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illmore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

2012-04-01陈忠平白解红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语义学图式语义

陈忠平 白解红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

1.引言

Fillmore(1975)提出了意义研究的场景-框架范式,并以此开启了框架语义学研究。但对于框架语义学的认识,学界(如冯志伟2006;陶明忠、马玉蕾2008;刘宇红2011;陈忠平、白解红2011)多横向比较,分析其理论发展走向,却较少深入研究其蕴含的认知思想。本文拟揭示框架语义学中核心概念“框架”的由来和实质,发掘其中蕴含的认知思想,剖析其理论主旨。

2.框架的由来

2.1 格框架

“框架”概念在Fillmore的语言理论中出现频率很高,并且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嬗变过程。它最早由Fillmore(1965)以句法框架的概念提出,目的是为了考察词的分布特征。不过句法框架远没有Fillmore(1968)在其格语法中提出的“格框架”那样引人关注。在创立格语法体系的过程中,Fillmore把格定义为一种“深层句法-语义关系”(Fillmore 1968:21),即格关系,如施事格、工具格、与格、使成格、处所格和客体格,同时将格框架定义为这些格关系在句子深层结构中的组合。例如,在使用动词run的语句中一般存在着格框架[____施事格],而give语句的格框架通常是[____客体格+与格+施事格]。Fillmore认为,这种格关系的组合在格语法中属于语义深层结构。根据不同的格框架能够确立起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语句类型,并由此对进入格框架的动词进行分类。但是,格语法由于格的分类、表征系统的确立等难题无法破解而未能得到进一步完善,格框架也因此未能得到更深入的阐述。

2.2 语言框架

从20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科学兴起,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流行,研究者(Rosch 1973;Goffman 1974;Minsky 1975)多用原型、框架、图式等概念来谈论认知和知识表征。Fillmore的语言研究也发生转向,沿袭格语法中对语义的兴趣,开始更多关注语言的意义及其理解问题。当时盛行的客观主义语义学将意义视为符号表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种直接映射关系,其理解不受人类思维心智活动的影响(Johnson 1987;Sweetser 1990)。针对客观主义的各类意义清单理论(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Fillmore(1975)提出了语言意义研究的场景-框架范式(scenes-and-frames paradigm)。该范式中的场景既包括现实的视觉场景,也包括从各类体验中抽离出来的典型场景,框架则被定义为“由语言选择组成且与典型场景相关的任何系统”,既可以“是词语的组合,也包括语法规则或语言范畴的各类选择”(Fillmore 1975:124),这里的框架因此被Fillmore称为语言框架(linguistic frame)。不难发现,语言框架与之前的格框架虽同属语言范畴,且Fillmore也提及了以知识结构来表征典型场景的框架,但又他使用了“场景”的概念,这反映了Fillmore在实现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研究转向时所作出的曲折而有益的探索。

2.3 认知框架

Fillmore(1975:123)在阐述场景-框架范式中已初步论述了关于认知性质的框架概念,认为框架是“由概念组成的构架或图式”,不久,Fillmore又对框架重新进行了解读,并逐步确立了具有认知功能的框架。Fillmore(1976a)明确提出,阐明语言系统需要描写认知和互动框架,以帮助解释语言交流和理解的过程,并以商业交易事件为例建立了一个基于人类商业活动体验的典型认知框架。显然,这时的框架已脱离纯语言范畴,取代了场景-框架范式中的(语言)框架概念,真正成为了一个表征各类体验的概念工具。在此之后,Fillmore(1982:111)更直接将框架定义为“由概念组成的系统”,当中的概念相互连通,对其中任何一个的理解都必须以理解整个系统结构为前提。至此,Fillmore语言理论中的框架实现了从最初的句法框架、格框架等语言结构向概念性认知框架转变,成为表征人类经验的知识结构,也因此成为框架语义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3.框架的认知语义属性

3.1 框架的认知属性

框架从语言结构向概念工具转变,催生了框架语义学,因此框架语义学所涉及的框架首先是认知框架,具有认知概念属性。

20世纪七十年代初兴起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参见Lakoff & Johnson 1999)对推动Fillmore的框架发生认知转向起到了积极作用。Goffman(1974)利用框架诠释个体如何对经历的各类事件活动进行组织和理解,突出了框架的社会认知功能。Minsky(1975:212)则较详细地论述了框架的认知属性:首先,框架是一种信息结构,可表征如身处某间客厅或参加小孩生日晚会之类的典型场景,而依附于框架的信息有多种类型,有的是关于如何使用该框架,有的是与人们期待的场景活动相关,有的则涉及期待的信息没有出现时需要调动的非常规场景信息。其次,框架是一个信息网络,由各种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关系组成,节点所含的信息是框架中的默认项,它们之间相互联结,共同表征场景中的常规信息。可以说,这些论述为推动Fillmore的框架转型创造了理论条件。

