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基本特征

2012-04-09韩文乾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特色

韩文乾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基本特征

韩文乾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研究,对于解决中国处在矛盾凸显期的各种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参与性的统一、递增性与逐层性的统一、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等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历史性;现实性;全面性;协调性

民生观指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存、生产、生活等基本需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民共同幸福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和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角度研究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一些基本特征,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解决当代中国民生问题所形成的根本经验总结和理论观点,它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灵魂,同时又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西方国家发展民生事业的成功经验,同时又立足于各阶段中国的国情现实来解决具体民生问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特征,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历史性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阶段性。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人民关注的民生问题是不同的,反映的民生观呈现出历史阶段性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追求民族独立是那个历史阶段的最大民生要求,于是产生了追求独立自主的民生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生产生活、解决温饱问题是当时人民的最大愿望,追求生存的民生观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全方位的释放,实现国家富强、追求生活幸福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最大期盼,追求发展、追求和谐的民生观正是满足了当前民生的发展需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既具有历史共性,又具有不同历史阶段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二是历史继承性。在当今中国,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和生态问题等都是民众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而这些民生问题的产生均体现了历史继承性特征。比如能源问题,我国长期过度消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使这些资源的耗费越来越向枯竭的方向发展,虽然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了,但替代能源的发掘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最后导致能源危机,同时在能源使用过程中,还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新的民生问题。因此,每一届中国政府在民生政策的制定上,都会充分考虑到由于之前发展而导致的新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趋势,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三是历史前瞻性,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回顾过去,而且还能够使我们前瞻未来。中国共产党历来善于吸取历史经验,同时善于在历史经验中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党坚持把共产主义作为我国民生事业的最高目标,同时坚持把民生期望与阶段性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规划合理的阶段目标,这也是我国民生事业得以稳步发展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又具有现实性。马克思曾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296。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民生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善于把各种民生理念和理想具体化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具体化到具体民生工作之上,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民生现实目标。比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制定了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共同富裕的“三步走”民生发展战略,之后,江泽民、胡锦涛将其具体细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现实战略步骤。这些都是基于中国的国情现实,并且以民生事业的辉煌成果证明了这些战略构想的英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它既具有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民生问题特点,同时又拥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解决相似问题的方式;既吸取了中国民生建设各个阶段的历史经验,又立足于中国具体民生国情;既是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的民生期望和民生实际工作的现实统一,又是高于现实的民生最高理想和基于现实的民生阶段目标的历史统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主导性与参与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就了中国民生建设的辉煌历史,这种优越性体现在党和政府对于民生工作的全局把握和高效执行的具体过程中。正是党和政府始终在中国民生工作中发挥着科学合理的主导作用,才使人民始终沿着正确的民生建设道路不断前进。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政府所制定的民生政策需要倾听人民的心声,需要人民的广泛参与才能执行,同时更需要由人民来评判政策执行的效果。由此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主导性与参与性相统一的特征,是党和政府主导与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高度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民生政策的制定上注重中央与地方的政策观点贯通。如何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若要贯彻民生政策,必须畅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必须实事求是反映群众呼声,中央才能有根据地制定、下达各项民生政策。毛泽东提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2]31。他认为权力不应该高度集中在中央,应当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他认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涉及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3]198-199。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也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权力下放,地方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力地推动改革和发展。这是一条重要经验,应当充分加以肯定”[4]237。可见,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发挥中央的主导作用与地方的协调作用。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使老百姓得到切实的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在党和政府制定民生政策时要具有前瞻性,即能够指引人民走向更高的民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具有科学严谨的方法论指导,其科学性已经反复被民生实践和人民群众所证明。从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构想的逐步实现,到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的成果初显,再到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更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始终指引着人民群众逐步实现着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并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追求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又具有广泛的民众参与性。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决定了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党在制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政策时,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这种参与度直接决定着民生工作的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参与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政策的制定是由人民群众的需要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所做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制定各项民生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十分注重听取群众的呼声,他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5]342。胡锦涛也非常重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愿,他认为只有深入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了解和关心民生问题,才能制定出反映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方针和政策,切实改善民生。他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6]。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过程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来完成的。在各个时期的民生建设事业中,人民群众都是建设的主力,无论是解决基本的吃、穿、住、行问题,还是解决更高层面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都需要每一个民众的广泛参与。江泽民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参加的和实现自己利益的事业”[7]356。胡锦涛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我们的事业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8]646。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政策的成效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的。民生政策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是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高兴,只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对生活感到满足、充满希望,才能真正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5]128。他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判断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主导性与参与性的有机统一,它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主导民生事业方向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意愿当作基础、设为目标,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对于民生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各种民生困难,始终带领人民前进的魄力,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始终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坚决执行党的民生政策,不断为更高的民生目标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逐层性与递增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规划战略和制定政策时历来注重循序渐进,对待民生问题同样如此。