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念*

2012-04-02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道德教育道德

● 赵 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念*

● 赵 敏

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应创新指导理念,树立整体育人理念,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一致的理念。

新媒体;道德教育;指导理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传播因其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信息繁杂性等特征,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道德教育的创新总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快速发展影响了社会发展,道德教育创新是其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与机遇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创新应坚持以下指导理念:整体育人理念,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整体发展趋向相一致的理念,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一致的理念。

一、整体育人理念

整体育人指把道德教育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道德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到道德教育的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新媒体环境下的整体育人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虚拟空间道德教育的结合,这两方面的含义共同构成了新媒体环境下整体育人理念的完整内涵。

(一)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今天,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最本质的冲击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虚拟空间”横空出世。虚拟空间具有全然不同于物理实在空间的诸多特征。实在物理空间可以三维度量,物理空间具有实在性、唯一性,某个事物只能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出现。虚拟空间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的,同一场景可以被模拟到不同虚拟世界里。

鉴于虚拟空间和物理实在空间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认为,不管两者有多大的包容性,虚拟空间代替不了实在空间,实在空间的道德教育工作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在网上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虚拟以其强大的优势弥补着实在做不到的漏洞。因为虚拟空间同样具备着 “教育者——交流沟通——受教育者——信息反馈——教育者”这一道德教育基本环节,因此在新媒体虚拟空间中开展道德教育也一定会收到实效。而且如果能够把实在空间的道德教育与虚拟空间的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一定会收到单一的实在空间道德教育与单一的虚拟空间道德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最优效果。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道德教育的结合可以体现在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的结合等各个方面。

(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虚拟空间道德教育的结合

近年来关于道德教育合力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发挥好道德教育的合力,一方面可以产生比单一学校道德教育更强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力量。而面对新媒体环境,实现从单一学校教育,向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新媒体虚拟空间教育结合方向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道德教育出现了社会化、本真化、深邃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1]从空间上看,道德教育已经完全超出了学校范围;从时间上看,道德教育也已经完全超出了学校教育的阶段;从主体上看,主体间关系已经完全超出了国家的范围,在全球各民族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共生与融合。

传统道德教育体制的封闭性与以新媒体为标志的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形成了强烈反差。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封闭性体系,在面对新媒体的开放性时,传统道德教育体制就存在一定差距。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把单纯的学校道德教育扩展到家庭、社区、社会乃至新媒体自身,让社会来共同承担道德教育任务与责任,要健全学校、社会、家庭的网络化的德育体系和评估体系,尽量减少道德教育与新媒体的结构性落差,减少信息开放与道德教育封闭的冲突,实现从单一学校教育,向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新媒体虚拟空间教育结合方向转变,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二、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多样化和个体特色发展等日益明显。在这些新背景下,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又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优秀传统,同时借鉴和吸取西方道德文化的积极因素。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推进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新媒体中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相互激荡,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冲击不容忽视,而新媒体中个体自由、无监督状态下的选择,更使得个体易于接受多元的价值观,也使得道德选择处于迷茫和混乱状态。由于新媒体空间中传者与受者的广泛性与主动性,在价值导向上传统媒体有效的调控手段,如封锁信息源、控制传播渠道等手段很难实现,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新媒体文化是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的需要,更是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继承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新媒体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网络交往,对“私德主导、公德不彰”的中国传统伦理造成了严峻挑战,新媒体的开放性使中国传统道德面临开放的多元道德文化并存的挑战。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创新应该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道德文化的积极因素,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新媒体传播特点与规律,促进我国道德文化和道德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传统道德是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创新的根基。道德价值观念的先进性和发展性是道德发展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时代的道德观念都可以通过反思批判前人的道德观念进行创新和重构,形成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推动道德进步。虽然新媒体创造了与以往传统不同的虚拟与现实共存的环境,其虚拟、开放的环境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强烈影响,也表现出西方道德与新媒体环境相契合的一些特点,但无论是从理论逻辑还是历史经验教训来看,道德教育都不能建立在抛弃民族传统的基础之上,放弃几千年的道德传统转而投入西方的怀抱或者是毁灭传统将道德前途交付给脱离实际而不可预测的价值体系,后果都将是可怕的。今天中国的道德教育,只有以中国传统道德作为发展的起点,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支撑,才有可能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可靠的基础。

