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礼貌理论应用于戏剧语篇的认知语用探析

2012-03-28刘风光

关键词:礼貌言语语篇

刘风光,樊 倩

(大连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人类生活的世界离不开语言,谈话内容丰富,谈话方式也各异。礼貌是人类交际中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时得体的言语和举止。礼貌现象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就一直是语用学和社会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礼貌研究的成果丰富而全面,从礼貌理论的推陈出新、礼貌策略的不同划分到礼貌现象的跨文化对比研究,相关著作和论文层见叠出。然而对于不礼貌的研究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足够重视,以中国知网为例,从1979年至2012年间外语类核心期刊中以“不礼貌”为标题的论文仅三篇,其中两篇还是书评。人们倾向于认为礼貌是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不礼貌则是一种特殊现象。利奇在其著作中就曾经说过“冲突言外行为在正常人类言语行为中属于边缘现象。”[1]105事实上,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等语境中不礼貌言语行为司空见惯。在某些特定的语篇中,不礼貌甚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时候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会有意使用不礼貌言语。如在军训语篇、法庭语篇、电视娱乐语篇、家庭语篇、工作语篇和政治语篇中,不礼貌的话语比比皆是。再如某些文学作品中,不礼貌的运用无论对于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还是特定效果的取得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对不礼貌现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拥有世界一流研究队伍的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系2009年曾经举办过“语言不礼貌与粗鲁”的专题国际会议。该会议着重探讨了“不礼貌”、“粗鲁”、“强势”和“面子攻击”等核心概念。目前,关于不礼貌研究的著述并不多,其中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分别是鲍斯菲尔德2008年撰写的《交际中的不礼貌》和库尔佩珀2011年的《不礼貌:用语言冒犯人》。他们的研究吸收了语用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成果,对不礼貌言语行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2012年国际《语用学期刊》7月刊专项探讨了“英语国家中的不礼貌”。

本文采用认知语用文体学视角,基于前人对不礼貌现象的研究,尝试对交际中的逆礼貌言语进行重新界定和系统分类,构建逆礼貌模式,并选取莎士比亚戏剧《无事生非》中的具体实例为语料,以期丰富并扩展“礼貌”/“不礼貌”的概念理论研究并验证所构建模式的可行性和解释力。本研究之所以选取戏剧语料是因为不礼貌现象除了在日常语言、电视娱乐及访谈节目中常见外,在文学作品尤其是高潮迭出、冲突不断的戏剧中十分常见。

目前对于礼貌的研究主要有四种模式,即社会规范模式、面子保全模式、会话准则模式以及会话合同模式,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布朗和莱文森提出的面子保全模式。基于上述模式,该领域的研究基本以和谐会话为主。不礼貌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语用失误,是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违反。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充斥的大量不礼貌言语并不只是因为语言使用中的失误导致,有些冒犯性言语行为是说话人的刻意行为,因此不礼貌现象并不是有标记的边缘现象。现有的礼貌理论已经不能够充分诠释不礼貌交往的各种情境,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来全面、系统地诠释不礼貌。

不礼貌,顾名思义,是引起他人误解或不快的言语或行为。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不礼貌既包括不礼貌言语又包括不礼貌行为。本文仅限于讨论不礼貌言语。兰卡斯特大学英语语言学教授、国际《语用学杂志》主编之一库尔佩珀早期曾尝试从礼貌的反面入手对不礼貌定义如下:“不礼貌是使用交际策略攻击对方的面子,因而造成社会的矛盾和不和谐。”[2]1546该定义有可取之处在于强调了交际结果,但是这个定义过于绝对,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和认知语境下,人们对“不礼貌”会有不同的判定。2011年,他将不礼貌定义为“对特定语境下发生的特定行为所持的一种否定态度”[3]23。库尔佩珀早在1996年就在布朗和列文森面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不礼貌模式,即与和谐礼貌交际相对立、以攻击对方面子为目的从而引起不和谐冲突的策略分析模式。在该模式中,他提出了五条不礼貌策略,即直接不礼貌策略、积极不礼貌策略、消极不礼貌策略、讽刺或虚假礼貌和礼貌缺失[4]356。库尔佩珀将该不礼貌框架应用到戏剧《麦克白》的分析中,论证了不礼貌行为在戏剧作品中的普遍性及其对戏剧人物和情节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然而,鲍斯菲尔德认为库尔佩珀的不礼貌策略模式并非完美,基于“面子理论”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回避对交际中的面子威胁行为的客观判断,因为绝大多数的交际行为实际上同时使用了积极与消极的礼貌/不礼貌策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鲍斯菲尔德将库尔佩珀的不礼貌策略模式简化为两条策略:直接公开不礼貌和非公开不礼貌,后者包括讽刺和礼貌缺失。笔者认为,从分类标准上来看,库尔佩珀和鲍斯菲尔德基于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普遍性理论的分类还有待商榷,因为“面子”普遍性本身仍需论证,并且前人的不礼貌策略并不能囊括语言交际中的所有不属于礼貌的现象。

