次,帝国主义与本国革命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一旦国内出现统治危机的时候,帝国主义就会借侵略他国,尤其是侵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来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但本国劳动阶级不愿意负担战争的损失。因此,“一国侵占我国的国土,可以惹起别国的忌妒冲突,他自己国家的革命民众亦不肯放过他”。正是因为这两点,中国虽无抵抗力,“然而至今不完全灭亡”,“苏俄革命之初,各国无法直接干涉,各国派兵驻西比利亚,不久又即撤退,都是由于上述原因。”㉝

再次,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原料供给完全依赖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这些国家敲骨吸髓的掠夺必然激起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列宁说过:“帝国主义意味着瓜分世界而不只是剥削中国一个国家,意味着少数最富的国家享有垄断高额利润”。㉞因此对于中国的革命势力而言,“我们只要能团结国民,与外人抵御……中国四万万人的独立战争,一定能激动东洋各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潮流,那时列强纵欲干涉,亦将不知从什么地方干涉的好。”㉟失去这些大市场,帝国主义及其附属的反动势力必将根本动摇。

最后,苏俄革命的胜利,使全世界反帝国主义运动扩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结成反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将给帝国主义及其依附势力以致命打击。“所以中国的革命一定在世界革命中间完全可以成功。”㊱

1919年11月7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成立两周年》一文中曾经指出:“当时人们认为,世界帝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一个落后国家的工人要起来反对这种力量,简直是发了狂。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两年的情形就可以看到,连我们的敌人也愈来愈认为我们是正确的。我们看到:像一个制服不了的巨人似的帝国主义,在大家眼中已经成为一个空架子;我们在斗争中度过的这两年,愈来愈鲜明地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的胜利,而且也标志着国际无产阶级的胜利。”这段话中的“空架子”一词,是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的译文,1986年版译为“泥足的巨人”。㊲列宁通过“空架子”或“泥足的巨人”这样的比喻,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内部矛盾和历史地位,指出了它外强中干的本质。恽代英、蔡和森关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是纸老虎的提法与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空架子”或“泥足的巨人”的论断异曲同工。

综上所述,恽代英、蔡和森不仅继承了列宁主义,而且在革命实践中将列宁主义中国化,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主义。

六、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关于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革命动力、革命对象、革命任务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

党的“二大”,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思想,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初步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这是正确的。但“二大”未能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立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三大”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共产党人注意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问题。

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包括恽代英在内的一大批中共党人,如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张太雷等,进一步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吸收了党内其他同志的思想理论成果,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认识的最高水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因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㊳恽代英就是其中之一。

恽代英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探索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第一,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对象问题。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恽代英明确指出:“中国今日,既不完具独立国的资格,已不啻一个半亡的国家。”他指出,中国领土权的丧失,帝国主义各国在华的治外法权的存在,以及海关、邮政、铁路等事业都被列强所操纵,这一切“都可以证明中国不啻成为一处半殖民地,也可以说是一个半亡国。况且如在上海,外人势力的膨胀,我国人事事之无能力,可说是已成为一个完全的殖民地了”。㊴“中国已成了殖民地,这是实在的。恭维一点说,中国已成了半殖民地的国家了。”㊵他特别指出:“中国有今日的地位,完全是外国人来造成功的。”㊶如何改变中国这种社会状况?恽代英指出,只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内打倒压迫人民的军阀,对外打倒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我们不打倒军阀,便不能组织革命的人民的政府,以引导全国的民众,以反抗帝国主义;同时,我们不打倒帝国主义,便不能灭绝外国的经济侵略,便不能求本国实业的发展。”㊷

第二,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段的经济地位和他们对革命的政治态度,从而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恽代英说:“真正与一切统治阶级利害完全相反的,只有农人与工人。所以说到革命,亦只有他们还可以有希望。”㊸他明确指出,中国工人阶级是最富于革命的阶级,“只有他能做民族革命的主要军队。”“中国有一百百六十万产业无产阶级(据《中国工人》第二期中夏君估计),他们掌管海陆交通运输、市政及各种重要工业。他们的联合,是中国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唯一可靠的力量。”㊹1926年2月,在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三周年时,恽代英更是明确指出:“产业无产阶级遂成为最容易觉悟的革命势力,遂成为最富于革命性的阶级力量”。㊺他还特别强调,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要做其他阶级的“中心与领导人”。㊻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最早重视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深入湖北黄冈农村,宣传发动农民。他在有关文章里深刻地指出,农民感受的政治经济的痛苦最深切,他们是革命的大力量,中国革命若不是能得着大多数农民的赞助,不容易有力量而进于成功。“农民哪一天觉醒,改造的事业便是哪一天成功。”㊼他又进一步指出:“农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所以是民众的一大部分。”“农民终岁勤劳耕作甚至不能供养妻子儿女,所以他们最应当渴望革命。”他号召革命青年到田间去,到农民中去,接近农民,学习农民,教育农民,研究农民,调查他们的生活实在情形,“这是中国革命最重要而且必要的预备”。㊽

