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2-03-24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16期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溶栓

吴 镜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成都 610031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症发病率较低,但一旦发病,致死率高达85%左右。据研究发现对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并纠正休克外因,能够有效减少AMI致死率,改善预后效果[1]。为此本研究将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3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42~83岁,平均(55.3±2.4)岁,发病时间为3~12 h,平均(5.3±1.4)h。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1例,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43例,下壁心肌梗死22例,侧壁心肌梗死4例,患者入院前检查均符合符合休克症状,且均呈心源性休克。临床症状表现为收缩压持续低于90 mm Hg、脉搏加速、胸痛、少尿、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呼吸困难、发绀、神志改变。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入院6 h内给予溶栓治疗,90 min加速给予爱通立(阿替普酶)100 mg+10 mL生理盐水溶解+5%葡萄糖溶液100 mL,先静推15 mg爱通立,30 min后持续静注50 mg,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后,在60 min内适当静注35 mg。溶栓12 h后,于腹壁皮下注射5 000 U的低分子肝素钙,12 h/次,疗程5 d。1.2.2 观察组 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对患者给予冠状脉照影确定梗死部位,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在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植入药物涂层支架,靶血管直径与支架比为1∶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肌钙蛋白I、LVEF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25例,占62.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19例,占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15例,占37.5%,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21例,占5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据临床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是因心肌梗死面积占左心室面积的40%,大片心肌出现坏死,且LVEF分值下降,组织灌注不够,因此患者常会出现持续性血压下降,这也是定义临床判断该症的重要依据。由于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到心源性休克的间断时间较短,因此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的时间也较短,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这也提示临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情凶险,预后较差,早期处理有利于提高预后效果[2]。

临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主要有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两种方法。对照组行静脉溶栓进行抢救,药物溶栓在90 min内快速溶栓,爱通立(阿替普酶)是一种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天然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能够清除通常在血流中形成的小血栓。在静脉使用时和纤维蛋白结合后,诱导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但该药使用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若患者症状发病时至溶栓时间较长时,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

本研究中,观察组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患者给予冠状脉照影确定梗死部位,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该术式是经导管通过各种方法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从而达到解除狭窄,改善心肌血供的治疗方法。PCI治疗中,在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植入药物涂层支架,这种支架的金属表面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涂层和药物,通过支架局部释放的药物,达到靶血管重建和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目的。但采用PCI治疗该症,需要排除手术禁忌证,同时应在心肌梗死合并休克发生18 h内迅速行直接PCI,快速完成血运重建,若超过心肌梗死发生54 h则患者死亡率较高[4]。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有效25例,占62.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19例,占47.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15例,占37.5%,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21例,占5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临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情凶险,预后较差,尽管采用溶栓和PCI治疗,但死亡率仍较高,不过PCI治疗的有效率较溶栓治疗的有效率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1] 沈泽民,黄志平,任继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18例治疗体会[J].人民军医,2007,13(1):204.

[2] 黄昕煜,李文平,郝永红,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6,13(15):232.

[3] 杨静.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8,1(14):235.

[4] 吴怀瑞,王知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10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0):320.

猜你喜欢

心源性休克溶栓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