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设计思潮影响下的青岛建筑与装饰研究

2012-02-28刘亚兰杨佳欣

山西建筑 2012年27期
关键词:青岛装饰德国

王 敏 刘亚兰 杨佳欣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近代的中国,随着各通商口岸开放和租借地的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来文化的冲击。西方的建筑和室内设计思想正通过殖民、宗教、商贸等一系列不平等的外交手段在中国进行着广泛的传播。以1897年的巨野教案为由,青岛,这座年轻的城市遭受了德国殖民文化的洗礼,1898年德国公布了《青岛总体规划图》,并于1900年对青岛进行了第一次整体规划,彻底改变了青岛原有的格局和文化传统,使这座古老原始的小渔村在短短十几年间变成了充满异国风情的欧洲城市。中国这一地区传统的艺术文脉被强制切断,标志着西方文化在青岛的渗透拉开帷幕。

西方侵略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新兴的材料和建筑装饰工艺,指引着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思想潮流。在欧洲历史的发展中,各个时期都流行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德国的建筑风格可以分为新罗马式、哥特式、新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青年风格派风格等。但在青岛的德式建筑中,常见的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有新文艺复兴风格、罗马式和青年风格派风格。

1 复古思潮

工业革命之前,德国的建筑与室内风格定位于古朴自然,避免奢华的装饰,追求材料应用的可再生取向,注重材料的自然色韵,表现了日耳曼民族崇尚自然、融于自然的情感。其建筑与装饰风格中透出的安静与平和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工业革命之后,高度工业化后的德国人又重新怀念起了古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并表现出了极度的向往。所以德国殖民者在占领青岛之后便由建筑设计师将这种情感倾向带到了这里,1900年德国政府对青岛进行了以100年为目标的城市总体规划,1913年《青岛时报》(Tsingtauer Neueste Nachriehten)报道了当时殖民者对青岛新城建筑的规定:“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1]”。这种“现代风格”就是指当时德国国内正流行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和“新罗马风格”。

1.1 新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兴起在16世纪~18世纪的欧洲,德国式的文艺复兴风格本身并不纯粹,较多的仍留有中世纪的遗韵。新文艺复兴建筑是19世纪兴起的追慕文艺复兴建筑的潮流,被称为“新文艺复兴”(Nezo-Renaissanee)。德国等北欧国家是追求这种风格流派中的一个分支。1870年一直到20世纪初这种风格在德国国内受到了欢迎,新文艺复兴建筑便是从“北方文艺复兴建筑”中汲取灵感,其特点是:高而陡的红瓦屋顶,建筑整体色彩比较朴素,以暗沉色调为主,利用砖和花岗岩的本色砌成的简单条纹做墙体装饰,简单的石质线脚装饰,习惯在外墙窗洞的四周加以装饰,特别在窗户上沿施加窗楣,室内装饰朴素而自然,一般有长而宽的楼梯。殖民者认为这种“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很能体现德意志民族的特点,所以将此种风格带到青岛并广泛应用,使该建筑风格在当时的青岛十分盛行。比如:青岛火车站(1900年~1901年)的建筑墙面就分为两部分,设计师采用当时德国流行的公共建筑设计手法加以处理,墙裙以下和建筑的转角处采用花岗岩砌筑,墙裙以上是清水砖墙,两种自然材料相衔接,既突出了材料质感的对比,不至于单调乏味,同时又使墙面色彩不显突兀,形成协调的整体。另外,德国警察署(1904年~1905年)和水师饭店(1899年)也是德国在青岛“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

1.2 新罗马风

19世纪末与“新文艺复兴”建筑同时的流行式样还有德国的“新罗马风”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以风格粗犷的花岗岩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装饰中大量使用马赛克、浮雕和雕塑,凸显罗马风格。室内装饰主要表现为马赛克的运用,另外将各种颜色的大理石切成小碎片后重新组拼成不同图案进行镶嵌。在青岛掺杂新罗马风的建筑有:基督教堂(1908年~1910年)、胶澳帝国法院(1912年~1914年)等。因为这种风格在德国影响广泛,加上青岛崂山地区盛产适合建筑用的石材——花岗岩,方便就地取材,节约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这也是新罗马风格在青岛流行的重要因素。

2 青年风格运动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带有洛可可艺术特点的装饰艺术运动,其影响范围相当大,也被称为“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在德国新艺术运动发展为青年风格运动,随后,这种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大量出现,德国侵占青岛的17年间是青年风格运动在德国的鼎盛时期。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建筑式样是青岛建筑的特有形式,不仅仅是因为其在设计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还因为经过二战的浩劫,在德国本土的建筑破坏严重,但在当今的青岛却完整地保存着大量的青年风格派建筑[3]。

