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12-04-01何自然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模糊化语言学学者

何自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语用学(Pragmatics)的学术视角从最早的语言哲学扩展到语言学,并逐渐地触及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与之相结合的各类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从而成为语言科学中的一门综观学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讨论与语用学有关的课题在西方语言哲学的日常语言学派中十分盛行,但语用学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学科分相还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事情。当时西方语言学界发表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专题论文,1983年更出版了多部语用学专著。这些经典著述经我国学者悉心介绍和引进,语用学也就随之在中国扎根了。

然而,国外的语用学并没有谨守语言学学科分支的方向发展,而是朝着多元的路线前进。1977年,《语用学学刊》(JournalofPragmatics)在欧洲大陆的荷兰出版发行,语用学家Haberland和Mey在创刊社论中率先拓宽语用学的视野,确立了语用学的学科地位。随后在Verschueren等学者积极筹划下,于1986年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广纳与语言研究有关的各种理论与方法,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将语用学定向为对语言的一种综观(a perspective of language)。语用学发展到今天,它从语言哲学论题转向作为语言学分相学科,再发展成为领域广阔的对语言综观的学问。

我国的语用学也是朝着这个大方向发展的。与语用学研究有关的传统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建立各自的研讨机制,我国的语言科学研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从1989年算起,我们召开过十二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我们不但积极评介当前外国语用学学科的前沿课题,紧跟国际学术步伐;而且结合和借鉴外国语用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和提高我国汉语和外语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并在语用与社会、语用与文化、语用与翻译、语用与心理、语用与认知等方面努力开展实验与创新的研究。

本专栏发表的四篇论文,正好体现了我国语用学学者的一些研究思路。第一篇是与认知语用学热门话题——默认理论有关的论文。张绍杰和张延飞两位作者在文章中将默认理论和关联理论放在一起,就两者对“一般会话含义”的不同解释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认识。对含义的思辨和理解一直是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学者们关注的课题。“一般会话含义”是默认的还是语境决定的?是一种规约意义,还是说话人意义?是否存在语义-语用的界面问题?什么是“默认语义学”?这些都是学界热衷讨论的,而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了解到一些新的认识。

第二篇论文与社会语用有关。熊学亮的这篇论文从语用-语言学、构式语法的高度,在比较汉语中各类“被“字构式及其表现的同时,对他称之为“新颖表达”的流行构式——“被×”结构做了综合性的分析,指出这种另类的“被×”组合与众不同的语用功能,它“通过语境的介入,凸显的多半是与事实或意愿相悖的社会认知共识”。作者在文末坦承,这种“被”字新用彰显“当今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不真实和不自愿的现象,是一种简明扼要、意味隽永、诙谐幽默、委婉有趣的社会语用现象”。

第三篇论文讨论的是模糊限制语。该文谈论的不是模糊限制语使语词意义“模糊化”的功能,而相反是它“去模糊化”的特征。作者徐章宏、何自然在文章中补充了传统的论述,首提模糊限制语的多项去模糊化的功能:它使概念外延更明晰;命题内容更正确;表达方式更精准;断言声明更诚实以及信息表述更可信。

最后一篇是关于语用策略研究的。近年,语用学界对冲突性话语包括詈骂语、反讽语都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不但从语用策略的角度,而且从表征说话人身份、地位认同的心理、认知角度去探讨这种话语类型。庄美英的论文只涉及缓和冲突时人们的语用策略,探讨回应冲突的方式和效果。有关的论题我们期待以后还有更多、更深入的讨论。

猜你喜欢

模糊化语言学学者
([0,1],[0,1])-模糊拟阵的基和秩函数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餐饮娱乐空间的“边界模糊化”态势探讨——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专辑
三角模糊数去模糊化对VIKOR妥协解的影响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