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缓和性冲突回应
——针对冒犯性话语的语用策略分析

2012-04-01庄美英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摹状面子言语

庄美英

(广东金融学院,广州,510521)

1.引言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基本都能遵循“合作原则”(Grice 1975)与“礼貌原则”(Leech 1983),进行正常的对话与交流。但在交际双方意见相左、利益相背或情绪对立等情况下,也常常发生言语冒犯和冲突。冒犯性话语或冲突性话语是指通过讽刺、嘲笑、质问、批评、指责等手段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不礼貌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交际双方矛盾加剧、关系恶化。

当前,国内外对冒犯性话语的研究很多,但多数都以冒犯性话语本身为重点,对于它引发的回应模式及深层次的动因研究还不多见。实际上,在交际过程中,当一方遭遇另一方的言语冒犯时,采取什么样的回应策略对于冒犯性话语的后继发展和交际主体双方的关系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Brown和Levinson(1987)“面子威胁论”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因素,探讨针对冒犯性话语的一种策略性回应方式——“缓和性冲突回应”,对其定义、实现方式、语用特征及人际语用功能等进行分析。

2.“缓和性冲突回应”的定义

在冒犯性言语行为发生之后,听话人有可能保持沉默,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听话人都会做出回应。冉永平(2010:150)认为,针对说话人的冒犯性话语,听话人的回应主要体现出两种可能性:第一,表示否认、反对、反驳,即出现冲突性回应(conflicting response)。这有可能引起双方对立,影响人际和谐,产生负面的语用效用。第二,表示接受、认可、妥协等,即出现缓和性回应。这利于避免双方的言辞对抗,缓解对立情绪,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事实上,根据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冲突性回应可以再细分“直接冲突回应”与“缓和性冲突回应”两种。“直接冲突回应”是一种对抗性的回应方式,指听话人为维护自己的面子,通过使用詈骂语、否定语、负面评价语等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反驳对方或攻击对方的面子,以表达愤怒、不满、异议、谴责等负面情绪,言辞通常比较激烈。但是,在现实世界的言语交际中,由于受到某些特殊语境因素的制约(如交际双方的身份关系、利益关系,交际场合的特殊性等),听话人往往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冒犯性话语做出“直接的冲突回应”,而要在考虑到“面子”与“礼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语境,因势制宜地实施“缓和性冲突回应”,以求得最佳的语用效果。“缓和性冲突回应”是一种策略性的回应方式,是听话人在尽可能地维护双方关系、顾全双方面子的前提下实施的一种相对隐蔽的语言反击策略。其表现是:听话人通过使用反语、双关语、模糊语等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回击对方,以表示讽刺、反对、不赞同等。也就是说,听话人用看似平静的语气和礼貌的言语方式隐讳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以避免直接冲突造成的尴尬或其他不良后果。例如:

(1) 翠平:“男人什么都不怕,就怕遇上个小妖精一样的女人,挤眉弄眼,娇里娇气的!”

晚秋:“嫂子,要说这男人在外面有女人吧,还得说明老婆笨。”

翠平:“那是那是!那你家男人在外边肯定规矩!”(电视剧《潜伏》)

在例1中,由于晚秋当年跟余则成好过一段,翠平吃醋,就用贬损性话语暗中奚落晚秋。晚秋心知肚明,但碍于姐妹情面,不好恶语相向,就利用“缓和性冲突回应”策略来回击翠平。横线句子中的“男人”、“女人”、“老婆”原本都是集合概念,其指称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但在此语境中,分别指“余则成”,“晚秋”、“翠平”。双方之所以都没有直接道破所指,主要是为了给彼此留面子。

3.“缓和性冲突回应”的实现方式

“缓和性冲突回应”的实现方式有很多,下面着重从修辞手段与语用手段两方面进行分析。

3.1 修辞手段

3.1.1 反问

反问句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句子中,听话人可以从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正意思。例如:

