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市空间研究
——物的组合与引导

2012-03-29张红翠

关键词:大型超市都市人购物者

张红翠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到超市采购成为都市人越来越必不可少的常规活动。超市日益成为都市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都市人共同的生活方式的体现、标志和证明。超市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几乎各方面的打理工作,为都市人日常生活提供样板,并日益成为都市人日常购物的普遍模式。在都市地理中,超市是重要的空间标志。作为都市空间建制的结构要素,超市凝聚着都市空间板块,与街道一起将混乱的城市切割成一个个功能不同的街区,那些以超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区域成为都市地理方位的重要地标,在一个合适的地点将城市凝聚起来,使之体现为有机化的整体。

作为典型的都市空间,超市是打开都市生活密码的重要线索,也是探究都市精神与都市人生存生态的重要语码,而这一语码的秘密又深藏在其特有的空间建制中。因而,在对超市空间进行地理学描述时,将超市空间分割为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结构两个部分考察其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向。超市的外部空间结构指的是与超市建筑相关联的其他结构部分,包括超市指引牌、停车场、促销广告、宣传单、会员公交路线车等,这些附属空间构成一个强大的空间网络与资本网络,连接着以超市为中心的整个都市生活社区;超市的内部空间则是指超市内部建筑空间结构及其隐性的物的组合规则。超市的空间功能从其内部向外延伸,直至都市人的家庭空间与心灵空间。

一、超市的外部空间——同构的空间组合

在都市的路标上一般都设有大型超市的交通指示牌,设有公交车站。这样,超市就成为都市交通的坐标,具有标示和定位城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超市不仅参与着都市空间的功能性建构,还提供并引导着都市人关于日常生活的几乎全部可能和定义。所以,超市的出现以及大型超市交通指示牌的出现,对都市空间与都市人的生活结构具有深层的意义,它意味着超市作为一个城市功能实现中的重要符号进入到都市人的生活与精神空间,影响着其内在格局的衍生变化。

大型超市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首先是停车场。大型超市的停车场一般都设在地下,为远道的购物者提供方便。繁忙的停车景象显示了都市人对于超市的拥护,也显示了超市在都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私家车簇拥衬托着超市,共同描绘着超市的理想;拥挤的自行车,更显示了超市在都市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性。当我们在指引牌的带领下汇入超市时,发现超市总是被重重包裹后才现身,超市之外,被更切近于它的各种附属空间所填充,它们依靠超市汇聚的人流获得生存空间。所以,在正式进入超市之前,还将经过商业长廊中经营各种商品的大小店铺。这些附属部分包括美容美发沙龙、精品屋、鞋店、品牌服饰店、金银首饰店、提款机、音像店等。它们重重包围着超市,占据着通往超市的各条道路上尽可能多的空间,引导都市人释放心中隐秘的生活情趣。之于超市所象征的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而言,这些地方则象征着浪漫的情趣,它们是对日常生活的补充,是从琐碎日常生活中逃逸出来的另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浪漫空间。这些不同的商业空间是相互异质的,但又共同从属于同一消费结构。这些包裹在超市空间之外的不断繁衍的空间,塑造和规定着都市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结构和心灵状态,使它们逐渐从传统的家庭空间中剥离,流连于街道这些充满诱惑的公共空间。

其次,促销宣传单是超市空间的流动延伸。超市设有专门的营销部门,而宣传单的筹划和印发则是这一部门的重要工作。超市频繁印发的商品促销单,主要以降价折扣信息为吸引亮点。结账时收银员会随着购物小票一起向每一位结账的顾客分发促销宣传单,将超市及其商品的形象具体化并紧紧跟随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在购物者将这些宣传单带回家之后浏览这些传单信息时,宣传单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实现了它的功能,即将超市空间的功能延伸至都市人的家庭空间,使家庭空间经常与超市保持一致和不间断的联系。宣传单所联系的不仅是超市与千万家庭,还有千万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些家庭在接受共同信息的同时,也统一了关于生活的想象和追求,以及对这种要求的类同化实现途径。因而,某种程度而言,超市将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一场促销与抢购的变奏。

