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理论的人文功能初探
——兼论传统社会理论的传承与社会学理论的创新

2012-04-01曹文明吕颖慧

东方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社会学公安人文

曹文明 吕颖慧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教务处;2.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8)

社会学理论的人文功能初探
——兼论传统社会理论的传承与社会学理论的创新

曹文明1吕颖慧2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教务处;2.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8)

社会学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但国内社会学理论研究相当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科学功能而忽视人文功能的倾向。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迫切需要挖掘社会学理论的人文功能。基于社会化理论与传统修身理论的融合性,中国传统社会理论的借鉴与导入,可以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既能够开拓人文教育的资源、视野与途径,强化社会学理论的人文功能,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更新,强化学科自身的思想内涵,促进社会学科学功能的实现。肇基于此,有可能构建融合“知识之学”与“智慧之学”,协调“生态之学”与“心态之学”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社会学;人文;人文教育;修身

社会学是一门兼具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具有科学认识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功能,这也意味着不同流派的社会学理论在其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之下,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利益。而且关注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关照,也是社会学真正的存在价值。或基于此等原因,中国学者近百年来一直在推动着社会学理论的中国化。另一方面,国内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仍相当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科学属性而忽视人文属性的倾向,对于社会学理论的人文属性和人文功能迄今少有专文述及。深入学习费孝通先生的《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并借助教育实践中的理论思考,笔者日渐认识到深入研究社会学的人文属性不仅有助于挖掘社会学理论的育人功能,提升研究者自身与受影响者双方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也有助于全面把握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及其思想内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挖掘社会学理论的人文功能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的极端事件频发,让人深切感受到大学生成长中“知识成人”和“精神成人”之间的巨大反差,凸显出高校人文教育的薄弱环节。如何在学科专业建设中挖掘自身的思想资源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培养未来执法者的公安院校为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一贯的优良传统,但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警察的社会角色及其执法方式的变革迫切要求相应的观念更新;社会上多元并存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观念要求强化价值观教育,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社会的急剧变革导致公安工作面临的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民警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来应对挑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现代警察是具有高度挑战性和复杂性的职业,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状态,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疏泄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针对这些问题,人文教育正可以发挥疏淤化闷、强心健魂的补泄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公安工作“要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要借助于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支撑。公安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应该是公安事业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1]。人文教育所尊崇的气节操守,所讲究的规矩品位,所培育的责任感和价值体系,对于引导公安民警乐观积极的生活,对于引领公安工作的改革创新,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培育健康的社会文化心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都是对人的管理和引导,又都离不开人心的涵养和治理。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市场经济活动中,欺诈行为呈多发蔓延态势,假冒伪劣商品、有毒有害食品泛滥成灾,导致餐桌上的食品几无多少可以放心食用,食品安全成为公众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刑事犯罪案件不断上升,尤其是恶性犯罪、青少年犯罪增多,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下滑严重。尤其是近年来屡屡发生老年人摔倒的纠纷案,经过媒体报道的放大效应,而后又屡屡发生老年摔倒无人敢扶、小孩遭遇车祸无人相救而导致死亡的恶性事件。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负面流行语的走红和持续更新,它凸显和放大了当前社会心态的典型特征社会焦虑和“群体性怨恨”,这反过来又很容易进一步激化社会不同阶层的情绪偏激和思维偏执。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心态及其反映的社会问题,背后都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但人性、人伦、人格的缺失,无疑仍是重要的深层次原因,这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障碍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难题。可以说加强人心教化是当前社会建设的关键性课题,也对学术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社会学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既有助于人们来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深层的社会趋势,也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历史对个人内部生活和外部生涯所起的作用,从而通过宏观社会环境的观照来把握自己的生活机遇。由此社会学不仅提供关于社会的科学知识,可以深入探索当前中国国民心态的特点、表现方式与演变历程,总结发达国家在社会转型期调适国民心态的有效经验,用以指导我们的国民心态建设,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也能从个体层面进行引导、调适、扶助、监督,促使学习者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社会的互动,从而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消除心理问题与不良情绪。而对自我的认识不仅成为社会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恰当切入点,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支点。由此中国传统的修身理论不仅成为社会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为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行修养并重的社会学教学模式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想资源,也开拓了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促进了社会学理论功能的实现。

