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教考分离”的思考

2012-04-02浦义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教考教考分离应用型

张 伟,浦义俊

(常熟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大学基础课程之一,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而且随着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体育课程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社交领域拓展方面凸显其现实价值。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无论是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体育教学改革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体育教学考核也在酝酿着变革,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宗旨的体育“教考分离”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之中。

一、实施“教考分离”的利弊分析

所谓教考分离是指将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分离进行的一种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它要求任课教师不参与出题、试卷评阅和成绩分析等教学评价过程,其核心是公开、公平、公正、客观[1]。然而体育教学考核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考核,它不仅包括达标等量化考试内容,也包括学生的技术能力、进步幅度以及体育活动参与态度等定性评价指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教考分离”更为复杂,要做到有效科学的“教考分离”更加不易,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俱乐部制体育教学背景下,“教考分离”的实施有利有弊。

体育“教考分离”之所以逐渐获得关注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自然有其积极的一面。相对于“教考合一”而言,“教考分离”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上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局面,能更好地遏制和杜绝“人情分”、“感情分”现象的出现,能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提高考试成绩的透明度;同时也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但“教考分离”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弊端。第一,组织难度较大,大大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随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激增以及在目前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缺编的背景下,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日趋扩大,一方面,体育教师上课班级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课堂规模日趋扩大,再加上早锻炼、俱乐部活动、体育选修课等,体育教师已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因此,组织大规模的“教考分离”活动,无论是时间还是人事安排上都超出了现实容许条件,并且对考试的秩序及效率等都很难做到稳定和平衡。第二,“教考分离”容易造成考试的应试成分过高,不能很好地反映个体差异性。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2]。这就要求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不能简单地以运动技能作为考核评价的唯一指标。在“教考分离”条件下,教师由于对考生的基础不了解,只能通过考试这个平台以学生当前的技能和素质评定其成绩,因此带有很强的应试色彩;而且这只能体现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有研究指出:近30%的学生在由非任课教师进行考核时,考试的心理压力会更大,不容易正常发挥水平[3],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考试的效果。

二、俱乐部制体育教学背景下的“教考分离”

体育“教考分离”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形式确实能达到“教考合一”起不到的效果,但全面实施“教考分离”在现有的条件下显然是不成熟的。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俱乐部教学实现了会员制,以单项协会为单位,不同项目的考核内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不同项目间专任教师的数量分布也不均衡,所以,“教考分离”的推广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教考分离”必须和“教考合一”结合起来,实现“教考离合”,并明确“教考分离”和“教考合一”的比例和适用部分,并且“教考分离”不能以增加教师工作量为前提。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考核大致可分为平时成绩、专项技能、专项素质、一般素质以及俱乐部活动成绩等。在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中,有些部分的考试是具有纯量化标准的,如一般素质的考试,可以用秒表、皮尺等工具测量,这些考试相对争议不大,关键在于教师考核严格与否。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考分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必须充分考虑教师间的排课问题,做到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而专项技能和专项素质的考试相对专项业务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不太适合跨专项教师间进行考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平时成绩的考核和俱乐部活动的考核则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比较了解,熟悉学生平时的锻炼情况,因此应使用“教考合一”。但就目前教师工作量较重的形势,对“教考分离”的设计应该尽量追求高效率,不能以牺牲教师工作时间为代价,而且应该根据教师上课时间和地点就近原则安排,如一般素质的考核可以成立若干考核小组,在考试周内分批完成。总之,“教考分离”需要循序渐进,所占比例和内容要合理化、效率化和可操作化。要充分明确,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锻炼的有效手段。

三、实施“教考分离”的几点建议

第一,“教考分离”要谨慎实施,应选择部分项目作为试点开展,从而积累先期经验。有必要成立“教考分离”考核领导小组,以专项为单位,由相关教研室负责人或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领导小组负责人,详细安排考核内容及其计划的制定和人员分工部署,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教考分离”考核内容所占比例不宜过大,毕竟“教考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考核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并且由于在考试重压之下,其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教考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特别是学生的进步幅度等根本无法反映,换句话说,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上体育课也可能比部分原本基础较差的学生强,因此,“教考分离”部分如果比例过大,势必产生唯素质和技能论的争议,并且容易产生班级成绩分布的不合理和不均衡情况。

第三,“教考分离”的实施必须考虑公平、公开和民主性。一般应三人以上打分,可以采取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取中间值的方式。另外,要严格杜绝学生拉关系、打招呼的行为,在平时要加大在学生群体中关于“教考分离”的宣传力度,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以免发生怯考现象。在考核时要严格检查学生的证件,验明身份,防止冒名顶替,弄虚作假。

第四,统一考核项目标准并加强对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对考核项目要充分明确考核标准,标准的制定必须统一、精确、没有争议和误区,并且可操作性强,从而保证考试的进度和效率,防止教师工作量的扩大。另外,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以形成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并最大程度地保证考核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1]冯艳丽,张强.关于大学体育课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3):510-504.

[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

[3]赵建军.教考分离的利与弊[J].中国学校体育,2000(3):17.

猜你喜欢

教考教考分离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教考分离”初探
“教考分离”在体育院校田径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职学校教考分离后试卷分析的重要性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施教考分离的探索实践
新形势下安全培训教考分离工作初探
对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考分离的思考
基于教考分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