再次,超市的会员公交车是超市又一项优惠策略,它以便捷的方式建立与都市人之间的日常性联系,随时随地构建超市的外延空间,是超市空间的拓展。会员公交车的繁忙景象透露出都市人往返于超市的高涨热情和高速频率。公交车路线的开通与运营使一个具有弹性的流动社区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以超市为起点与核心,以散落在都市各个角落的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空间为终端。而这一社区的连接纽带则隐藏在超市与都市人群之间的契约关系中,即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全面、完整、周到的一整套购物方案和计划,后者是前者忠诚的信奉和执行者。若此,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就在一种可见的意义上连接甚至捆绑在以超市为核心的消费网络中。在超市与都市人日常生活的动态关系中,都市人正日益将自己的生活变为涌动不息的购物大战,把自己变为为购物而生的消费传动器。

二、超市的内部空间——物的引导与统治

超市的内部结构包括从超市入口开始,经过超市购物区,直到超市出口的整个区域。超市入口的手推车和购物篮是超市的开场,是超市形象的导入者,它不仅是一种购物工具,还是一种邀请,是超市对购物者的邀请,并向购物者暗示着一次丰富舒适的购物旅行。超市中的导购员是超市空间的动态部分,附着在超市空间上,他们是商品的活动影像,是货物以及货物架之间的连接点与润滑剂,使整个超市的空间功能处于动态运转中。

超市将我们对生活的想象尽可能地排列在超市的货物架上。超市中,人被货架子分离,面对的是物不是人,人只与物相遇,不与人相遇和交流。货物架是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理性化秩序规划,它将超市空间分隔为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密麻交叠,使超市成为一个迷宫。超市的空间形式将我们的生活经验分解,将它们按类别摆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顾客需要重新连缀组合出与超市规则相统一的关于物的形象。购物的人们要在固定的物品摆放要求中寻找自己所要采购的东西,购物者的身体在强迫性的规则要求下面“劳作”,遵从超市对身体的规制。身体在被引导的过程中服从并认同于这些规则,而这一套规则是需要学习的。在初次进入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时,我们首先会感到茫然,因陷入巨大的物的海洋而难以适从,这个庞大的世界令人感到沉重,这是一次探险,对陌生世界的探险。这种探险不仅是对物的世界的探索,还是对一套烦琐规则的摸索,我们愿意付出全身努力去琢磨和学习其中的神秘规则。

当人们认同并接受这种规则时,他们就将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不规则同时也是不可规约的生活经验弃置一边,将自己交付给超市的统一化规则,交给理性的货物架秩序。所以,在超市中,人在接受超市规则规约时,不断地同化进超市的一整套逻辑,同化进以物为核心位置的世界。当都市人不断被物的规则所规约,而失去表述差异性自我的能力时,都市人对于自身的认知——不论是全体还是个体,都依赖于对外在之物的标志。人的生存越来越变得无名。所以,在超市中,购物者被平均分配在超市规则的每一个环节中。

在超市的内部空间中,有一个重要现象值得注意,即超市历史的自我书写。超市的历史书写已经成为大型超市别具用心的一个重要策略。例如沃尔玛超市,沃尔玛超市将自己的发展历史用图示做了简要的勾勒和介绍,展示在超市出口收银台对面的墙壁上,使顾客在结账时,抬头就能看到这个历史图示。当购物者从沃尔玛的历史前走过时,他们个体的历史便与沃尔玛的历史连接在一起,他们是见证者;同时,在超市中的购物行为又使他们成为沃尔玛历史的参与者与书写者,他们被赋予沃尔玛历史主体的地位和沃尔玛融为一体,这其中暗含着沃尔玛对他们的信任和鼓励,鼓励他们的忠诚和消费的热情。沃尔玛的历史书写本身也是对城市历史的书写,因为,超市自20世纪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日常消费模式,它塑造了全球城市的消费人群,更重要的是,它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全球化生活方式的统一模本。因而,沃尔玛的这一做法也是有意将自己的历史与都市的历史以及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历史连接在一起,意图将自己的历史和存在深入到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意识中,使沃尔玛的历史空间与购物者日常生活空间重叠在一起。