二、借鉴中国传统的社会理论,探索社会学人文功能的实现途径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理论注重“修身为本”,追求个体的“自觉”、“自德”, 强调“修己”以“正人”、以“安人”,讲求“力行近于仁”,将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为一体,是一个兼具知识性、伦理性、实践性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至今仍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与精神力量。以修身理论为借鉴,在社会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照他者、返求诸身,在人我的互动中提升品行修养,在群己的交流中增强社会责任,不断拓宽课程教学的人文内涵。

首先在人际交往层面,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生活的群体属性与社会关系形成的互动性质,引导学生在群体生活中“以人为镜”,加深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理解。针对西方文化中关于个人独立而孤独的个体(individual)状态的论点,教学内容突出个体存在的社会性状态,强调个体存在与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及融通,从而激发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自觉和文化自觉,引导学生沟通群己,体认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及其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谈吐举止等方面的道德礼仪,促其为人以善、待人以诚,言行合礼、举止得体,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与水平。

其次是知识能力层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社会现象,全面认识社会问题,准确把握社会情势。社会学教学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训练,更注重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根据美国学者米尔斯的观点,“社会学的想象力”实为一种心智的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2](P4)。因此,社会学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思考能力,使其通过“社会学的想像力”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进而清醒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经历和机遇,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应对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此为基础,积极鼓励大学生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牢牢把握个人发展的机遇。

再次在价值观层次,启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引导学生在社会变革中积极主动地关怀社会,关注民生,激发他们追求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精神动力。尤其注重通过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理论视角,引导学生关照时代发展,关心国家与人类的前途,做时代的思考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前贤志士的崇高追求、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时代的变革中追求社会的理想、担承历史的责任,增强民族自信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当代中国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大变革进程,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中国大学生最高的价值就是历史担当。面对思想政治领域风云激荡,没有自觉的政治担当,如何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和民族复兴的孜孜追求,熔铸到富民兴邦的政治实践中?面对转型期问题矛盾不断积累叠加,没有自觉的社会担当,如何能自觉投身于攻坚克难化解社会问题、激流勇进突破发展瓶颈、不畏艰险推动改革大业的时代伟业?精神文化领域多重思潮交汇交锋,没有自觉的文化担当,如何能明辨是非、传承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最后,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强国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激发自己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文化建设的任务迫切而繁重,“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后发国家的国情等,使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维护文化安全的过程中居于一个独特位置。它在文化继承与革新、引进与改造等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3]。由此社会学理论不仅积极借鉴传统的社会理论,更深入探讨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的战略意义和发展难题。将文化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世界历史发展脉络下来审视,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置于世界发展局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来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清醒把握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包括民族文化的自信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蕴育学生“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感,激励学生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挖掘对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认识和创新性的成果,为当代中国发展贡献更加丰富的智慧源泉。

三、借鉴“知行合一”的中国思想传统,探索“生态之学”与“心态之学”相协调的社会学理论体系结构

20世纪初以来,诸多前辈学者都致力于社会学理论的中国化,但毫无疑义,中西社会理论之间存在着重大的文化差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精神贯穿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遍涉儒道佛三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性缘由和深层次根源,而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主客二分思想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古代与近代文化思想史,遍涉各种哲学倾向与派别,成为西方文化发展的基因和根由,由此“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或天人相分)的区别乃是中西文化差异中最根本、最深层、最核心的差异,或者说,是一种本原性的差异[4](P551)。在“天人合一”文化氛围中,中国传统社会理论努力引导人们走向与自然的融为一体,其关注的重点从对象、客体而转向主体、人自身,求真往往与伦理、求善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其典型特色。社会学是诞生于近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学科,不仅着眼的是西方走向现代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及其历史经验,而且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征,它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而以认知求真为最高目标,在思维方式上注重推理与分析,在方法论上崇拜客观性而排斥主观性,以“价值中立”为其基本追求。笔者在课程教学中着力承继前贤开创的社会学理论中国化传统,并尽力处理其间的矛盾与问题,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体系与设计。