Fillmore接受了认知框架的概念。他在转型初期(参见Fillmore 1975,1976b,1977a,1977b)提出的场景-框架范式尽管还保留了语言框架的概念,但场景的认知属性已显而易见,它包括从文化、社会机构、个人体验中抽离出来的各种典型场景。这些场景与认知图式相通,均源于人类各种社会生活体验,同时也成为描写、解释生活体验的概念性工具。不过,Fillmore(1976a,1982,1985)同时也对框架进行重新定义,充分阐释了其认知属性。他(1976a:23)首次提出,“在阐明语言系统时,不仅要描写其语法和词汇,还要描写认知和互动‘框架’”。这里的框架与Fillmore同期所用的场景、图式基本同义。他还指出,人类语言的进化可以部分说明人类存在一个逐步习得框架并创造新框架的过程。各类认知框架逐步积累,在人的记忆中形成一个图式或框架总藏,籍此可以对人类的各种体验进行组构、分类和解释。另外,框架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但可以用来解释语言交流和理解之过程。这些论述指明了认知框架的概念属性及其与语义之间的关系,也初步表明了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取向。

Fillmore(1982)认为框架是是一个认知概念系统,他(1985:223)又将框架视为“具体统一的知识构架,或经验的系统图式化”,更明确地体现了框架在组织和解释经验方面的认知属性。在他看来,即使人们面对某一方面新的经验时,也只需将其与某一熟知的框架联系起来,或将该框架赋予给新的经验,从而形成对它的理解,因此他常把认知框架称为解释性框架(interpretive frame)。基于这种属性,Fillmore和Atkins(1992:75)又将框架视为一种“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至此,可以将框架概述为在人类长期生活经验过程中形成并用于组织和解释经验的知识系统及概念工具。

3.2 框架的语义属性

当Fillmore将框架和语言联结起来探究语言的意义及其理解时,框架又成为语义框架,具有丰富的认知语义属性。

认知语言学(参见Dirven & Vespoor 2004;Evans & Green 2006)认为,语言指称的不是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而是语言使用者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意义建构就是概念化,语义结构即为概念结构。一般来说,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各种认知概念要多于某一种语言所表征出来的概念,也就说,并非所有概念及概念结构都会直接进入语言的语义结构,只是由于交流的需要,各种新的概念会不断参与意义建构,并通过语言表征成为词汇概念。那么,框架是怎样参与语言的意义建构及理解而成为语义框架?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呢?Fillmore针对这些问题做过较细致的回答。

在框架语义学创立初期,Fillmore(1975,1976b)就指出了场景或图式与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他认为,语言框架以及其中的词项是说话人在认知各类场景过程中逐步习得的,语言框架和场景之间的联系一旦为说话人所掌握,就可以在说话人的头脑中相互激活,词语乃至话语的意义也正是在激活的场景或图式中得到理解。Fillmore(1976a,1976b,1977c)多次谈论的商业交易图式就是一个认知图式参与语义理解的典型例子。该图式包含购买者、出售者、交易现金和货物四种成分,这些概念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均可在英语中以词汇形式表征出来,因此图式以及其中的各种概念关系可视为这些词汇的语义内容。以动词buy、spend、sell、cost、pay为例,它们分别将商业交易场景中某一部分的互动关系前景化或突显,同时也反映出人们施予这样一个场景的不同视角,这些内容均成为上述词汇丰富的语义特点。在话语或语篇理解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在人们头脑中激活整个商业图式,而该图式一旦被激活,人们就可以通过更多实际的交流互动进一步获得关于该图式的其他概念内容,以此为基础的意义理解也变得全面而充实。