恽代英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大商买办阶级”和“幼稚工业资本家”。这里所说的幼稚工业资本家,实际上指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他指出,大商买办阶级是“倚赖外国资本主义而享其余沥,所以他对于打倒外国资本主义的国民革命,一定是反革命的”。㊾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则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五卅运动后,他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合作中,必须保持警惕,要“善于应付”他们,而“不牺牲自己的利益”。㊿

对于小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恽代英均作了分析。他说,小资产阶级有其革命的一面,但“每是怯懦而自私的”,“游民兵匪比较勇悍,然而为自己的利害,亦易于卖民族”。[51]

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恽代英明确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工人和农民。因此他强调,要打倒国内军阀和帝国主义,就必须对内发动民众,对外联络各国被压迫的人民。他还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建筑在被压迫的农人工人的上面,他一定是代表着农人工人的利益,而且一定要简直是农人工人的团体”。[52]“党应当是在各种民众中的进步分子所组成的,这样的分子,每个人都要活动,每个人都要逐渐具有号召指挥他那一方面的民众的能力。”[53]

综上所述,恽代英在中共“四大”前后对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中国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对象等问题的分析,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四大”后不久,他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认识尤为深刻。这在党内是不多见的。

七、对党在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经验的总结

1930年2月,恽代英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帮助和指导福建省委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后,沿着秘密交通线,穿过崇山峻岭,到闽西苏区观察。他在闽西苏区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接触贫苦农民、红军指战员和苏维埃政权各级干部,对闽西苏区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做了全面的了解,写下了《请看闽西农民造反的成绩》、《闽西苏维埃的过去与将来》等文章,热情地讴歌朱毛红军,并初步总结了党在闽西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

第一,恽代英认为,党在“闽西苏维埃确实表现出来是工农的政府”。[54]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宗旨的必然要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广大贫苦农民最根本的利益是土地问题。执政为民就是要坚决实行土地革命,进行土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据调查,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前,龙岩、永定、上杭、连城、长汀、武平六县,田地平均85%为地主富农所有,农民所有田地不过15%。这正是农民遭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党领导农民实行土改,烧毁田契、帐簿、契约,从而使贫苦农民翻了身。“从前闽西农民在地主官府下面,要交租,又要完粮,又要上捐,又要派款,他们那时候简直没有法子生活下去。有些农民一年都没有米进口,并且连红薯亦没有吃,他们只有吃红薯渣。”[55]而在苏维埃政府之下,无田地或少田地的农民都分得了田地,“成年吃薯渣的贫苦农民都改吃白米。”[56]由于闽西苏维埃政府给贫苦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所以得到拥护。广大贫苦农民坚决团结在苏维埃政府的周围,明白了“只有拼命扩大斗争才是一条生路”。[57]因此,自觉行动起来配合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金汉鼎部龟缩在长汀城不敢越城池一步,刘和鼎、张贞部被迫离开闽西,国民党军队、民团的士兵向红军投诚日益增多,地主豪绅垂头丧气。

第二,恽代英认为,党在闽西要民主执政。民主执政的重要体现便是广大贫苦农民的政治参与。由于闽西苏维埃是工农的政府,所以经常有群众会议与代表会议,“有很多工人、贫农以至妇女参加苏维埃代表会与委员会,”[58]一切权力都属于苏维埃,农民许多事都是靠着开群众大会解决。例如,他们分田地,便是由群众大会自己讨论,自己定出分配的标准和确实需要照顾的对象,即使有什么争端,仍是开群众大会解决。不但一乡的事这么办,一区的事、一县的事也这样办。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政治的最先尝试。恽代英指出,在初成立苏维埃的地方,民主政治还不够发展,每开会多是几个领袖发言,农民只是在台下点头或鼓躁,表示赞成与否,而且多半是赞成领袖提出的意见,妇女发言多半不受人重视。但苏维埃成立稍久的地方,民主政治就要进步得多。“农民渐次能发表意见,他们已经实行撤回不称职的上级苏维埃代表,妇女在苏维中间的地位亦日益抬高。”[59]由此可见,党在闽西民主执政是不断完善的。