心思缜密的超市营销者设计出了更加人性化的超市购物袋和包装分类。比如,日本超市中,购物袋口增加了系合的功能,使包装更安全也更整齐,不同类型物品的包装分类相当清楚细微,以防止熟食海鲜等物品渗水污染衣服或者汽车后备箱。收银台外面设置了专门的包装台以便顾客结账之后进一步整理包装。这些精心设计的购物袋将都市人的目光和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对自己物质生活一丝不苟的打理上面。久而久之,这种对购物袋一丝不苟的打理便成为都市人的精神气质和精神要求,成为一种惯性的神经官能症,以至于打理不好心里便会不踏实。这越来越将都市人的精神锻炼成一种精致的但却掩藏不住斤斤计较的缺乏宽容性的精神状态。当他们在包装台上埋头整理物品、分类包装时,可以断言,都市人正在彻底告别他们虽然有些粗糙但却不乏力量的内在精神。这种专注表明都市人精神的局限,他们甘愿接受一种被设定的流程将自己的生活包装成相同的款式,表明他们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的生活交付给超市规则的流水线。然后,在拎着打理得一丝不苟的购物袋走出超市时,购物者脸上挂着满足但又冷漠的神情。由此可以猜测都市人的精神和心理是脆弱的,经不起一点波动,因为他们太精细,并且太看重和专注于这种精细了。超市空间中,一切都已预先规定,从商品类型到分类包装,超市为我们提供了现代社会中典型的类空间(遵循现代社会相同的资本逻辑与欲望化逻辑),没有例外——生活以及对生活的想象都处于被规定和格式化的给定状态中。在这些习惯于超市一整套秩序并严格予以执行的都市人脸上,看到的是马尔库塞所断定和描述的那种“可悲而有前途”的生活。在他们脸上,没有对立和思考的批判性意识和反思性力量,只有日常生活源源不断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须进行的消费和生产。

超市开发了我们对生活的想象,生产着我们对生活的见解,满足我们对生活的所有要求。超市中,超市模式已经成为我们辨认都市人生活方式特征的重要参照。某种程度而言,超市生活就是都市人日常生活本身,与超市的日常联系只是表现,其背后的逻辑是都市人日常生活的物化特征。因为,超市及其物的内核已经进入到都市人日常生活的结构性描述功能中。也就是说,超市建构着都市人的一部分生活本质,隐藏着他们一部分的精神真相。德国著名哲学家与社会学家阿诺德·盖伦认为,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丝毫不意味着人类的进步,反而意味着在炮制永远不可能满足的欲求——它与人性中的道德义务是背道而驰的,它包含着使人们精神生活庸俗化的危险,并且还会剥夺人们政治生活中的高贵和尊严。[1]当都市人躬身劳作于超市,头脑中充满物的要求时,我们便看到了盖伦笔下的这一群人,包括我们自己。

三、超市中的“物”——嫁接的生存经验

超市中的物是现代的物,它们不与都市人的血肉经验打交道,也不参与都市人的灵魂与内在历史。因而,当我们在超市中与物相对时,心中涌现的不再是海德格尔在对“陶壶”所进行的具有诗意的分析中所展现的那个诗意的世界。海德格尔告诉我们,陶壶作为容器,通过容纳、倾倒、馈赠等“因缘关系”,指引出大地、天空,倾注之赠品作为饮料指引出终有一死的人,作为奉献的祭酒又指引出诸神,陶壶就将人的整个生存世界联系了起来。陶壶所打开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与我们终日相伴的“陶壶”是我们生存经验独一性与亲历性的见证,是沉淀在历史中的证物。在海德格尔对物的诗学理解中,日常生活中的物是独一无二的见证,它与我们建立起来的是内在的生存性关系,是我们生命历史的纪录和积淀,是肉身与世界交流的中介物,是内在于存在者的本源性的物。海德格尔谈论的物是原始的自然之物,是天地人神共同出场的世界中的灵性之物,这样的物对于建构人的存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海德格尔探究物的意义是要在物的提示下探究人的存在状态,探寻人的生存性现状与可能。海德格尔将物作为其打开人与世界关系结构的切入点,考察物的存在性意义及其与存在者之间建立的世界性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存在者得以展陈和领会自己的生存状态。在海德格尔的考察中,与存在者建立诗意关系的物是自然的,是和存在者同时暴露于天地之间的物,它是原本、不附加人的欲望的物,是朴实无华的、有待静观的物。所以,当存在者凝视这些物的意义、观照这些物时,存在者领悟其存在,存在处于澄明状态。因而,这些物是对人有所提示,而非令之沉泯的天之所赐。这个世界中,人们直接面对生与死的形而上的现实问题,领悟其生存意义。[2]