在确立框架的认知属性之后,Fillmore对框架作为意义理解的基础同样也做了一番论述。他(1976a,1985)指出,框架虽不依赖语言而独立存在,但语言不能脱离框架,语言表达总是与人们记忆中的有关框架相联结,即人们在某种语境下接触到某一语言形式,总会在头脑中激活特定的框架,并籍由该框架连通到与此联结的更多语言表达。因此,“了解一个语言系统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找到该语言中带有语言反射(linguistic reflexes)的框架之总藏,[……]关注复杂框架在词汇语义中的表征程度”(Fillmore 1976a:29)。在意义理解方面,Fillmore和Atkins(1992:76-77)明确指出,“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参照包含经验、信仰或惯例的结构化背景才能被理解”,这里的结构化背景就是经由框架而组构起来的背景知识。至于具体语言表达的意义如何理解,Fillmore(1976a,1985)使用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进行阐述。他认为语义上语言表达同上述商业交易词汇一样,多指谓或前景化与其相联结的部分框架内容,使其成为框架内容中突显出来的图形,但作为图形的语义内容是无法独立存在的,还须以整个框架为背景。这些论述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识解概念的重要内容。以breakfast一词为例,与该词联结的框架较为复杂,包含了一天时间上的切分框架和饮食习惯框架(如一日三餐),而它实际指谓或前景化的概念内容则是人们经过一晚的睡眠之后在一天较早的时间所吃的第一顿食物。正是基于这一概念结构与语言的关系,Fillmore(1985)将认知框架又进一步称为语义框架。

另外,为了解决词义的边界问题,Fillmore(1975,1976a)还引入原型观,把作为描写和解释语言意义工具的框架视为原型框架。上面早餐所涉及的内容就是早餐原型框架中的概念内容,属breakfast的原型意义特征,当实际生活中早餐的原型不断扩展时,breakfast的词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4.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取向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格语法因面临诸多问题陷入困境的时候,Fillmore开始关注语言的意义问题,也开始了从格语法向框架语义学的理论转型。1977年Fillmore撰写了“再论‘格’”辩”一文,就外界对格语法的质疑给出回应。该文主要是运用框架语义学早期的场景-框架范式和认知心理学中的视角概念来解释语句中主语、宾语等语法关系的选择动因,突出Fillmore(1970)强调的句法和语义相融合的研究导向,因此可以说该文标志着Fillmore正式脱离了生成语法框架下的格语法。

框架语义学是相对于遵循客观主义的意义清单理论而提出的意义理论。与客观主义语义学中将语言意义视为一组必须满足的真值条件不同,框架语义学突出框架和语言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框架的经验认知与解释功能对意义理解的贡献。正是以这样具有解释功能的框架为基础,Fillmore(1986)提出语义学的任务就是要全面解释语篇或话语意义是怎样从词汇意义发展起来的,承担这一任务的框架语义学也因此被Fillmore称为理解语义学(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或U-semantics),而这一较为完整的意义理解过程则难以在类似意义清单理论的真值语义学中得到体现。另外,Fillmore(1982)从学理上也明确指出了框架语义学的性质,认为框架语义学秉承的是经验主义语义学而非形式语义学的传统,其研究的内容是先于形式化的,即“在能够诉诸于严格的形式化理论之前,必须被很好地理解和仔细地加以描述”(Fillmore 1982:111)。

框架语义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利用框架“为词义、句义和语篇意义的理解找到一个统一的解释”(Fillmore 1976a:28)。在框架语义学看来,语言能力与个人所拥有的作为背景知识的认知架构是不可分的,语言单位无论是词汇还是语篇,均联结复杂程度不一的认知框架,要充分理解它们的意义就须确认并解读这些为它们提供概念基础的认知框架,并考察框架中的概念内容如何获得语言表征。这种对概念结构和语言表征之间关系的探究与Talmy(2000)提出的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任务是一致的。另外,这一理解过程所涉及的经验知识丰富广博,在Fillmore看来远非词典中的词条所能收录,因此,他(1985)明确指出框架语义学主张的是意义百科观。他还大胆吸收了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中的有益成分,如背景-图形理论、原型理论、视角对框架突显内容的影响等,将它们运用于分析语言意义的理解过程,使框架语义学成为认知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义学发展的先驱力量。他反复论述的商业事件框架已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如今,框架同理想化认知模型、域等概念一起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Cienki 2007)。

从20世纪末开始,Fillmore发起了一项名为“框架网络”的研究项目。它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旨在系统地发掘语言中潜存的语义框架,构建一个在线的词汇语义资源库(Bakeretal.1998;Fillmoreetal.2003)。该项研究已扩展到西班牙语、日语、德语等多个语种,其影响不断扩大,体现了框架语义学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也拓展了框架语义学的研究前景。