第三,恽代英在肯定党在闽西局部执政经验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缺点。“群众的创造力还未能充分发展,苏维埃一切政治设施还表现很多自上而下的精神。”[60]例如,办理合作社、俱乐部、列宁学校等,都是由县苏维埃及至各县联席会讨论规定办法,交各乡执行,上级主观上亦要求各乡工作一致。苏维埃最高执行权力实际还是在委员会,代表会议或群众会议好像只是一个讨论机关。因此,广大贫苦农民虽然都认识苏维埃政权的好处,但仍觉得只是一部分上级领袖、委员替他们做事的好政府,还未能完全行使自己的权力。恽代英强调,最高权力机关重要的事情必须经过代表会议或群众会议充分讨论。他指出,闽西的党组织已经意识到这一缺点,并提出两条改进措施,第一,以后除军事财政外,“一切政治、经济、文化事业,要尽可能帮助各乡群众自己创造,党的好意见一方面固然要影响上层苏维埃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尤其是要发动每个支部到群众中去发展讨论,推动群众在会议中提出意见,使各乡一切设施都可以各出心裁,互相观摩争竟”。[61]第二,“党不仅是要帮助群众发展自己的意见,而且要帮助群众自己做,这样便可以使苏维埃的群众基础更为巩固。”恽代英指出,工农群众在国民党长期统治与欺骗宣传下,现在还是第一次建立自己的政权,“自然不会一件件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的,工农群众现在已经有机会自己试验,自己批评,并且随时改正自己的缺点”[62],这正是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他坚信,“只有苏维埃政权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权。”全中国工农群众都应当起来为苏维埃政权奋斗。[63]

恽代英对党在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经验的总结,虽然只是初步的,但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意见,对当时全国苏维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八、简单的结语

以上研究,只是恽代英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例如,关于恽代英在反对国家主义、反对国民党新老右派、批判戴季陶主义、批判国民党改组派等方面的思想,囿于篇幅,本文都未能涉及。但仅从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看,恽代英的政治思想已表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阶级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两大历史使命,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恽代英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中国问题。因此,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它来自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又用于指导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表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品格。

第二,前瞻性与指导性的特点。恽代英的理论观点高瞻远瞩,势如破竹,极具前瞻性,处在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理论的前沿。例如,他关于独立探索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关于拥护“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思想、关于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本质认识的思想、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的思想、关于党在闽西局部执政历史经验的总结等等,在中国共产党内都是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成果,因此对中国革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第三,深刻性与通俗性的特点。恽代英学识渊博,融通古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深奥的革命道理用中国广大民众能够接受的、一看便懂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真正做到了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因此,恽代英的文章,既有理论深度,又通俗易懂。因此特别受广大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年的欢迎。许多有志青年,正是读了他的文章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正如郭沫若所说:“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64]这充分显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无比威力。

恽代英的上述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它既可以丰富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内容,补充和修正过去研究中的某些不足;又和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毛泽东、蔡和森等的理论观点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元素,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奋斗征程的指南和经验总结,为党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宝库,促进了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对当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注释

①恽希仲:《周恩来伯伯夸他又能写又会说》,转引自张黎明主编:《我的父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1页。

②《董必武诗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43页。

③④⑦⑫⑲⑳㉑㊹㊺㊻㊾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恽代英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47页,第949页,第951页,第656-657页,第657页,第656页,第1038页,第636页,第781-782页,第636页,第657页,第1064页,第1069页,第1066页,第1069页,第1069页,第1069页,第1070页,第1071页,第1071页,第1072页。

⑤⑥⑨《恽代英日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6-97页,第87页,第652页。

⑧⑩⑪⑬⑭⑮⑯⑱㉚㉛㉜㉝㉟㊱㊵㊶㊷㊸㊼㊽[51][53]《恽代英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9页,第162页,第244页,第406页,第404页,第412页,第326页,第408页,第337页,第596页,第596页,第596页,第596页,第596页,第541页,第545页,第552页,第500、501页,第511页,第561页,第560页,第595页。

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9页。

㉒㉓㉕中共中央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59页,第70-71页,第81页。

㉔以上引文看见恽代英:《浚新大会纪略》,载《我们的》第7期,1921年8月。

㉖《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1929年12月10日,转引自《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351页。

㉗以上引文见恽代英:《致施存统》,1923年6月15日,载《先驱》第23期,1923年7月15日。

㉘《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5页。

㉙李军海、夏洪帅:《蔡和森首先提出“纸老虎”概念》,《解放军报》2010年2月22日。

㉞《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3页,第665页。

㊲《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7页。

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㊴恽代英:《我们要雪的耻岂独是“五九”吗?》,《南洋周利》1924年第4卷第9号。

㊿恽代英:《五卅运动与阶级斗争》,《中国青年》1925年第103期。

[52]恽代英:《评王光祈著〈少年中国运动〉》,《中国青年》1924年第53期。

[64]郭沫若:《由人民英雄恽代英想到〈人民英列传〉》,《中国青年》1950年第38期。

2012-07-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遗著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1&ZD079)

责任编辑 邓宏炎

猜你喜欢

恽代英革命
五四时期的恽代英与学生运动
机械革命Code01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恽代英的两副对联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中国青年》创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