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体成语琐议

2012-04-02王建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语序语素异体

王建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在汉语形形色色的熟语中,成语堪称争议最多的一类。除了概念模糊不清外,成语的性质和范围都带有某种不确定性。成语的划界问题不仅表现在外部,也表现在内部。已有的研究表明,汉语中至少有三类成语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纠缠、交错之处,此即通常所谓的同源成语、同义成语和异体成语。同源成语指一组具有共同语源的成语,它们或出自同一寓言故事,或根植同一历史传说,或取诸同一诗文篇章,例如“黔驴之技”与“黔驴技穷”。同义成语则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成语,它们尽管共处一个语义场,但通常只在某一个或几个义位上相同,例如“心惊胆战”与“心惊肉跳”。同源往往导致同义,因此同源成语中同义的现象较为普遍。异体成语又称异形成语,是指由原式成语衍生出的一系列成语变体。异体成语在形体上的相似性决定它们在意义上的相关性,例如“弃暗投明”与“去暗投明”。同源成语、同义成语和异体成语尽管切入点不同,但经常会在意义方面形成一个交汇点,由此造成三者互为串通的现象。

在上述三类成语中,异体成语尤为值得关注。首先,异体成语在成语中有较为广泛的分布。许肇本、段益民编撰的《通用·异体成语词典》共收常见的异体成语1 045组,若每组平均按3条计算,则总数可达3 000余条,可见数量不少。其次,异体成语尽管处于一个共时平面,却是历时演变的产物,颇能反映成语与时俱进的一面。另外,异体成语既是一种同义成语,又是一种同源成语,本身负载诸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很值得深究。

但是,在传统的语言正俗观的主导下,异体成语曾被视为成语的不规范现象,长期受到压制和排斥,不仅谈不上精深的研究,连自身的合法性都成问题。其实,成语尽管属于一种固定短语,但并非一成不变,它也与其他语言现象一样,兼具稳定性和发展性,只是在稳定与发展的节奏和幅度方面有所不同罢了。因此,语言社会在维护成语稳固性的同时,不能对成语进行人为的遏制,更不能否认成语的发展性。成语的发展既表现在语音、语义和语法上,也表现在语形上。作为成语语形演变的历史产物,异体成语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考察发现,异体成语在历代文献中比比皆是,绝非现代所仅见。例如:

(1)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中》)

(2)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史记·项羽本纪》)

(3)不期而会曰遇。(《谷梁传·隐公八年》)

(4)伊昔倾盖,于彼朱方;不期而遇,襄水之阳。(梁·简文帝《湘宫寺智蒨法师墓志铭》)

(5)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赔着笑脸儿褪后趋前。(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

(6)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

过去,学界对成语的语形变化往往采取教条的态度,排斥多而接纳少,而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持开放与认同的态度。《通用·异体成语词典》的编撰与出版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关于异体成语的分类,以往学界大致奉行以下三种做法:

一是根据发展源流将异体成语分为原形成语和变形成语。原形成语就是形式最早的成语,而变形成语则是原形成语在后来产生的种种变体。例如,“不合时宜”是原形成语,而“不入时宜”“不适时宜”“不合时尚”就是变形成语。

二是根据使用频率将异体成语分为通用成语和偶用成语。通用成语是异体成语中使用频度最高的,而使用频度较低的成语则一律称为偶用成语。例如,在“天涯海角”“天涯地角”“海角天涯”诸成语中,“天涯海角”最为常用,而“天涯地角”则相对少见。

三是根据语言规范将异体成语分为正体成语和俗体成语。正体成语就是符合规范的标准成语,而俗体成语则是不合规范的非标准成语。例如,“毕恭毕敬”和“揠苗助长”过去一直被视为正体成语,而“必恭必敬”和“拔苗助长”则被当作俗体成语归入了成语误用之列。

上述分类大体属于一种外部形式与功能的分类,基本没有触及异体成语的内在构造与性质。因此,异体成语大有重新界定的必要。在重新界定的基础上,我们方能框定异体成语的范围,并进而揭示其成因。

一、异体成语的界定

在承认异体成语的基础上,如何划定其范围就成为一个颇需斟酌的问题。尽管学界都倾向于将异体成语界定为结构形式有差异而意义有密切联系的一组成语,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往往大相径庭,大致存在“狭义论者”和“广义论者”两派。

狭义论者认为,异体成语的差异只能限于结构形式,一般只表现为个别语素的替换和前后语序的调整。温端政在谈到成语结构灵活性的一面时列举了三种异体现象①:(1)有的可以变换某个语素,如“绘声绘色”之于“绘声绘形”;(2)有的可以变换语素的顺序,如“谈笑风生”之于“谈笑生风”;(3)有的可以变换语步的顺序,如“风和日丽”之于“日丽风和”。狭义论者强调,异体成语不管形体如何改变,意义必须相同。像“百紫千红”与“万紫千红”、“墨守成规”与“墨守陈规”等尽管形体相似、意义相近,却不能算作异体成语。