鲁丹科也认为“不礼貌”一词并不能完全涵盖言语交际中所有令人不悦的言语行为,于是提出了“极端不礼貌”这一概念。他指出,“极端不礼貌”与“不礼貌”属类相同,只是程度不同,前者代表不礼貌级阶的最高端[5]838。最后,作者将这一新的不礼貌策略与两类说话人意图相结合对戏剧《雅典的泰门》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极端不礼貌”这一新概念的普遍性和解释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礼貌言语不仅仅需要从词汇和语法的层面去分析,我们还应考虑到动态语境和韵律方面的因素。2005年,库尔佩珀在其发表的文章中选取《智者为王》这一英国电视游戏节目中主持人安·罗宾逊的话语作为语料,揭示了不礼貌话语也可能具有娱乐性。这是一种非公开的不礼貌,主持人没有一般游戏节目的和蔼、鼓励态度,而是运用讽刺和模拟等手段来达到幽默的效果。作者认为,在电视游戏节目这种既定语境中,“分析韵律是理解不礼貌的关键所在”[6]35。另外,库尔佩珀之后还研究了规约化不礼貌模式。他认为(不)礼貌在语言表达中根深蒂固与否既可由语言形式决定,也可由语境决定,但二者都不能单独解释(不)礼貌现象。库尔佩珀又在特克拉关于礼貌表达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不礼貌模式,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不礼貌言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内现有研究中,绝大部分学者都是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为基础分析解释不礼貌现象。在不礼貌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方面,谢世坚介绍了库尔佩珀的不礼貌策略以及鲁丹科的不礼貌理论,并尝试用二者的理论对戏剧的不礼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作者提出了包括礼貌和不礼貌在内的包含不同程度等级的连续体:极端礼貌-礼貌-不礼貌-极端不礼貌,指出了不礼貌理论研究的重要性[7]75。总体来看,国内对于不礼貌的研究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在现有的语用学专著中也根本没有专门讨论不礼貌现象的章节,对于不礼貌的界定分类以及有关理论的应用研究尤其缺乏,特别是与戏剧语篇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本研究把戏剧语篇和不礼貌理论相结合,因为戏剧有三要素:人物、冲突和语言。戏剧冲突是表现人物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物内心矛盾的一种艺术形式,通常离不开分歧、争斗、对抗等等。戏剧冲突的这一内在属性决定了戏剧语篇中会有大量不礼貌现象存在。“语用分析的思想和解释方法,可以用来对戏剧文本进行分析,这是因为语用学是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解读戏剧对话构成特征的语言学分支。戏剧之所以比小说更多地依赖语用因素,是因为在戏剧中语用学关注的焦点完全是戏剧人物的语言。”[8]134

认知语用文体学是以文学语篇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来研究文本解读的认知过程和语言运用机制。当然,认知语用文体学并不只是简单将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应用于不同体裁的文本,或引用不同文本来例证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原理,而是认知语用学与文体学协同发展,兼容并蓄。以认知语用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建构的戏剧文体学理论已被成功地运用到一些戏剧作品的分析研究中,然而前人借鉴的理论多是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或礼貌原则。可见不礼貌研究本身尚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还不丰富,再加上认知语用文体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动态发展需要,因而导致了目前不礼貌理论及其在文学语篇中的应用研究具有极大的挖掘空间。

虽然关于不礼貌言语的研究近十年来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有些概念需要进行修正,一些不礼貌策略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本研究以鲍斯菲尔德和鲁丹科提出的不礼貌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礼貌”的反面应该被界定为“逆礼貌”(counterpoliteness),因为原有的“不礼貌”一词并不能囊括所有不属于礼貌的现象并且有产生歧义之嫌。逆礼貌言语指在特定社区内,说话人有意或无意的言语威胁到了对方的个人面子或违反了社区内部规约或风俗习惯,听话人能够识别说话者的攻击意图,并引起了消极的交际效果。“逆礼貌”又可二分为“不 礼 貌”(impoliteness)和 “欠 礼 貌”(underpoliteness)。不礼貌是一种显性的逆礼貌,指说话人以直接而明显的实施方式有意传达不礼貌信息给听话人,同时听话人也能领会说话人意图,及时准确地接收到这种不礼貌信息。欠礼貌是一种隐性的逆礼貌,指说话人以间接而隐蔽的实施方式有意或无意传达不礼貌信息给听话人,但是需要听话人通过具体语境、认知知识等推断出这种不礼貌信息。“欠礼貌”可以再细分为“隐含不礼貌”(implied impoliteness)、“无意不礼貌”(unintentional impoliteness)、“虚假礼貌”(mock politeness)和“礼貌缺失”(withhold politeness)。总之,逆礼貌模式可描述为逆礼貌是一个上义概念,包括不礼貌和欠礼貌。欠礼貌分为隐含不礼貌、无意不礼貌、虚假礼貌和礼貌缺失等四种情况。不礼貌是交际中直接明显的不礼貌,欠礼貌是交际中间接隐含的不礼貌。

