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2012-03-18纪玲珑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体系

纪玲珑

一、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强,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全面发展,财务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战略和市场意识、创新能力与灵活适应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财务管理、金融理财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

该培养目标的特点如下:第一,培养目标强调了“综合管理技能”,不仅仅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财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其具备“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强,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第二,培养目标强调了“决策技能”,特别是强调风险管理决策、战略管理决策、市场管理决策等技能。培养目标强调决策技能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财务、金融、战略、市场等相关的理论和知识,而且要求培养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中能够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第三,培养目标也明确提出了创新能力。客观上分析,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势所趋已经改变了过去狭隘的财务观念,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深度变革将对各种经济、管理学科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企业理财环境也会因全球、全国经济环境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本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许多工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创新技能的不足暴露无遗,凸显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性。

二、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独立学院应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独立学院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仅安排学生进行几个月的实习一与母体高校基本相同。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而言,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实践性课程不足将影响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知识化倾向严重

根据应用型人才特点,教学内容应是灵活性、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统一,应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设定,要求学校根据社会、行业发展,针对企业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但是,在独立学院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从概念、理论出发传授一些过时知识,对新兴、交叉、边缘、横断等学科知识,没有合理、充分运用。而且,独立学院课程体系与结构没有完全根据职业和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关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与操作性,使独立学院课程与母体学校差别不明显,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课程设置忽视就业市场需求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开设的选修课门数较少,而且范围多设定在会计专业范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考虑市场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创业。

三、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总原则:在知识、素质培养方面,遵循够用原则;突出应用型课程,强化能力培养。具体原则有:

(一)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并重原则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中,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绝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的关系,它们之间三位一体,相互联系而又处于不同的层面。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才能培养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只有经过学习和训练有了知识和能力,才谈得上提高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作为设置课程体系、安排课程内容的指针。

(二)兼顾“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原则

“通才”与“专才”,是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一对矛盾。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分别为各“行”培养专门的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各行之间的协作又十分必要和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和能力上不能过分单一,应该使学生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即应在较为扎实地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还应具有相邻或者相关的会计、审计、财政、金融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择业时有更大的适应空间。

(三)市场导向,学以致用的原则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应用”符合应用型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应考虑用人地区、部门、单位、市场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避免出现学与用严重脱节的状况。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作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为此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当安排适量的实务实验的课程。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应相互穿插,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实验应贯穿于每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进行。传统的课时安排按理论课70%,实践课30%的比例分配,不能达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四、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能力与素质构成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原则构建成五个层次,即通用知识模块、通用能力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能模块和实践环节模块。在这几个模块中,专业基础课设置体现“厚”,专业及专业特色课设置体现“深”和“广”,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体现“强”。因此将课程体系设计成几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组模块、专业基础课程组模块、专业主干课程组模块和选修课程组模块。

(一)公共基础课的设置

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哲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培养对象参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素质和促进其个性的完善。

(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

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涵盖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基础知识。本文认为,独立学院尤其应重视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的衔接。即在遵循学科体系基础上,兼顾资格考试的具体科目,为学生就业提供机会。主要课程应该设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税法、风险与战略管理等。

(三)专业主干课的设置

本文认为:①应按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专业知识结构的三大支柱,即扎实的会计学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架构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会计学类: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

金融管理与投资类: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

财务管理类: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学、国际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产评估、财务管理专题等。

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首先,强调会计学知识的重要性,不仅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会计学,而且,拓宽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次,根据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与金融学关系的重大变化,增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通过以上调整,突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与内涵,理清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边界。②注意财务管理基础与中级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的划分,使之财务管理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中级财务管理的一般方法密切关联;而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强调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③整合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内容,其中,管理会计中的资本支出决策的分析、评价与存货的计划与控制归入财务管理。

(四)选修课程的设置

选修课程属于拓展课程,其目的,一方面,拓展专业课程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拓宽与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领域。即针对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就业岗位群设置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多个不同方向的课程群,涉及专业知识拓展、非专业知识拓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涉及财务管理专业的拓展课程主要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Excel与会计分析、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ERP系统管理、项目管理、薪酬管理、组织行为学、国际贸易等。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

[2]祝涛.高校本科则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123.

[3]李玉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财会月刊(综合),2008,(5):35.

[4]孙晓琳.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5):80~82.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