青年风格派建筑是一种走向自然的风格,外立面墙体多为红色,墙面装饰材料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砖为主,墙面简化的装饰处理加以部分曲线设计,建筑原本的三角形山花也被处理成变化丰富的曲线造型,看上去更接近自然。装饰中特别注重建筑细部的塑造,喜欢用柔和的曲线纹样进行装饰,包括门窗和镶嵌的玻璃的设计,另外还大量地使用铁质构件。例如:医药商店(1905年)利用红褐色的方砖和清水方砖做墙面材料,用拼成橡树叶式的图案做装饰,采用抽象的富有活力的线条。位于广西路的红房子餐厅,其装饰风格同样属于青年风格派。另外还有坐落于江苏路15号的著名的青岛基督教堂(1908年 ~1910年)、总督官邸(1905年)等也掺杂着青年风格的装饰手法(见图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青岛被迫接受了西方的种种文化思潮,在青岛的德国建筑师最为推崇的有新文艺复兴风格、新罗马风格和青年风格。那一时期的建筑与室内受西方多种思潮和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影响,在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共同作用下,青岛建筑与室内整体显现的风格并不统一,大多数建筑与室内同时表现出了一种或几种建筑装饰的形式,呈现出了多种建筑与装饰艺术相融合的折衷主义形式。这种折衷类的建筑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德式建筑融入了以上三种形式的要素,一类建筑是东西方建筑元素的融合,或在纯德式传统建筑细部融入了各种潮流影响下的风格要素和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式符号。

3 折衷主义形式

3.1 西式融合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设计思潮纷至沓来,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当时在青岛的德国设计师将常用的建筑风格——新文艺复兴风格、新罗马风格和青年风格也融合在一起,青岛有很多建筑与室内装饰就体现了这种融合,例如:位于青岛的江苏路基督教堂,建筑明显的体现了这一时期青岛建筑“瓦、黄墙”外加花岗岩的特色,它有复杂且变化丰富的红色坡屋顶,外墙使用沉稳粗犷的花岗岩,体量巨大的尖顶角楼和特色鲜明的山墙,建筑外部融合了新艺术运动风格和新罗马风格的特点。

3.2 中西融合式

青岛西式建筑虽然多为德国建筑师设计,但是由于建筑施工时的材料是青岛本地所产的常用建筑用材,所雇佣的工匠大多都是中国工匠,在施工过程中难免将中国工匠其自身的经验和中国传统背景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所以,在西方文化指挥下的青岛建筑与室内仍然无意识的存有中式风格。另外,西方建筑师本身就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所叹服,也为了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衔接,所以很多西方设计师在建筑中有意识地加入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元素符号。举例说明:

1)德华银行(1899年~1901年)俗称“黑楼”,因其屋顶为黑色铜皮材料覆盖而得名,墙体由花岗岩砌成,是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其建筑的屋顶、支柱、装饰中的拱券、装饰线具有浓厚的文艺复兴风格,并且参照了德意志公用建筑的特点。它运用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非常多。比如它设计在屋顶的老虎窗的形状模仿了中国古钱的形状,而且还被用于顶部山花的造型,整个外形又像一个巨大的钱柜,象征意义极强;室内大厅的柱头上也雕刻着阴阳鱼的形状;屋檐下强调入口的浅浮雕是中式的垂花门纹样(见图2)。

图1 青岛总督官邸室内青年风格派装饰

图2 德华银行

2)总督府官邸(1908年)是德租时期最豪华的官邸别墅,设计元素结合了新艺术运动与东方文化等风格,整体特点属于活泼自由的德式建筑,但在建筑与装饰的细部透露出中国文化的影子,例如,善于用兽纹来表达深刻寓意的手法被应用在建筑的山花处,其装饰曲线和花纹也属于东西方艺术的结合体。

3)总督副官住宅(1899年~1900年)现为“康有为故居”,建筑比例恰当,尺度宜人,外观造型简洁,但不乏古朴沉稳,红色筒瓦,檐口的滴水、瓦当等中式传统建筑构件的使用,更加突出了其中式特点,建筑的室内分三层,其中二、三层为木质地板铺装,在建筑与室内大量体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风格特点(见图3)。

图3 德国总督副官邸旧宅(康有为故居)

当西方文化强制输入青岛的同时,虽然带有不文明的色彩和扭曲接受的因素,但艺术的融合凸显了其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和迷人的城市特色,当人们摒除政治上的抵触情绪,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审视西方文化并对其价值作出冷静科学的判断,重新审视1898年~1914年青岛的这一段历史,同样会发现在其建筑文化方面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价值。

[1] 《青岛历史建筑》编委会.青岛历史建筑(1891~1919)[M].青岛:青岛历史出版社,2006.

[2] 李 楠.青岛建筑1897年~1914年色彩分析与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陈 雳.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6.

[4] 黄耀志,姜洪庆.德国建筑与室内环境风格的自然生态趋向[J].室内设计,1997(40):7-8.

[5] 赵晓芳.青岛德占时期建筑的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 杨冬江.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流变[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7] 李少红.德国总督副官宅第建筑[J].华中建筑,2009(1):23-24.

[8] 王福云,韩 勇,谭大珂.青岛近代独立式住宅建筑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0.

[9] 林 耕.青岛城市1897年~1914年的规划建设[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7(6):8-9.

[10] 王福云.全球化语境中的青岛德式建筑及其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11] 陆 安.简论近代青岛城市的产生及其特点[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5(8):69-70.

[12] 田 龄.德占时期青岛社会风尚的变迁[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4):36-37.

猜你喜欢

青岛装饰德国
德国豹2号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青岛明月申牌?
DIY节日装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