(2)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上海图书馆签名售书时,一位年轻女记者向他提问:“您的观众大都没有读过《三国志》,他们并不懂历史,他们这样盲目地崇拜你,就会认为你讲的就是正史,你怎么对他们负责?”易中天答道:“请问,今天现场如果有人也盲目地爱上了你,他该由你负责吗?”(杨澜访谈录:“麻辣先生”易中天)

在例2中,女记者的问题实际上是对易中天教授的质问与责难,认为他误导了观众,并使用“盲目地崇拜”这一负面评价语,构成了对听话人的言语冒犯。身为大学教授,易中天并没有实施“直接的冲突回应”,而是运用反问巧妙地回应了记者,间接地表达了“既然是盲目地,也只能怪自己”的语用含意。

3.1.2 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在遭遇言语冒犯又不宜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使用双关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还击对方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

(3) 据传,清乾隆年间,尚书和珅与侍郎纪晓岚素来不和。一日,二人同饮,忽然看见一条狗。和珅问纪晓岚道:“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答道:“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一口秀)

在例3中,和珅利用“侍郎”的谐音攻击纪晓岚,对他实施了隐性的言语冒犯。纪晓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机智地利用“尚书”的谐音还击了对方的挑衅,既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又不伤和气。

3.1.3 反语

反语,即“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含有否定与讽刺的意味。“缓和性冲突回应”的实施者常采用“反话正说”的方式来回应冒犯性话语。例如:

(4) 郭海藻:“……你的丈夫是不是爱你,你心里清楚。请你不要因为得不到,而将怒气发到我这里。”

宋太太:“该得到的我都得到了。爱我的丈夫,可人的女儿,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女人到我这个年纪,活得这么舒畅的,不多。我没任何怒气,我倒是很同情你,希望你能在我这年纪上,也能拥有与我一样多的东西,而不是像过街老鼠一样出门小心翼翼。希望你以后的丈夫在知道你这段不堪的历史之后,依旧把你当成宝贝。你好自为之吧!”(电视剧《蜗居》)

作为宋思明的情人,郭海藻的话具有冒犯性:讽刺宋太太无能,得不到老公的爱。宋太太出身高干家庭,有较高的修养,因此她并没有采取指责、詈骂等极端的方式回应郭海藻,而是利用“反语”对她进行了严词警告:“坚持做二奶是没有好下场的!等到了我这个年龄,你会一无所有,像过街老鼠一样遭人鄙视。而且,你以后的丈夫要是知道了你这段不堪的历史,也会唾弃你的!”

3.1.4 隐喻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通过隐喻来回应冒犯性话语,既可以避免“直接冲突回应”给双方带来的不愉快,又可以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反驳对方。例如:

(5) 甲已经出版两部小说,乙是文学爱好者,两人对关于小说的一些问题发生争论。

甲:“不,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小说。因为你连一本小说也没有写过。”

乙:“话不能这样说。你想想看,我不曾生过鸡蛋,但菜肉蛋卷味道如何,我可比母鸡还清楚。”(金状元教育网:辩论中的反驳艺术)

在例5中,说话人甲的言辞是对乙的否定与贬低,属于冒犯性话语。乙却通过大家熟悉的事实,以隐喻的形式指出了对方观点的谬误:我虽然没有写过小说,但我可能比小说家更会欣赏小说。

3.2 语用手段

3.2.1 刻意曲解

刻意曲解是在会话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说话意图,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的语用策略(何自然、申智奇2004:163)。Tzanne(2000:223)认为,刻意曲解是与“面子”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说话人可以用它“增面子”、“保面子”或“冒犯对方的面子”。在冲突性话语语境中,使用刻意曲解策略既能抵御说话人的冒犯性话语,维护自己的面子,又能避免直接的矛盾冲突与关系对立。例如:

(6) 甲:“你以为你是什么人?”

乙:“明摆的嘛,中国人呀!你呢?难道你不是啊?”