广义论者认为,异体成语除了语素的替换和语序的调整外,还应该允许结构和意义的适度改变。在他们看来,“成竹在胸”与“胸有成竹”、“抛砖引玉”与“引玉之砖”、“黔驴之技”与“黔驴技穷”都是异体成语。有人甚至将“螳臂当车”与“不自量力”也视为异体成语。

综合以上两派的观点,我们认为,异体成语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要件:其一,基本意义必须相同或相近,以此与普通的仿制成语相区别。据此,“十病九痛”与“十室九空”、“千山万水”与“千丝万缕”就不属于异体成语。有时,尽管成语的个别语素意义迥异,但只要整体意义接近,也可视为异体成语,如“骨瘦如柴”与“骨瘦如豺”。其二,形体必须有共同的构成元素,并且彼此间有一层渊源关系,以此与一般的同义成语相区别。据此,“螳臂当车”和“不自量力”、“朝三暮四”与“三心二意”就不属于异体成语。

凡是同时满足了上述两个条件的成语都可视为异体成语。因此,异体成语之“异”是多方位的,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若干情形。

1.异素。异素即成语中的个别语素不同,但这些不同语素必须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如“棋逢敌手”与“棋逢对手”、“升堂入室”与“登堂入室”等。否则,哪怕形体极为相似,都不宜视为异体成语。像“取长补短”与“舍长取短”、“千山万水”与“千山万壑”就不是异体成语。

2.异序。异序即成语中相关语素的排序不同。异序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语序变换,如“既往不咎”与“不咎既往”、“千回百折”与“百折千回”等;一种是语序交错,如“断简残编”与“断编残简”、“形单影只”与“形只影单”等。

3.异构。异构即成语的语法构造不同。汉语是语序至上的语言,语序的调整往往引发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语序出现不规则调整的时候。例如:

手忙脚乱(联合)——手脚忙乱(主谓)

叶落归根(连谓)——落叶归根(主谓)

师道尊严(主谓)——师严道尊(联合)

铁石心肠(偏正)——铁肠石心(联合)

石破天惊(主谓+主谓)——石破惊天(主谓+动宾)

天翻地覆(主谓+主谓)——翻天覆地(动宾+动宾)

另外,关键性语素的替换有时也会导致成语结构的改变。例如:

前车之鉴(偏正)——前车可鉴(主谓)

忘乎所以(动补)——忘其所以(动宾)

熟能生巧(主谓)——熟则生巧(紧缩复句)

4.异音。异音即同一个成语的读音不同。语音决定语形,异音往往导致异形。这种异音现象往往是历时音变的产物。受厚古薄今意识的主导,旧时文人有时会刻意保留某些成语的某个古读。而一旦这个所谓的古读沉沦不起,人们自然就会代之以今读,由此造成了字同而音不同的现象。成语的异读说穿了就是一种隐秘的形变。例如,“叶公好龙”中的“叶”字旧读“shé”,现在则多已改读为“yè”。又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的“乐”现在虽还有人读“yào”,但改读成“lè”的人明显趋多。其他保留古读的成语像“心宽体胖”“暴虎冯河”“一曝十寒”“否极泰来”“乳臭未干”等莫不如此。总之,异读成语也是成语的异体表现之一。

5.异义。异义即异体成语的意义不同。不少人都将意义一致视为异体成语的先决条件,这种看似合理的做法其实并不现实。考察发现,大部分异体成语都会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意义的改变。结构决定意义,异构成语在意义方面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熟能生巧”(主谓短语)与“熟则生巧”(紧缩复句)即是。异素成语也是容易产生意义差别的异体成语,如“明察秋毫”意在突出看得清,而“洞察秋毫”意在强调看得深。哪怕是并列关系的异序成语,意义上有时也是不太一样的,如“万水千山”与“千山万水”。因此,完全同义且等用的异体成语其实是不多见的。

6.异用。成语语素、语序、语音、结构的不同不仅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也会导致成语性质和功能的改变。例如,“风尘仆仆”与“仆仆风尘”看似都表示旅途的奔波与辛劳,但前者为主谓式,一般用于形容,而后者则为偏正式,一般用于指称。又如,“前车之鉴”强调前面翻车的教训,而“前车可鉴”则着眼于吸取前面翻车的教训。再如,“嗟悔无及”表示的是一种陈述语气,而“嗟悔何及”表示的则是一种感叹语气。

二、异体成语的成因

异体成语作为历史产物,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要受到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有时是某一种因素主导,有时则可能是几种因素交互作用。相比之下,以下几种因素的作用似乎尤为显著。

1.语音因素。语音是词语的基本载体,语音一变,语形常常会随之改变。例如,“踌躇不前”中的“踌躇”与“踟蹰不前”中的“踟蹰”都是双声联绵词,在古代都是定母字,二者当是同一语源。另外,追求韵律和谐也是催生异体的一个内在因素。例如,“不足为凭”在古代原是“仄仄平平”,后来由于入声消失,“足”变成平声,导致韵律失调。现代人们则改说“不足为据”,这样就使“仄平平平”变成“仄平平仄”,韵律再趋协调。