5.结语

框架语义学的创立标志着Fillmore的语言理论在格语法之后发生了重要的认知转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框架也在经历句法框架、格框架等变迁之后,在认知科学兴起的背景下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对人类经验进行组构和解释的认知概念工具。框架语义学将语言根植于生活体验之中,契合于人的认知能力,为语言的意义提供有机而全面的概念认知内容,代表了语言意义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促进了当代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义学的发展,其意义百科观也已成为今天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原则。随着“框架网络”项目在不同语言中的应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价值也将不断显现出来,不仅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外语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Baker, C., C.Fillmore & J.Lowe.1998.The Berkeley FrameNet project [A].In C.Boitet & P.Whitelock (eds.).Proceedingsofthe36thAnnualMeetingoftheAssociationforComputationalLinguisticsand1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ationalLinguistics[C].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86-90.

Cienki, A.2007.Frames,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and domains [A].In D.Geeraerts & H.Cuyckens (eds.).TheOxford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70-87.

Dirven, R.& M.Vespoor.2004.CognitiveExplorationofLanguageandLinguistics[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Evans, V.& M.Green.2006.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Fillmore, C.1965.IndirectObjectConstructionsinEnglishandtheOrderingofTransformations[M].The Hague: Mouton.

Fillmore, C.1968.The case for case [A].In E.Bach & R.Harms (eds.).UniversalsinLinguisticTheory[C].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1-88.

Fillmore, C.1970.The grammar ofhittingandbreaking[A].In R.Jacobs & P.Rosenbaum (eds.).ReadingsinEnglishTransformationalGrammar[C].Waltham, Mass.: Ginn & Co.120-33.

Fillmore, C.1975.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A].In C.Cogen, H.Thompson, G.Thurgood, K.Whistler & J.Wright (eds.).ProceedingsoftheFirstAnnualMeetingoftheBerkeleyLinguisticsSociety[C].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23-31.

Fillmore, C.1976a.Frame semantic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J].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Conferenceo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LanguageandSpeech280: 20-32.

Fillmore, C.1976b.The need for a frame semantics in linguistics [J].StatisticalMethodsinLinguistics12: 5-29.

Fillmore, C.1977a.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 [A].In A.Zampolli (ed.).LinguisticStructuresProcessing[C].Amsterdam, New York & Oxford: North-Holland.55-88.

Fillmore, C.1977b.The Case for Case reopened [A].In P.Cole & J.Sadock (eds.).SyntaxandSemantics(Vol.8):GrammaticalRelations[C].New York: Academic Press.59-81.

Fillmore, C.1977c.Topics in lexical semantics [A].In R.Cole (ed.).CurrentIssuesinLinguisticTheory[C].Bloomington &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76-138.

Fillmore, C.1982.Frame semantics [A].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ed.).LinguisticsintheMorningCalm[C].Seoul: Hanshin.111-37.

Fillmore, C.1985.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J].QuadernidiSemantica6(2): 222-54.

Fillmore, C.1986.“U”-semantics, second round [J].QuadernidiSemantica7(1): 49-58.

Fillmore, C.& B.Atkins.1992.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 [A].In A.Lehrer & E.Kittay (eds.).Frames,Fields,andContrast:NewEssaysinSemanticsandLexicalOrganization[C].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75-102.

Fillmore, C., C.Johnson & M.Petruck.2003.Background to FrameNet [J].InternationalJournalofLexicography16(3): 235-250.

Goffman, E.1974.FrameAnalysis[M].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M.Johnson.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New York: Basic Books.

Johnson, M.1987.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sofMeaning,Imagination,andReason[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nsky, M.1975.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 [A].In P.Winston(ed.).ThePsychologyofComputerVision[C].New York: McGraw-Hill.211-77.

Rosch, E.1973.Natural categories [J].CognitivePsychology(4): 328-50.

Sweetser, E.1990.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MetaphoricalandCulturalAspectsofSemanticStructur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lmy, L.2000.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Vol.1).ConceptStructureSystems[M].Cambridge, MA: MIT Press.

陈忠平、白解红.2011.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5):665-75.

冯志伟.2006.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1-9.

刘宇红.2011.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5-9.

陶明忠、马玉蕾.2008.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1):35-42.

猜你喜欢

语义学图式语义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语言与语义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财产权概念的语义学考察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
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