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4-07陈书华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时中医药人文

陈书华

(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概论教研室 安徽合肥 230038)

随着21世纪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对医生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落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中医文化融自然、人文社会知识于一体,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最生动的教材,应进一步挖掘中医文化中的精髓,推动中医药高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1 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等。中医药是研究人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当代中医药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医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及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是多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中医药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中医药人文态度[1]。

欧美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1982年,美国医学会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92年,法国教育部和卫生部首次联合颁布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指导性文件。1993年,英国总医学会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指出在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课程,使人文医学和医学自然科学达到相互渗透和包容。美、英、德、日等国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课程所占比重均在20%左右,并且“轻知识,重行为”,非常重视人文技能的培训。

我国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目前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在我国,中医药高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但是,目前我国中医药高校教育普遍重理轻文,大有西医化趋向。我国中医药院校中人文类课程所占比例为8%左右,而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多达20% ~25%,英国、日本约为10%~15%。由于忽视了传统文化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出来的中医药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人才异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医患矛盾、医学伦理、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高度关注。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规定,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课程计划中还要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普通教育,缺乏足够的条件为中医院校大学生提高基础较为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因此,造成了中医药大学生普遍的知识面不广,综合素质不高的状况。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在隐形课程的开掘和发展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一个热门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3]。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高等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了深刻阐述,同时也为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 我国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文教育缺位 目前中医专业开设了大量现代理化知识,目的是使其专业性更符合所谓的“科学性”,甚至与西医并驾齐驱,故目前的中医专业多列为理科招生。“重专业、轻人文”是目前中医院校现行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中医院校现在平均设置课程41门,平均总学时为3600学时。其中,医学基础课平均学时为1013学时,占总学时的28.14%;中医专业课平均学时为1317学时,占总学时36.57%;相关西医课程平均学时为800学时,占总学时的22.2%,学时之和为3130学时,占总学时的86.91% 。而人文类课程平均学时为319学时,仅占总学时的8.85%。对于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课程开设严重不足,使中医教育与人文教育严重脱节。即使开设有人文课程,也缺乏专业针对性与实效性,不能按自身规律在相应环境中进行培养。由于人文类课程总学时偏少,人文素质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是造成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滞后最直接的原因[4]。

2.2 师资素质欠升位 由于中医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导致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方式片面,培养出来的中医大学生当然无中医人文特色与优势。学生不仅不能够灵活运用中医思维诊治疾病,也很难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从而使中医大学生在社会难有立足之地。高等中医院校的人文类教师的整体素质与中医专业教师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结构不合理。正常的师资结构应该是层次合理、形成梯队,其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最佳比例应为:1:2:4:3。目前,中医院校人文教师多为青年教师,人员流失严重,难以形成梯队;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类教师主要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缺乏必要的中医药学知识。师资力量不足是导致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培养模式错位 师带徒形式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很有特色和优势,而现行的集中课堂教育模式,使学中医在年轻时能崭露头角者寥寥无几。许多中医大学生为了有更高的收入,毕业后都不得不放弃中医而转学西医,对中医临床技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损失,而且反馈到学校导致在校中医大学生专业思想动摇,甚至还要求改学西医或退学。另外,不少中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以“两课”为主的人文课程等同于“政治课”,都是一些空洞的说教,学不学都无关紧要。这种想法是极不恰当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所以,高等中医院校学生一定要学习人文素质课程,以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医院校学生从主观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抵抗导致了目前中医院校人文教育滞后的现状。

3 完善我国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中医药大学生人文素养基础培养是保持和发扬中医传统本色和优势的需要,更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5],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对中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教育改革。

3.1 加强公共课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在具有生物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所以医学生了解广泛的人文社会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对于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诊治疾病都有莫大裨益。明确人文知识并不等同于人文精神,应注重隐性教育的作用,使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的结合,突出育人的功能。在素质培养当中,尤应充分利用“两课”这一阵地,将人文教育渗透在思想道德教育当中。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教育的许多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是一致的,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人文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德育的重要内涵,两者相辅相成。

3.2 在中医学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一阴一阳谓之道,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刚好构成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一阴一阳,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是张扬学生个性和培养其创造性的关键。进行人文教育要在一定的专业背景下,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中医学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哲学、科学于一体,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一脉相承。尤其与中国古代哲学及文学的联系非常密切。中医的基础理论就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作为载体来进行表述,医理与哲理密不可分。在中医专业课教学当中应适当突出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理解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体会出中医药理论的奥妙与内涵。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并有的放矢地将医学科学的新技术、新成果和经典案例贯穿于教学之中。中医“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以及“辨证施治”、“医乃仁术”等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学科内涵。因此,教师可通过丰富详实的事实来论述和诠释中医理论,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专业素质教育是教人求是求真,文化素质教育是教人求善求美,两者结合,则可使人完善。

3.3 丰富校园文化的人文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的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无法比拟的。中医药院校应发挥在传统文化上的优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人内心的价值反省,对别人宽容,对社会、对国家尽己之能,将为社会立功、立德、立言落实到医学上就是以全心全意替患者解除疾苦为己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校园人文精神塑造的良好氛围。培养人文精神。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以及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都是在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第一课堂要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中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第二课堂可开展有关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课外阅读等文化活动,还可在校园中设立中医名人塑像、人性化的提示标牌、彰显文化的人文精神建筑设施等;而第三课堂则可让中医大学生参加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或参观革命圣地等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才可能不断得到提高。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承载着促进中医药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和发展理念。要力争让学生能在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品味高尚的环境中提升理想,坚定信念,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及完善自我。

3.4 重视与医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环境中接受锻炼。要坚持让每届学生在寒暑假里能够参加大学生文化医疗卫生的下乡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国情、民情、社情的认识与理解。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也是陶冶性情的大舞台。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往往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缺少团结协作精神,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关心、体贴、照顾他人的意识淡薄。要在社会实践的大环境之中,着力培养他们的自立、创新、竞争参与意识,培植中医药学生的人文关怀及与人合作意识,树立关爱他人和集体主义信念。还要针对市场经济实践中的风险性、不确定性以及利益冲突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良好心里素质,以及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社会实践是培养中医药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3.5 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在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时,应首先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让中医教师在教育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中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起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学校必须加大对专业教师进行人文知识培训,并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注重教师的中医临床实践,这样方可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学校一定注重对教师人文素质以及医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工作。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前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在学生还未走上社会之前,应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人文素质,实现精神成人至关重要。

3.6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中医哲学、中医传统文化学等医文交融渗透学科和课程的建设,完善中医教学体制,是中医人文教育的关键。调查发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得分并没有随年级的增加而增长[6]。加强人文选修课的建设,增加人文课程数量,提高人文教育质量,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或以课带读,都十分迫切和必要。中医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古代文化哲学等相关选修课程,通过开设其他传统文化选修课,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知识体系的融合。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7]。从孔子“仁者爱人”到后世医家的“医乃仁术”,以及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都反映出中医学是一门富有人文精神的科学。使中医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萌发出中医药事业工作的热忱,才可能培养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合格中医大学生。

[1]李晓蓬.浅议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2003,1:11

[2]马存根.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

[3]审纪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1,(15、16):9

[4]张予龙.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滞后的原因与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60

[5]祝葆华,姚榛祥,刘胜春.在临床带教中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320

[6]申俊龙,李效云.中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8

[7]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24

猜你喜欢

学时中医药人文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人文绍兴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