首先,在概念体系上,引入中国文化的视角分析。对社会学基本概念的解读,既注重阐释其西方原初的含义,也尽力引进中国贤哲对这些现象的经典解释及其格言,更注重结合中国变革的社会实际。这种做法使这些概念不仅通俗易懂,具有生活意趣,也使社会学的课堂教学具有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推动了学生对中华经典的认识理解及其与先贤的神交对话。此外,往往以精选的中国经典名言来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努力使学生在社会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过程中,逐步理解中国圣贤为人处世的思想智慧和境界追求,激发学生对前贤思想的同情、理解与崇敬,从而汇入自己的人生实践,使之发扬光大。实践证明,这不仅有助于化解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和人生疑惑,也促使他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互通,塑造强烈的历史感、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基本问题的深切关怀,提高把握人生、时势的能力、视野与境界。

其次,在社会本体上,引入中西社会的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分析,注重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来深化课程的理论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与自觉。从历史角度看,西方的社会文化是在与中国大异其趣的环境条件下演进的,“关于巨大的中国是如何演进的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能够断言的是,它是通过内聚而发展的,而西方国家则是外向的产物”[5](P15)。这种不同的历史背景、发展取向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影响了各自社会文化的风貌与历史发展,尤其在社会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与文化观念方面,中西社会之间不仅有显著的共性,更有各自的个性。置身于全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适当分析社会学相关理论赖以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过程,探讨中西各具特色的社会结构,使学生理解中西社会理论的共通之处及其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祛除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求真精神,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社会变革的文化环境和发展道路。

再次,在实践主题上,面向中国历史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内生性问题,尤其注重通过历史对比来反映中国社会转型的艰辛历程和剧烈变革。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材和设计,尤其关注中国社会结构所生发的重大矛盾问题,注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展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曲折过程,努力反映出中国社会转型的难度深度广度,探讨曲折过程背后的矛盾困局和各方角力,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社会转型及其生发的各种矛盾问题,促使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并积极探求这些社会问题的机制性的解决方案。在家庭、社会分层等具体社会生活的讲授中,也尽力引入历史中国状况与现代中国风貌的鲜明对比,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变革的鲜活生动的案例,也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对社会变革的深度广度及其带来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有了清醒的把握,推动学生根据社会学理论不断思考解决这些新老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在研究视角上引入心态研究,探索心态与生态互动的社会学理论构架。在社会学概论教学中,笔者为改变原有宏观知识与微观内容混杂、学生不易接受的状况,依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思路,首先从社会个体入手,以我观人,由人及群,由情及理,从静到动,围绕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来设计社会学教学内容的体系。这个结构框架,不仅思路清晰,有助于学生渐次认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不断扩充其理论视野,也有利于引入费孝通先生提倡的“心态研究”,促进了“生态教育”与“心态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塑造学生对社会变革的能动适应的良好心态。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注重探讨个体心态与群体生态、社会心态与公众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尤其加强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变迁机制的研究。进而通过探究心态变迁的社会文化因素,调动各种社会文化资源,塑造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培育健康平和的社会文化心态,倡导人们以友善温馨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标准来认识生活、理解社会、维护社会、奉献社会。

四、人文功能与社会学理论的融合,有助于实现与深化社会学的科学功能

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多发并发的凸显期,高度浓缩的发展历程、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深刻变动的利益格局、叠加并发的问题矛盾,导致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任务极为繁重和艰巨。对此笔者在社会学教学中紧密结合公安教育与公安管理创新的实际,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社会转型为公安工作带来的矛盾与挑战,树立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和能力培养,切实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首先,通过兴趣激发研究热情。做研究最重要的动力就是兴趣。结合目前公安管理创新所处历史条件的总体背景特点,引导学生关心、思考公安工作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主动积极地探求公安工作的客观规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加快,一些在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渐次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短时期内同时显现,呈现出发展进程缩短、矛盾问题叠加放大的态势,原有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的许多方面已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任务变得严峻且紧迫、长期而艰巨,公安管理的领域扩大、难度加深,大量的问题矛盾需要去破题、破解。这就对公安工作不断提出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将公安工作置于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领域中加以研究,弄清公安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要求,正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就不能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做好公安工作,也无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掌握公安工作的主动权。