上例选取于日常生活语料。反意疑问句“你以为你是什么人?”意思是“你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啊?”,这显然是对乙面子的威胁。面对甲的刁难,乙刻意曲解了甲的问话用意,既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又将对方置于尴尬之中。

3.2.2 称呼语的变异使用

称呼语的使用通常遵循社会文化的规约,但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由于受到特定交际目的的驱动,称呼语往往被说话者变异使用。例如:

(7) 陈大可妈妈:“其实跟一个陌生人睡在一起,我也觉得特别别扭。但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一定要住在我们家呢?我们今天晚上就将就将就,好吗?”

罗佳:“别将就,阿姨,我可担待不起。再说了,不是我非要住这儿的,是您儿子非要我住这儿的。”(电视剧《当婆婆遇上妈》)

在例7中,为阻止陈大可和罗佳这对未婚恋人同房,大可妈妈主动提出要和罗佳同住。她的话“谁让你一定要住在我们家呢?”有指责罗佳不自重的意思,冒犯了罗佳的面子。但陈妈妈毕竟是长辈,罗佳不好直接顶撞,就采取“缓和性的冲突回应”来反驳。“您儿子”是她对“大可”这一日常昵称的变异使用,意思是;要怪也要怪你儿子,怪不得我!

3.2.3 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

哲学家罗素(Russell 1905)认为,摹状词就是使用谓词做成的指称词组,例如“一个黑人”、“站在我前面的那个人”等。唐纳兰(1966/1998)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摹状词的使用有两种情形。在第一种情形下,语言使用者通过摹状词说出某个对象是怎样的情况,这里摹状词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们正是要对符合摹状词描述涵义的对象有所断定。唐纳兰称之为“归属性用法”。在第二种情形下,语言使用者通过摹状词试图使听话者能够辨认出他正在谈论的对象,这里摹状词的出现并非必要,它只是用来完成引起听话人注意的工具,因而人们可以采用其他的言语手段(如另一个摹状词或名称)来完成这项任务。唐纳兰称这种情形为“指称性用法”。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缓和性冲突回应”策略的工具。例如:

(8) 甲:“我说‘万事通’,你不是很博学吗?你能说说‘OICQ’的由来吗?”

乙:“不知道。”

甲:“你哪能是什么‘万事通’,我看你是‘一窍不通’!我来告诉你吧,它最早是以色列人发明的一种传递住处的软件包,后来被改造成用于聊天的工具。连这个都不知道。”

乙:“这有什么?一个再博学的人也有无知的一面。这和一个无知的人也有博识的一面,是一个道理嘛。”(搜狐博客:如何应对“语言攻击”)

在例8中,划线部分中的“一个博学的人”、“一个无知的人”都是非限定摹状词。但根据语境可推断出,前者的指称对象是听话人“乙”,后者的指称对象是说话人“甲”。在冲突性话语语境中,听话人利用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既能回击对方,又能给对方的面子留有余地,避免了直接使用人名或人称代词“我”、“你”等带来的面子威胁行为。

4.“缓和性冲突回应”的语用特征

上述分析表明听话人之所以采用修辞手段、语用手段等间接的方式来回应冒犯性话语,主要目的是避免直接的冲突,给对方保留面子。“面子”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Brown和Levinson(1987:61-62)认为:面子是每个理性的成年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为了建立某种社会关系,人们必须认可并留意交际对象的面子,交际双方必须尊重彼此对自我形象的期待,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威胁面子的行为”。当威胁面子的行为无法避免时,说话人应对言语进行缓和调控,采取恰当的礼貌策略来减轻对听话人的冒犯。“缓和性冲突回应”正是基于“面子论”的一种策略选择。在“面子”与“礼貌原则”的调控下,“缓和性冲突回应”呈现出礼貌性、含蓄性、非对撞性、顺应性等语用特征。

4.1 礼貌性

礼貌性是“缓和性冲突回应”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显著特性。虽然听话人对说话人的冒犯性话语感到不满,但在予以回击时,仍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性,避免使用詈骂语、负面评价语等威胁对方面子的非礼貌语言形式,如例1和例7中的敬称“嫂子”、“阿姨”,例2中的礼貌用语“请问”等,都体现出具有汉语语言文化特色的“礼貌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冲突性话语的负面效应,有利于对人际关系的维护。