超市中的物是失去诗意的物,它构成了都市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背景。超市中的物将自己的形象植入购物者的经验,塑造的是陌生新奇、躁动不安的欲望世界。它巨大的数量已经消解了其在都市人生活中独一无二的神圣性和唯一性,之于都市人的生活,它只是可以无限替换的消费品和工具而不是不可替代的日常陪伴。这些物携带外在观念而不是内在经验介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因而,关于这些物的认识经验是外在于我们的,是嫁接的,而非直接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验、生命需要和生命积淀,它仅供消费和使用,不能够与之共同经历。消费者颠倒了人之于世界的主体性位置,将自身的主体性交付给物与物的世界,按照物的形象想象,按物提供的方式接受。人与世界不再“亲近”。长此以往,都市人不仅与自己的生活世界相隔离,也与自己的生命经验相隔离,将自己简化为一个消费的过程和消费的工具;都市人的生活世界越来越狭小,生命经验越来越萎缩。这意味着都市空间生活诗意性的消失,以及都市人精神诗意性的消失。所以,经由这些物,我们与自身以及世界建立起来的只能是欲望化的消费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都市人的生命状态就难以安详、宁静、辽远,这便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物化的现实。

四、超市模式的拓殖

超市空间的巨大功能向我们展示了它对日常生活的建构功能和介入意识,超市正在对日常生活进行着全面的统筹规划和管理。超市提供了日常生活实现的重要方式,生产着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以及都市人对生活的深层认知和体验。超市和商场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和承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的意义也不一样。与商场相比,超市具有兼容社会各阶层的开放性功能,这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一体化的表现,它将社会各阶层黏合在一起。正因为超市接纳了整个日常生活和整个都市人群,所以超市成为都市人普遍认同的生活方式。

这种普遍的认同使超市模式成为都市空间建制网络中的典型模式,在都市深处的街道以及小城镇的街道中,可以见到星罗棋布的小型超市便是明证。这些零散的小型超市按照大型超市的模式组建起来,成为大型超市的迷你版。不论是“旺客隆”还是“雪梅超市”,都是对大型超市的模仿、复制和缩小版,它们填充在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这是大型超市所代表的超市逻辑的终端实现,也是超市模式的拓殖。这种超市模式的次第衍生强化了超市模式日常性特征,这种连锁反应逐渐将我们的生活组建进一个统一的超市模式中。它指示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路线,提供关于生活的共同想象和具体形象。超市模式的拓殖,或以大都市超市为原点向城市周边、其他城市以及小城镇甚至农村地带辐射,或以品牌连锁的方式,或以小超市的模仿复制等方式不断将超市的购物逻辑进行强化的滚动复现。此间,资本渗透到日常生活世界的各个角落,实现生活以及资本的“全球化”和网络化。正如列斐伏尔所认为,日常是社会生活的不同现实之间的各种关系,他曾指出:“日常事件的独一性既回荡着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又回荡着民族的和全球的交易的各种结构,这里所提出来的与档案相关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它不仅指出了独一性事件的无穷无尽的繁殖增生,他还要求把这些事件与欲望和交易的经济结构联系在一起。”[3]超市逻辑的无限延展以快捷的方式表面上满足了现代人的高速生活,而其实质则是全球资本一体化的重要策略及其实现。

[1]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M].何兆武,何 冰,译.上海: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8:10.

[2]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47-153.

[3]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5.

猜你喜欢

大型超市都市人购物者
Kiss and Ride
超市布局让人变胖
爱自己 你做到了吗
《向北方》中的压抑空间及都市人困境表征探析
一线城市电商增长瓶颈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大型超市购物车创新设计分析
商店形象维度的重要性差异评价——基于大型超市的实证研究
A Glance at Woolworths and Coles
搭讪
临水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