我国正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不能超越阶段去解决民生问题,现阶段的最高民生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不可能一步就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在解决各种民生问题上呈现逐层推进与递增叠加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逐层性。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三步走”构想,其实也是逐步改善民生的大“三步走”构想。邓小平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穷。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不贫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9]109。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提出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0]27。在十六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把“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一起作为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有着清醒认识及逐步推进的科学合理规划,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人民生活不但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而且正继续向中等发达目标国家迈进。事实证明,在这样逐层推进的发展观指导下,中国民生问题正在按规划目标逐步推进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同时具有递增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和实施的各领域民生政策带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逐年递增,始终在做“加法”,基本不做“减法”,注重政策的递增叠加,十分慎重更改现行政策。对于任何时代的民众来说,他们都乐于接受一项有利于增加自己收益的民生政策,而不愿意接受某个已经实施并且已经让自己从中获益的民生政策被修改或被取消,不管这项政策是否合理公正,如果政府强行修改或取消,必然导致民众的抵触。马克思认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52。比如近几年希腊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而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引起了持续不断的罢工;2010年法国政府推行的退休制度改革同样遭到了近些年最严重的示威罢工抵制。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民生政策上历来重视递增性及持续性的统一。在涉及民生各领域政策的制定上,每届政府大都会继承前任政府的民生政策或在之前基础上进行更广泛而深刻的探索,因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无不具有政策的递增性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政策的递增性,从而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既具有逐层性特征,又具有递增性特征,代表了民生事业发展的横向及纵向层面,实现了逐层发展与递增发展的有机统一,保证了中国民生事业在横向及纵向发展上都科学适度,保证了民生政策的持续稳定,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全面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工人阶级政党,在解决事关人民利益的民生问题时,必然要求从最全面的民生问题领域、层面到最广泛的人民群体都要包含其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而涉及的方面越多,也就越要注重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民生事业的快速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全面性与协调性特征,是全面发展与协调关系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全面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全面性。中国国情复杂,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横向来看,中国民生工作包括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各种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更广泛的讲,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生态问题等更宏观的内容。纵向来看,中国民生工作不仅要满足民众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还要逐步向保障民众的高质量生活和实现社会各项权益上推进;不仅要实现人民物质方面的富足,更要满足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居住环境的美化与舒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正是在面对和解决这些复杂的民生问题中形成的,因此,每一届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时都努力体现全面性。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生问题主要是围绕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质量,邓小平反复强调,群众有没有菜吃、有没有肉吃,他们的劳动条件、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卫生条件怎么样,都是我们应当关心的问题,由此体现了他希望全面解决人民基本生活的各方面问题;到了20世纪最后十年,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社会其他方面的民生问题开始显现,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开始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关注民生问题,比如更加关注并解决三农问题,开展扶贫专项计划,关注和解决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等。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始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生工作的主体也开始从经济建设领域逐步转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综合领域。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2],这充分体现了他把民生的“五有”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希望全面实现和谐民生的蓝图。二是保证中国人民获得利益的全面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时特别注重所有群众的发展并解决所有群众生活和生产的基本问题;注重让经济发展的实惠更多地为广大普通老百姓所享受,让更多的民众生活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和提高。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9]364。江泽民也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贫穷,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468。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事实证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真实的、普遍的、全面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同时具有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主要体现在协调民生工作的效率与公平实现完美统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民生事业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满足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生产需要,体现了中国民生工作的高效率。这种高效率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实现的。邓小平深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于是他创立了以“让一部分地区、单位、个人先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9]152为核心的收入分配理论,并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来带动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江泽民也多次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0]22以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13]550。“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13]540。正是这一系列以效率为目标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民生发展战略,使许多东部沿海地区利用自身优势首先富裕起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而有实力、有能力开发中部和西部,帮助中西部迈开快速发展的步伐,实现了短时期内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中国民生事业的整体进步。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非常注重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公平分配,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中国政府的民生工作一直在努力实现所有民众的机会均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努力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找到社会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最佳平衡点,使社会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合力达到最大,实现二者的完美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全面发展思想与协调利益关系的有机统一,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中国民生事业全领域、多层面的全面发展构想,也体现了党的领导集体成功协调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高度智慧;既实现了中国民生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民生事业树立了光辉榜样。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01).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6(01).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

HAN Wen-qian
(College of Marxis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basic and fundamental standpoint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recognize and solv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rom the angl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deepen the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research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olve various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lihood.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 has the basic features of history and reality,dominant and participation,incremental and layer-by-layer unity,and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unifica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history and reality;comprehension;coordination

D616

A

1005-6378(2012)05-0049-04

2012-02-15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L11HZ00010);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研究》(42306232)

韩文乾(1984-),男,河北清河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王雅坤]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中医的特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完美的特色党建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