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途径开展青少年家庭道德责任教育*

2012-04-02曾爱平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青少年

● 曾爱平

多途径开展青少年家庭道德责任教育*

● 曾爱平

青少年家庭道德观念和责任感的形成,并不是单一途径可以造就的。它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健全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把青少年家庭道德责任教育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青少年;家庭道德责任教育;途径

青少年家庭道德观念和责任感的形成,并不是单一途径可以造就的。它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健全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把青少年家庭道德责任教育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因此,青少年家庭道德责任教育也就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进行。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青少年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只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育德功能,才能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家庭对青少年的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可通过如下方面进行。

(一)严慈相融,爱教结合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过分溺爱、过分苛责与放任自流,都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会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因此,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父母要努力做到关心爱护孩子,但不放任、不溺爱、不娇宠;严格要求,但不过于严厉。要对子女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正确对待子女生活中所犯的错误、挫折和失败,并加强引导,使子女能够从挫折中成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耐心听取子女的意见和建议,和子女之间平等对话。这样才能与子女之间建立正常的情感交流,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与道德成长。总之,只要严慈相济才能使情感因素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言传身教,做出表率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父母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怎样表示欢心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的……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重大意义。父母自己的品德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品行。“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这不仅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上下级之间,也表现在家庭生活的长辈与晚辈、父亲与孩子之间。一个天天对他人撒谎、言行不一的人,要想教育子女“做人要诚实,讲信用”是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作父母的要想让孩子具备高尚的品德,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必须注意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

(三)整肃家风,生活渗透

要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要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风即家庭道德风尚,又称“门风”。罗国杰先生把“家风”总结为:“一种由父母所提倡并能身体力行的、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是一个家庭所长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1]家风经由家庭乃至家族内部长期积累训化而形成,并不断被继承与发展。家风对个人有潜移默化的浸染与化育作用,左右着家庭中个人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和礼仪教养水平。良好家风的形成与维护过程也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化的过程。因此,家庭应该注重家风建设,形成积极、和谐、健康的家风。

和谐的家庭氛围,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都会对青少年的道德责任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颜氏家训·慕贤》中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2]“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3]家庭道德教育要重视家风的功能,即上行下效的表率作用。家庭道德教育是一种随机教育,往往是在遇事或在一定情境下才产生的教育。随机教育绝不是随意教育。因此,要求父母及时地给予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孩子接受家庭环节的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源自子女对父母的信赖,外在形式表现为子女对父母言、行、思的模仿。孩子的这些模仿和思考虽是不自觉的,但会在他们的心灵中为其品行基本奠基。

二、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自然应该承担起青少年家庭道德责任教育的重任。现代学校一般通过显性课程的教学以及隐性课程的渗透和校园文化的熏染进行家庭道德责任教育。

(一)显性课程的教学

通过学校途径进行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可以通过编写教材、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这样所进行的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即是显性课程的教学。

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可以渗透家庭道德责任教育。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写相关的作文等。有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让学生回家对爸爸和妈妈说一声“我爱你”,然后写一篇作文。还有位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心,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然后把过程与感受写下来。这样的作业可能不会经常有,但可以使孩子更深层地与父母接触,更深层的理解父母,也理解自己。有的学生发现对自己的父母喊出“我爱你”是那样的难;有的学生在喊出“我爱你”后看到父母的感动,才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对父母表达爱是多么必要和重要。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在教师的明确引导下得到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家庭道德责任。

新加坡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知特点安排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小学开设《好公民》课程,一至六年级分别以“个人”、“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世界”为核心或主要内容,德育课程涉及五个主题: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涵盖了八个德育目标,每个指标下都有具体的要求,每个主题下面也有具体要求。中学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是在小学新修订的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扩充内容。不同年级有不同标准:低年级偏重于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高年级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可见,在小学二年级和初中伊始的阶段有专门一块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同样在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及其他课程(如语文课程、历史课程等)中也存在某些阶段设置了相关的教育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家庭道德责任教育。