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仅选取莎士比亚戏剧《无事生非》中的典型实例来说明上述逆礼貌模式中的欠礼貌在具体文学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隐含不礼貌是一种说话人通过暗示的方法间接传达的不礼貌。读者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会话的不礼貌,有一定的隐含意义,比如讽刺等。如:在第一幕第一场中,培尼狄克与贝特丽丝这对欢喜冤家每次见面总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培尼狄克刚从战场归来,看见贝特丽丝就问她是否还活着。他明明看见贝特丽丝就站在自己面前,却明知故问,其话语含义是想表达贝特丽丝冷若冰霜、傲慢自负,和死去的人一样。贝特丽丝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认为傲慢会永远伴随着培尼狄克先生并会波及他人,进而讽刺培尼狄克的傲慢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

无意不礼貌指说话人本来无意传达不礼貌信息,但由于对话双方的认知语境、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等的不同,造成听话人误认为说话人传达的是不礼貌的言语信息。在第五幕第二场中,培尼狄克欲请侍女玛格莱特帮忙去约贝特丽丝出来说话,玛格莱特要求培尼狄克写一首诗歌颂她的美貌作为交换,于是培尼狄克发誓要写一首顶高雅的、任何男子都别想高攀得上的诗送给马格莱特。培尼狄克本想赞美一下玛格莱特,夸她的美貌无人能够配得上,而玛格莱特刻意曲解成自己一辈子爱情的落空。培尼狄克并没有诅咒玛格莱特之意,但玛格莱特的理解超越了话语的表层含义。她继而故意和培尼狄克逗趣,埋怨培尼狄克有诅咒她之嫌。无意不礼貌这一概念与说话双方的认知语境密切相连。

虚假礼貌指说话人的话语表面上看是礼貌的,但其实说话人的内心毫无诚意,比如反语,或是在一些非正式场合说话人有意使用的一些过分礼貌的言语。在第五幕第一场中,当警吏把参与陷害希罗的两个恶人抓到里奥那托面前认罪时,里奥那托说的话实际上充满了对这两个坏人的愤恨之意。但如果不考虑语境,他的话语是表达感谢的礼貌话语,但结合当时的语境,很显然里奥那托说的是反语。他把坏人称作贵人并表扬两位害死自己女儿的恶人干了一件光彩的事。这种礼貌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礼貌。

最后一种情况是礼貌缺失,即听话人拒绝执行礼貌策略,辜负了说话者的礼貌期待,包括沉默或仅仅是说话人一时的冲动和情绪的发泄。在第三幕第四场中,在希罗准备和克劳狄奥举行婚礼那天,玛格莱特认为希罗穿一件大竖领衣服会好看,可希罗固执己见。好心的玛格莱特期待希罗改变主意,于是说他妹妹也会这么认为。可任性冲动的希罗拒绝给出该有的礼貌回应,反而说马格莱特和他妹妹都是傻子,没有眼光。此处希罗辜负了马格莱特的礼貌期待,因此属于礼貌缺失。

认知语用文体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和语言研究的一个新兴学科,在于其冲破结构主义的局限,把语篇置身于文本、世界、作者和读者交互作用的广阔背景下。文学作品中不礼貌现象的研究离不开文本的语言形式本身,更离不开作者、读者及其所处的认知、社会及文化语境[9]。认知语用学文体理论纷繁复杂,以认知语用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构建的戏剧文体学理论已经被成功应用于一些戏剧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然而前人用以借鉴的语用学理论多是合作原则、顺应论、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或礼貌原则,本文旨在基于前人的研究构建相对系统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文学文本分析实践中。由于“不礼貌”本身上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还不丰富,再加上认知语用文体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动态发展需要,因而促成了目前不礼貌理论及其在文学语篇中的应用研究尚具有极大的挖掘空间。因此,鉴于不礼貌理论在戏剧语篇中现实化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很大学术增长力的方向,本文在基于前人对不礼貌现象的研究,对“逆礼貌”进行了界定和分类。通过结合对戏剧《无事生非》中实例的分析,我们发现逆礼貌语言的使用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能带来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Culpeper,J.,Bousfield,D,Wichmann,A.Impoliteness revisited: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ynamic and prosodic aspects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1545-1579.

[3]Culpeper,J.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4]Culpeper,J.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349-367.

[5]Rudanko,J.Aggravated impoliteness and two types of speaker intention in an episode in Shakespeare's Timon of Athen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6(38):829.

[6]Culpeper,J.Impoliteness and entertainment in the television quiz show:The Weakest Link[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5(1):35-72.

[7]谢世坚.语言非礼貌现象及非礼貌理论的完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8]俞东明,韩仲谦.戏剧文本语用阐释之理据说略[J].理论语言学研究,2007(1).

[9]郑洁,白崭.伦理学语境中的网络语言[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136.

猜你喜欢

礼貌言语语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暗恋是一种礼貌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