4.2 含蓄性

含蓄性是“缓和性冲突回应”在意义表达方面的特征。“间接礼貌策略”(何自然1997:107)是减轻面子威胁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即说话人尽量避免直言不讳,通过暗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等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使交际双方的面子都得以保留。“缓和性冲突回应”实质就是一种“间接礼貌策略”。我们在第3节里谈到的“缓和性冲突回应”的各种实现方式,包括反语、双关、刻意曲解等,在意义表达上都具有含蓄性,听话人需要根据语境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里推导出其隐含的语用意义。

4.3 非对撞性

非对撞性体现出说话人语用用意的积极性。“直接冲突回应”具有对撞性,即非合作性,回应者的主要语用目的是攻击对方的面子、激将对方、表达负面情绪或阻挠对方做某事(冉永平、杨巍2011:53-54)。而“缓和性冲突回应”的实施者在主观上具有“和谐-维护取向”(Spencer-Oatey 2000),即维护或保护和谐人际关系的愿望。在该取向的支配下,说话人会通过话语选择来恰当地处理面子威胁言语行为,避免直接的对撞,为会话进程的持续推进与双方关系的维护留下余地。

4.4 顺应性

根据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针对某种因素或条件不断进行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过程,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缓和性冲突回应”策略的运用实质上是听话人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具体因素,实现自己特定交际意图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语境动态性和语境顺应性。例如:

(9) 赵辛楣:“方先生在什么地方做事呀?”

方鸿渐:“暂时在一家小银行里做事。”

赵辛楣:“大材小用,可惜可惜!方先生在外国学的是什么呀?”

方鸿渐:“没学什么。”

苏小姐:“鸿渐,你学过哲学,是不是?”

赵辛楣:“从我们干实际工作的人的眼光看来,学哲学跟什么都不学全没两样。”

方鸿渐:“赵先生,你得赶快找个眼科医生,把眼光验一下;会这样看东西的眼睛,一定有毛病啊。”(电视剧《围城》)

在例9中,面对赵辛楣态度傲慢的提问,方鸿渐先是采取防御性的回应策略,用模糊语“一家小银行”、“没学什么”来应答。随着赵辛楣挑衅的升级,方鸿渐的回应策略也相应地由防御转为进攻:赵辛楣所说的“眼光”是指“观点、看问题的角度”,而方鸿渐却利用“眼光”一词的多义性,把它刻意曲解为“眼睛的视力”。表面看来他在担心赵辛楣的视力有问题,实质上是嘲笑他的观点有毛病。

5.“缓和性冲突回应”的人际语用功能

“缓和性冲突回应”的礼貌性、含蓄性、非对撞性等语用特征决定了它具有积极的人际语用功能。下面我们从回应者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缓和性冲突回应”的“利己”与“利他”功能。

5.1 “缓和性冲突回应”的利己功能

冒犯性话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通过“缓和性冲突回应”,听话人可以对冒犯者实施隐性的回击,以抵御言语冒犯行为,或表达负面情绪,从而实现“利己”的语用功能。

5.1.1 表示对听话人的指责与不满

(10) 苏小姐:“好架子!昨天晚上我打电话问候你,你今天也没回电话,这时候又要我请了才来。方先生在问起你呢。”

唐小姐:“我们配有架子么?我们是听人家叫来唤去的。就算是请了才来,那有什么稀奇?要请了还不肯去,才够得上伟大呢!”

苏小姐:“瞧你这孩子,讲句笑话,就要认真。”(电视剧《围城》)

在例10中,苏小姐昨天打电话给唐小姐,真正目的不是问候她,而是查探一下她有没有和方鸿渐约会。唐小姐觉得表姐这么做妨碍了她的自由,有些无礼,故而不接她的电话。因此,当苏小姐责怪唐小姐“好架子!”时,唐小姐立即通过反问、称呼语“人家”的变异使用等手段做出回应,隐讳地表达了自己对表姐的指责与不满。

5.1.2 表示对听话人的否定与讽刺

(11) 据说一名日本记者到北大突击采访,问到一名北大学生。

记者:“你个人使用日货吗?”