(二)隐性课程的渗透

在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一种德育知识化的倾向,即德育课程变成了“关于道德知识”教育课程的代名词,这种“关于道德知识”教育课程的教授也主要采用智育的教育方式。这种德育课程的智育化倾向到19世纪后期逐渐演化为一种纯粹的知识性教育,已经逐渐丧失了德育的效果。美国教育哲学家威廉·弗兰克纳在《道德教育哲学考察》一文中作过归纳:“根据传统的观点,各种道德规则和价值和由此而来的品性应通过教育的而非法律的途径灌输给个人,那些教育途径不仅诉诸说理,也求助于培养习惯、运用奖惩褒贬手段、采用规劝、榜样和问答等不同形式的灌输性方法。”[5]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如果知识的方法和题材与道德的发展没有密切的、有机的联系,就不得不求助于特定修身课和特定的训练方式:知识没有和寻常的行为和人生观融为一体,而道德就变成道德说教——成为各自独立的德行的组合。”[6]多数学校,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最关键的中小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德育异化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学生受到的道德责任教育就是对考试负责,对分数负责。学校德育,仍然沿袭着“工具德育”的模式,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的培养。教师强行向学生灌输一些自己不相信也不践行的道德责任教条,使学生缺乏道德责任意识,更没有道德责任实践的机会。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通过间接的、通过学校整个生活对学生进行道德训练。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隐性课程的渗透。

现代德育课程将隐性课程纳入德育课程的范围。经过对隐性课程的系统开发,可以使得存在于课堂、教材、学生活动、整个校园“共同体”中潜在的教育性因素,转变为具有教育性的课程因素。这样,德育课程作用的领域不只是包含认知范围,而且包含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活动乃至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生活领域,极大地拓宽了德育课程的领域。

(三)校园文化的熏染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校园里的每一处地方都散发出教育的信息。积极浓郁的校园德育氛围是道德教育的无形力量。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成长,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学校可以优化校园德育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熏染,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要通过对社会、学校和家庭道德资源的优化整合,发挥良好的家庭道德资源的作用;可通过校园广播、校内电视台、校内报纸、校园网络、校园橱窗等给予家庭道德责任教育以一定的宣传、报道。这样有利于学生家庭道德责任的形成。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专门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家庭道德责任的教育。例如,开展家庭道德责任教育的主题班会、黑板报、小抄报、校园广播等,利用演讲会、征文比赛等形式让学生集中展示对家庭道德责任的认识、理解、分析与实践。行不言之教,寓教于无形之中,正是教育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浓郁的校园环境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入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之中体会和认知家庭道德责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教育

青少年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并不完全是父母、学校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因此,社会也有责任在青少年家庭道德责任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如前所述,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家庭道德责任观念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的影响作用。

(一)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管

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是开展家庭道德责任的重要途径。但是,大众媒体却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良好的媒体资源会引导着青少年积极向上,而那些藏污纳垢的媒体资源则可能诱导着青少年消极乃至于堕落。为此,社会要严格对媒体进行把关,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量。现在,许多不良的家庭伦理宣传在媒体上出现,特别是在电视和网络上出现,对青少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作为媒体的监管组织,必须在保证青少年享用到先进的时代文化的同时,要极力地消除那些粗俗的内容,让大众媒体发挥出积极的引导性的作用。

(二)发挥社会的协同作用

社会上提倡什么样的家庭道德,反对、批判哪些不道德的家庭现象,对青少年都会有影响。塑造良好的家庭道德责任的舆论氛围,可能是社会在青少年家庭道德责任教育中最难做,也最应该做好的工作。这一工作不是靠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而是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共中央已经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且提出了八荣八耻教育,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这些内容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道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家庭道德建设也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不仅生活在学校中,他们还生活在家庭中和社会中。青少年的这种生活现实决定了他们的家庭道德责任的形成具有整体性,因而,在对他们教育时,需要以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并能整合起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伴随着人类生活与工作的分离以及分工的细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多地处于一种彼此隔离、互不联系的状态。这种状况,与青少年道德责任的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也是整个道德教育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见,对于青少年的家庭道德责任教育,最为紧要的,不是对其实现“途径”的清醒认识,而是要在实践上、行动上真真实实地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并把各自的力量整合起来。这就需要加强“形形色色”“教育者”各种能力的教育。对于家长、教师还是社会人士等“相关者”来说,当前最需要的不是“热情”,而是一种能力,即把各种教育力量整合起来或者说“缝合”起来的能力,这才是青少年家庭道德责任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1]罗国杰.家庭伦理、家庭美德与家风建设[C].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8.

[2][3]颜氏家训·教子[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72.26.

[4]张丽君.中新两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之比较[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

[5]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4.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8.

曾爱平/济南职业学院基础教育部

*本文系2011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关怀理论视野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1JZ107)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青少年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青少年发明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