其次,传统道德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道德教育高端目标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以一定的道德目标为落脚点,而道德目标则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目标系列所构成,从低级阶段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生活规范,到高级阶段的理想信念等人生的追求,都是进行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所要关注的目标,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道德目标更需要更好地坚持。道德教育的高端目标是指以远大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人民服务为内容的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目标。从道德教育资源来看,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中所注重的就是“君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大公无私,今天我们的道德教育目标不可能将每一个人定位于“君子”模式,但中国社会的发展确实需要引导人们为国家的民族前途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为人民服务而奋斗一生。

最后,本土道德价值是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新媒体环境下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在此背景下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继承传统道德与道德创新的关系,二是重视本土道德价值与吸收外来道德观念的关系。应该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创新道德,推动道德价值的现代化。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更体现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公平、自由、对个人权利的尊重等都是现代化社会不可缺少的价值观念。但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的历史性和时代局限性,它是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解决道德问题方案的,我们只能不断进行道德观念的创新,追寻适合新媒体环境的、能够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道德价值观念,并通过道德教育的途径向公众传播,从而解决各种道德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属于先发型现代化国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道德成果,这些成果已经显示出在推动人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我们坚持本土道德价值,学习西方先进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促进中国传统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创新,还可以将中国传统道德通过新媒体等渠道向全人类传播,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成果走向世界。

(三)学习借鉴西方道德及其德育文化的积极因素

西方德育文化主要是立足狭义文化角度而言的,是指西方道德教育的基本精神、原则、理念和基本模式等主要属于观念形态的德育文化,它具有不同于东方文化的特征,很多方面表现出与新媒体环境、现代性相契合的特点。如人文理念深入人心,理性主义的哲理基础,自由公民的培养目标,注重个体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等、契约的公民伦理价值,趋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指向。这些是我们应该积极汲取和借鉴的有益因素。而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深掘与实践创新并进、理想性与实效性共举的教育路径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方面。而需要防范和警惕之处主要有个体本位的过度张扬、西方文明中心论、意识形态霸权等。

三、道德教育与新媒体传播特征相一致的理念

从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和规律看,新媒体为道德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树立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一致的观念,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一)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为提升道德教育效果提供了契机

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共享性和社群化,个性化与受众的分殊化、信息海量繁杂,多媒体与超文本等传播特征,使得新媒体丰富了道德教育的载体,促进了道德教育知识价值传播,契合了道德教育的互动需要。新媒体的多媒体、形象化的特点使其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易于引起学生认知层面的变化。新媒体创设的虚拟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隐去身份的前提下可以轻松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易于引起学生心理和态度层面的变化。而一个人在新媒体虚拟空间形成的习惯也会带到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因而学生在新媒体空间接受的教育,也会显现在现实生活的行动中。因此,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为促进学生的“外化”和“内化”、提升道德教育效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根据新媒体传播特征,创新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首先,结合新媒体传播的特征,运用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创新道德教育内容,并将内容数字化。在新媒体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而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新媒体把关尺度的多样性,由于新媒体传播中把关人的地位被极大弱化,新媒体信息内容繁杂、良莠并存。新媒体传播内容虽然复杂多样,它也有议程设置的作用,议程设置就是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因此,在新媒体中应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适当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并对传播内容进行议程设置,使传播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注重把教育内容数字化,使道德教育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交融,从而把道德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为受教育者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方法。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是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方法除了具备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外,还应具备新媒体自身的特点。一是注重针对性,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问题选择不同方法,根据思想问题的不同起因来选择相应的方法,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性格特点来选择方法。二是突出隐蔽性,相对于把道德教育内容照搬上新媒体的显性方法而言,教育者把带强制性要求的目的巧妙地隐藏在受教育者平时必须进行的新媒体活动中的隐性教育,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充分照顾受教育者的内心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媒体道德教育的目的。三是彰显个性化,新媒体是个内容形式多样的平台,它为我们多渠道的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条件。新媒体道德教育方法使得个体的独立存在价值和尊严得到重视,让受教育者迅速、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状况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1]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

赵 敏/济宁医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

*本文是教育部专项课题 《新媒体视域中的青少年思想德育研究》(11JD710088)、山东省教育厅课题《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J11WH6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何 言)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