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

2012-04-07宋强玲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宋强玲

(广西科技大学(筹)社会科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同时和谐社会理论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性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本质要求的一致性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使大学生实现与社会、与人、与自身、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而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社会。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机制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赖以存在的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更是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谐社会还应该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要求用法治和制度去规范,也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来疏导。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的社会。党、政、群和社团等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易于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机制的必然要求。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2.1 有利于传播和谐理念,夯实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和谐社会政治理念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理论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大意义、主要任务、重要原则等内容完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理论教育是前提和基础,理论宣传是理论教育的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对和谐社会理论进行解读,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引导他们认同、接受、内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认知水平,并以此主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帮助青年学生克服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思潮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引导其价值追求不偏离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的主流导向。在对学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将和谐社会理论在社会上深入宣传。高校具备活跃的宣传队伍,通过理论宣讲团、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理论学习小组等活动,可以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和谐社会理论以朴实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在理论宣传的过程中还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水平,使其把握和谐社会理论的精髓,为更好地开展理论宣传创造条件。

2.2 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树立和谐的典范 所谓的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学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的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首先,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保持学校的稳定,更有利于维护全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但也易被错误的思想观念所误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脉搏,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探索维护稳定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力协调各方利益和矛盾纠纷,致力于解决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坚持教育育人和服务育人,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保持高校的稳定,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意识。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要做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要求人们考虑问题时有大局意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谐校园的建设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学校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与其意志不符的事情,同时培养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使他们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把高度的责任意识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合作精神是和谐社会对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这符合和谐社会“诚信友爱”这一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树立榜样、注重宣传、教师以身作则等方法,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讲诚信的良好风气。

2.3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建设的动力 马克思说,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办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高校有责任为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好培育人、塑造人的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动力支持,并积极引导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和创造者确立和谐社会所需的观点,增强和谐社会所需的意识,培育和谐社会所需的心理,养成和谐社会所需的行为方式。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条件。高校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和谐发展的人”。一方面,要塑造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主体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能够自觉保护环境和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指南和保证;另一方面,要打造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即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

3 和谐社会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1 “和谐”要着眼于发展 着眼于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眼光,我们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这一切都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注重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人为地割裂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现在,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科学定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发展观,既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主导作用,也要高度重视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人文教育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作用和催化作用,真正做到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和谐”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社会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我们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多着眼于“管理学生”,只要求“学生怎么做”,缺乏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关注,在确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时,比较强调其政治功能,忽视社会主义和谐教育。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学生成长以及未来职业生涯指导有机渗透到一起,将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人生目标结合在一起,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面上。

3.3 “和谐”要注重全面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理论依据。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大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回归人的社会属性,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3]吴青霞.浅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7):300

[4]王 凡,王培林,宁新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164

[5]陈福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任务[J].青海社会科学,2007,6:1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