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动感的化学教育

2012-04-02夏菊亚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动感探究实验

夏菊亚

(常熟理工学院 附属中学,江苏 常熟 215500)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已经今非昔比,信息、观念与时俱进,刻板、沉闷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现代学生。因此,教师的教学模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应该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合理配套,“教育必然要谋求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整合,制度化教育自然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1]19基于此,笔者提出创设“动感的化学教育”,以改变传统沉闷呆板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动心、动脑、动手、动口,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看、多干。应该说,动感教育契合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它致力于培养出智慧的学生,能主动寻找课题,表达个性的见解,概括抽象的概念,并进行演绎和推理,善于发明和猜想,反思和反省。

著名教授叶澜曾经指出:“让课堂焕发出活力。只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是真正理想的课堂,也才是真正受到学生欢迎的课堂。”新时代的师生要共同建构开放的、动感的课堂运行体系。创建动感的课堂体系,要先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运动起来。所以动感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学生勇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虚心接受学生的挑战;是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产生讨论争鸣;是学生在课堂上思潮起伏的课堂,有热烈争论,有沉思感悟,有豁然开朗。只有全体师生一齐动起来,才能让我们的化学课堂闪耀智慧之光。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创设动感的化学教育。

一、以德使其心动

所谓“心动”就是使化学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积极的情感态度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要以长者的睿智,年轻的心态,成为学生当仁不让的引领者。慢慢地,学生会从欣赏你的人品转移到喜欢上你的化学课,感到值得下功夫去钻研这门有无穷奥妙的课程。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品格,要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愿意与你成为朋友,以诚相待。教师应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特别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迫切需要我们关注的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更应关怀备至,多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平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提升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心胸,并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形成富有个性的特色教学。教师还要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这既是教师社会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职业特点和现实社会的有机结合。比如教师可以和社会单位洽谈,可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合适的实践机会。在上《铁的性质》这一课时,笔者曾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本地的自行车生产企业,让学生实地了解自行车各部分铁部件的油漆、镀铬镍等生产过程与加工措施。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师生之间也在亲密接触中没有了距离感。教师以平和的姿态、亲切的形象深入学生内心,达到了“以德使其心动”的目的。水到渠成,还有哪个学生不为这实用的化学、可亲的老师所吸引呢?

二、以识使其愿动

人总有无穷的欲望,探求未知、满足需求是人的本性,关键看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在沉闷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热情正被一点一点地蚕食,而厌学情绪正逐渐蔓延,如若泛滥成灾,后果不堪设想。对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原因:首先,如果把教学内容比作一道菜的话,教师太过精细的备课、面面俱到的讲解相当于把菜制成了各种已无实物本来风味的营养药丸,给学生不由分说地灌下去,完全剥夺了学生品尝知识大餐的过程;其次,教材编排中简明扼要的经典规律定理虽然让学生轻易地获得了知识,但就像登山时一下子坐上直达山顶的凌霄电梯,虽然省了徒步的艰辛,但成功征服的内心喜悦却无从感受,传统教学对效率的片面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失去热情。

要使课堂变得动感,就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去接触知识,与知识打交道,在亲身经历中感悟知识。基于此,教师应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真实地体现对知识内容的“亲身经历”,把自己当做普通的一名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是什么意思?和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个知识点需要进一步探究?只有从学生角度亲身经历知识从粗到细慢慢消化的过程,最后才能形成既生机勃勃又适合学生的新型教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中,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掌控者。如果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爆发。每门学科都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的特殊趣味所引起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化学这门学科中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题材,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例如,在《燃烧与灭火》一课中,学生用白磷和红磷实验既危险又污染空气。为此,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用两团棉花对比,一团蘸水,另一团棉花蘸酒精,分别点燃对比燃烧的条件,既简单又有趣,不用讲解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学习《酸的性质》时,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笔者设计了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黑色固体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使学生“学有所用”,会动愿动。除了演示实验外还要诱导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及创新精神,这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以法使其会动

“没有杰出心智的开启,就不可能有杰出的教育想象,而没有杰出心智施展的空间,就不可能有杰出的教育实践。”[2]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会试图通过多种途径(实验、设计、讨论等)寻求问题的答案,但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思做结合,积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陶行知有言:“解放孩子的手,让他能动;解放孩子的嘴,让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眼,让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大脑,让他能想。”