学生:“有,马桶。”(在场学生大笑)

记者:“那你告诉我,为什么日本的马桶会比中国的好?”

学生:“在中国,这种话题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在公共场合提论这种话题是很变态的。当然,我不知道是你有这样的嗜好,还是贵国有这种习惯。”(百度文库:北大学生回答日本记者提问)

在例11中,日本记者的提问带有民族优越感和挑衅性,隐含着冒犯的语用用意。北大学生巧妙地避开了正面回答,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回应,表达了对记者问题的否定与讽刺。

除此之外,“缓和性冲突回应”还可以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反对和异议,如例7;实施对听话人的警告与威胁,如例4;实施对听话人面子的隐性攻击,如例3,等等。

5.2 “缓和性冲突回应”的利他功能

“缓和性冲突回应”在维护说话人自身面子的同时,也顾及到了听话人的面子。这是“缓和性冲突回应”利他功能的体现。它在语言形式上的“礼貌性”和意义传递上的“含蓄性”可以降低话语的刺激强度,缓和消极性语用用意的力度,从而减少对冒犯者的面子威胁,减轻对人际关系的“解构”效应。在有些情况下,“缓和性冲突回应”还会致使对方向缓和性话语正向转化,推动交流顺利进行。如例1中翠平的回答“那是那是!”表明翠平的态度由敌意转为信服,双方话语冲突的危机暂时得以化解。

当然,“缓和性冲突回应”在质上终究是一种“冲突性回应”,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面子威胁行为的负面影响,不能完全避免进一步的话语冲突。

6.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言语冒犯行为时常发生。由于被冒犯者的职业、身份、修养不同,语用目的不同,所处的具体语境不同,采取的回应策略有很大差异,取得的语用效果也大相径庭。相对于妥协性的回应与“直接冲突回应”,“缓和性冲突回应”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相对礼貌、得体的策略选择。它用间接、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对交际双方面子的维护和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取向,是一种积极的语用策略,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缓和性冲突回应”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本文只是从修辞手段和语用手段角度列举了其中常见的几种,有待后续系统深入分析。

Brown, P & S.Levinson.1987.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ice, H.P.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 [A].In P.Cole & J.Morgan (eds.)SyntaxandSemantics(Vol.3)SpeechActs[C].New York: Academic Press.41-58.

Leech, C.N.1983.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Spencer-Oatey, H.2000.CulturallySpeaking:ManagingRapportThroughTalkAcrossCultures[M].London: Continuum.

Russell, Bertrand.1905.On denoting [J].Mind14: 479-93.

Tzanne, A.2000.TalkingatCross-purpose:TheDynamicsofMiscommunication[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Verschueren, J.1999.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 Edward Arnold.

北大学生回答日本记者提问[OL].http:∥wenku.baidu.com/view/17af5ef7ba0d4a7302763a45.html

辩论中的反驳艺术[OL].http:∥www.xywhy.com/info.aspx?infoid=974

何自然.1997.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申智奇.2004.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163.

一口秀[OL].http:∥www.shigu.com/modules/article/reader.php?aid=88

冉永平.2010.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150.

冉永平、杨巍.2011.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3):53-54.

如何应对“语言攻击”[OL].http:∥hnfy.i.sohu.com/blog/view/39505512.htm

唐纳兰.1966/1998.指称与限定摹状词[A].马蒂尼奇.语言哲学(牟博等译)[C].北京:商务印书馆.447-74.

猜你喜欢

摹状面子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面子≠尊严
摹状词理论研究综述
限定摹状词的两可性
某贪官的面子
浅析唐奈兰关于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
面子
面子
关于冬天
限定摹状词的指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