2.语义因素。语义是词语负载的信息。语言交际要求词语的意义必须明晰。因此,一些在后代看起来意义不够明晰的成语就不得不推出异体。如“出人意外”取代“出人意表”就是如此。总之,无论是原生式成语还是再生式成语,意义才是立身之本。在推出异体的同时推出新义也是为了满足语言表达之需。例如,“既往不咎”原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责备,后人改“咎”为“究”,则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追究,二者的意义由此构成互补关系。

3.语法因素。语法尽管是语言中的保守因素,但并非一成不变。成语尽管强调定型,但也不可能一味株守,有时在语法方面要作出调整。例如“一以当十”和“以一当十”。前者属于介词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在上古汉语中属于一种正常语序;后来随着汉语语序的变换,介词在前、宾语在后成为常规。有意思的是,“夜以继日”和“一言以蔽之”则至今没有发生变化。成语的结构调整往往也是因语法因素而来。从“防患于未然”到“防患未然”、 从“水至清则无鱼”到“水清无鱼”、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见仁见智”显然是成语构式类推的结果。

4.文字因素。汉字也是滋生异体成语的绝佳土壤。众所周知,汉字历史悠久、变化多端,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广为存在都为异体成语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绵里藏针”与“棉里藏针”、“被坚执锐”与“披坚执锐”、“笨鸟先飞”与“坌鸟先飞”、“流血漂橹”与“流血漂卤”、“普天同庆”与“溥天同庆”等异体成语广为存在,显然与汉字自身的多变性和古人用字的随意性有关。

5.语用因素。成语既为人所用,也会因人而变。文献证明,有些异体成语最初很可能出自个人的一种不经意的误用。例如:

(7)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8)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每况愈下。(宋·洪迈《容斋续笔·蓍龟卜筮》)

(9)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耳!(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

“每下愈况”源自《庄子》,“每况愈下”则很可能是宋人的一种误用。这种误用一旦流行开来,就难免喧宾夺主、弄假成真。

变体成语的问世与传播往往与名人效应有关。考察发现,不少变体成语首先出自名人之口。据考证,作为“唾手可得”变体的“垂手可得”可能最早出自毛泽东的《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一文。

6.语体因素。语言发展总体呈通俗化趋向。成语倘若过度求雅,必然难以为继。一些成语之所以需要改语素,恐怕就是为了跟进大众口语。从“揠苗助长”到“拔苗助长”、从“形影相吊”到“形影相依”走的就是一条语言世俗化之路。方言中的成语也有可能混入普通话之中,成为异体成语的一个新来源。譬如,“眉开眼笑”的变体“眉花眼笑”可能就出自吴方言。钱钟书《围城》即有一例:

(10)我恍然大悟,那种眉花眼笑的美丽结婚照相,全不是当时照的。(《围城》第五章)

7.语源因素。不少异体成语属于同源成语。同源成语分源头成语和再生成语。所谓再生成语指在某语源的基础上产生成语后,再以该成语为依据产生另一个新成语。如“睚眦之怨”就是一个源头成语,后人以此为模板,又陆续创造了“睚眦之私”“睚眦之嫌”“睚眦之隙”等三个成语,由此构成一组同源的异体成语。类似的还有“趋炎附势”与“趋权附势”、“如法炮制”与“如法泡制”等。

三、结语

成语大多出自文人之口,因而生来具有典雅性。周荐在《论成语的经典性》一文中就强调:“成语雅而不俗,将‘俗’和成语硬捏在一起,不仅不伦不类,而且会造成将俗语和成语混为一谈的严重后果。”②正因为如此,某些俗语(如“粗枝大叶”“拖泥带水”)要升格为成语就必须经历脱俗的过程,这就是成语的化俗性所在。周荐对此也有论述:“古谚虽然有些历史也很久远,也可以出现在权威的著作中,却是大众创作的成品,在权威著作中出现只是被引用,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语。也正因此,语言发展史上鲜有成语‘纡尊降贵’变为谚语者,却只有谚语向成语‘靠拢’、变为成语的情况。”③基于上述认识,学界往往只关注成语去俗求雅的一面。但是,事物往往是具有两面性的。作为社会大众的使用物,成语当然不可能一味地求雅,它也需要入俗。这里的入俗不是指成语蜕变为俗语,而是指它在语音、语义、语法、语形等方面与时俱进的表现,异体成语的大量存在正反映出成语脱雅求俗的一面。因此,俗语的脱俗入雅与成语的脱雅求俗都是汉语熟语发展的常规现象,我们似不必将之对立化或绝对化。

注释:

①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06-307页。

②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南开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第34页。

③周荐:《词汇学词典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93页。

[参考文献]

[1]江蓉蓉,王建军.成语在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传播[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65-69.

[2]李守田.异体成语及其常见的类型[J].汉语学习,1984(3):33-37.

[3]卢磊.论异体成语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143-144.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吴越.同义成语的来源与辨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78(4):69-72.

[6]许肇本,段益民.通用·异体成语词典[K].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7]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J].南开学报:哲社版,1997(2):29-35.

[8]周荐.词汇学词典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猜你喜欢

语序语素异体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