1.创设情境,使其动心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具体到课堂中,教师要极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入课堂,要精神饱满,表情愉快,举止大方,语言要纯正流利、富有感染力,书写要规范工整等等。上课过程要注意“动静结合”、“寓教于乐”。有了快乐的愉悦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增强,教学效率也就会逐步提高。

其次,还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主动追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开始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此景,激发求知激情和欲望,主动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如学习《铁的性质》一课时,可先展示一根锈迹斑斑的铁钉,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创设情境:你了解铁锈的成分吗?光亮的铁钉是如何生锈的?想了解这一切,那就来探索今天的新课题吧!这样的问题正好是学生心未通而求达、口欲言而难启的类型,教师巧妙运用连环问题,紧紧摄住学生的心,学生的思维会立即进入活跃状态。在课堂进行中,仍要根据不同知识的要求,设置有效又有趣的情境,让课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并把一些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社会的热点话题等经过合理剪裁,融入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变得鲜活灵动。如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时,教师把“一拉热”食品带进课堂,设计思考题:饭盒下层是什么物质?为什么食用时接触就产生热量?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热烈的讨论、发散的思维在课堂上精彩纷呈是可以预料的。

2.组织实践,使其动手

“实践出真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动起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大脑中对应区域的活跃,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习化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动手实验,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新知,发展能力,甚至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教学中有许多适合学生探究的实验内容。如:学习碳酸盐的鉴别时,可将实验设计成大理石和石膏的鉴别、碳酸钠和氯化钠的鉴别等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做好观察和记录,并做出科学简明的表述。这不仅能充分落实对碳酸钙和碳酸钠性质的学习,而且能轻松地归纳出碳酸盐的鉴别方法。还有一些常识性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如衣物纤维的鉴别,可让学生自行收集不同面料的衣物,取一部分纤维做燃烧实验,通过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就能掌握这个实用的小技术。而这种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教师当堂演示所不能达到的。

3.提倡讨论,使其动口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而要适应现代社会也需要会表现、会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学生群体中的“小小社会”,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灵动的思维在交流讨论中擦出火花,让学生真挚的情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融合,让学生新获的知识在交流讨论中增大价值。如这样的话题:你认为塑料的出现是物质世界的悲还是喜?学生开动思维,热烈作答:有的从塑料的不易分解谈起,强调塑料给土壤带来污染;有的从塑料的燃烧产物谈起,强调塑料给空气带来污染;有的从生活实际谈起,强调塑料给百姓带来的很多方便;有的从社会热点谈起,如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对塑料价格的影响等,不一而足。提倡讨论,使其动口,培养了学生机智的口才,睿智的头脑和高超的交流技巧。

4.开展探究,使其动脑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手段就是开展探究活动,这样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情境,解决某些实际的化学问题;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定理的形成,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如要求学生学会细心的观察、详实的记录,并能科学地表述问题发现与探究。如物质性质的学习,可设计成探究类型,通过让学生的观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通过记录和表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一些概念和规律性的知识要通过动脑分析来得出结论。如溶解度概念的学习,需要强调四大要素,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很好地证明四要素的重要性,缺少任何一个,溶解度的概念就不复成立。

在实验探究时,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二至四人一组,把不同能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有机组合,体现学习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组内形成合理的分工、默契的配合。同时,要做到以点带面,既要发挥小组中能力较强者的带头作用,又要照顾到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使他们也学有所得。在这样的探究与组合中教会学生基本合作技能: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往。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合作技巧,学生才能在探究活动中主动活动,开动大脑,发挥主体作用。

四、结 语

现代社会的精细分工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学校教育要改变老路,走出动感的教育新路,使学生学会探究和创新,学会自我学习和管理,才能达到“永动”的结果。

创设动感的化学教育,其实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改革具有不可预知性,并且总会遇到阻力。当前的教师和学生早已习惯了原有的教学程序和方法,面对变革,会感到不习惯,不理解。因此,“动”要适度且渐进,要从细微又具活力的课堂开始,要从教师的举手投足开始;再以点带面,不断适应“动”,运用“动”,逐步凝聚师生、家长、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认同它,坚持它,完善它。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学生活泼、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借助激励措施,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又不乏深刻,在有限的课堂中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才能彰显动感教育的魅力。

[1]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兼论新课改如何穿新鞋走出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2]刘铁芳.新课程改革:印象与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10(Z1).

猜你喜欢

动感探究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做个怪怪长实验
动感“燃烧卡路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