其次,通过责任提高研究能力。结合公安管理创新的时代使命,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加强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学习与应用。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能有机会见证、观察和研究中国这样的巨变时代,并就其中涉及自己职业或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形成公安工作的经验、理论,这样的职业机会难得难求,既是挑战,更是公安民警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良机。社会变革的广阔天地既为公安民警的实践创造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拥有开阔的理论视野,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更要有捍卫人民利益的执着信仰和追求真理的牺牲精神,如此才能明晓公安的力量植根于基层和群众,才会努力寻找、触摸、探究,吃透民情,汲取营养,淬炼作风,从细微处研究发现可能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排查、掌握、疏导、化解社会管理的苗头隐患,及时努力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最后,通过操守促进研究的敏锐。结合公安工作的特点,注重警察文化的塑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敏锐的研究触角,自觉把触角伸到时代和社会深处,。公安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一个内心缺乏道德精神或道德意志不坚定的公安民警,很容易在物欲洪流中随波逐流、腐化堕落。由此公安民警必须具备坚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养,还要具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有善于与各行各业的人员进行沟通的水平。唯有在公安教育中深植人文的关怀,公安民警才能从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中得到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才能研究发现真实客观的社会面貌,才能汲取无穷的群众智慧和力量。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警察精神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培育,不仅努力激发警察职业的自豪感,更注重培养学生献身公安事业的热情,以及忠诚奉献、热诚为民的精神,引导学生身心双修、德才兼备,使学生在今后各种艰难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够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保持职业的忠诚与敏感,从而以满腔热血铸就金色盾牌的无限辉煌。

在探析社会学人文功能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建设、传统文化的承继与更新,两者实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两项内容,在适应并引领剧烈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完全可以互促并进、相得益彰。通过修身理论在内的传统社会理论的导入,社会学理论既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视野与途径,强化了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也提升了课程自身的思想内涵,丰富完善了课程的理论体系,初步构建起了融合“知识之学”与“智慧之学”,协调“生态之学”与“心态之学”的教学体系,有效改变了以往课程教学重知识传授、轻人文传承,重科学教育、轻心智培养的局面。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改革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体认中国经典的思想智慧,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更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积极掌握认识社会的方法、手段,增强科学理性,还有助于学生明悉为人的事理,促进为人为学的统一,尤其是推动学生从宽广的视野领略与把握当代中国深刻的社会转型,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曹文明.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安院校人文教育[J].公安教育,2006,(7).

[2][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M].陈强等.北京:三联书店,2001.

[3]倪世雄,李世默.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N].文汇报,2012-01-9:10.

[4]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费正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M].王建朗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Exploring the Humanistic Functions of Theories of Social Sciences

CAO Wen-ming LV Ying-hui
(Dept of Teaching Affairs,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Social sciences have dual features of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However, domestic studies have neglected their humanistic functions while focusing on their scientific ones.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needs studies of such humanistic functions.The theories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an be greatly advanced to explore the resources, visions and ways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better inherit Chinese culture and renovation and realize the scientific functions of social sciences.Thus, a new theoretical system can be established integrating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and coordinating ecological studies and mentality studies.

sociology; humanity; humanities education; morality cultivation

C91-03

A

1005-7110-(2012)03-0018-05

2012-02-16

曹文明(1967-),男,山东阳谷县人,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文化与当代社会问题;吕颖慧(1970-),女,山东阳谷县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

侯德彤

猜你喜欢

社会学公安人文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人文绍兴
公安报道要有度
人文社科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