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福建古民居三坊七巷的建筑色彩及人文价值

2012-02-28靳凤华

山西建筑 2012年27期
关键词:灰瓦三坊七巷人文

靳凤华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福建福州 350108)

0 引言

福建古民居三坊七巷,是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的中心,占地38.35 ha,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据考证三坊七巷最早起于晋,三个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条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南后街是中轴街肆贯穿于其中。后来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达到鼎盛。古老的街巷格局至今完整的保留,呈棋盘式或鱼骨架(或非字形)分布格局,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在三坊七巷,至今还保留有一批从三坊七巷走出来明清时期达官贵人和近现代名人的故居,传统的灰墙灰瓦或粉墙黛瓦,灰色的石板铺地,独特的原木色的木雕技艺,彰显着闽越古城独特的建筑文化气息,是闽江一带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中国现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在建筑界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宋代龙昌期有诗云:“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描绘了当时三坊七巷人家沿河而居,潮涨船入,垂帘沽酒的闲情逸趣。三坊七巷历经千年的变迁和发展,至今形成具有独特建筑色彩的历史文化街区[1]。

三坊七巷具有独特的建筑色彩和人文价值。它是一个“场”,面对它,会为之陶醉,满目色彩映入眼帘,仍不失淡雅和谐。青石,白墙,黛瓦,朱门,深巷,古青榕,曲翘屋檐,古铜色门环,镂雕原色窗棂,古色古香的亭台假山,这些色彩斑斓的建筑和景致也许抵挡不住时光的侵蚀,会随着时光逐渐褪色甚至最后湮灭,但承载在三坊七巷的人文故事,却永远不会像风一样消逝……永远具有人文历史价值。

1 灰墙灰瓦和粉墙黛瓦结合的黑白灰

渗透着人文气息的灰墙灰瓦和粉墙黛瓦结合的黑白灰是三坊七巷的主色调。三坊七巷地灵人杰,这里一直都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于此,使得三坊七巷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在这块特殊的地区,建筑的色彩也渗透出了独特的人文气息,具有了特殊的人文价值。

1.1 三坊七巷的主要色彩基调

站在高处,俯瞰这片古老街区,坊巷交错,连绵不断。青黑色的瓦片起伏跌宕,大大小小的屋面连为一体,并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构成。中间穿插或灰或白的高高凸起的马鞍状的风火墙,飞翘的屋檐格外的轻盈和飘逸……(见图1)。走近三坊七巷,许多建筑的外墙是用海蛎壳烧成的灰,或是就地取材选用草木灰作为涂料,这些涂料都非常坚硬耐磨。不同于江南传统民居,灰墙灰瓦是清代三坊七巷建筑外墙颜色的主色调。由于清代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除了孔庙等官方建筑有红墙外,民间一般建筑的主体色彩都只限于素色。当时,三坊七巷内建筑大体上是室内白墙,户外灰墙灰瓦。外墙除个别为白色外,都是以“乌烟”,就是过去烧木柴做饭,熏在烟囱内和灶头上的黑烟,拌调石灰修的,配以灰瓦。灰色墙体透着历史的沧桑,给人以厚重沉稳之感。看着这些具有福州特色的一座座灰墙,就如同在读一本本历史古书,每一面灰墙,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一段历史故事……

到了近现代的三坊七巷,随着古民居主人的更替,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修楼筑园。由于海蛎壳或草木烧成的灰不是很好找,只能用替代品,所以出现了石灰作为外墙涂料。但那种白是壳灰的本色,比较柔和,不像涂料那么刺眼。白色的马鞍状的风火墙,在青黑色屋檐的掩映下,跌宕连绵起伏,千条万缕好似苍龙竞渡,见首不见尾(见图2)。

图1 灰墙灰瓦

图2 粉墙黛瓦

所以今天看到的三坊七巷的主色调是灰墙灰瓦和粉墙黛瓦结合的黑白灰无彩色。

1.2 与主色调相对应的人文价值

黑、白、灰这些无彩色构筑了三坊七巷的主要色彩基调,在这些淡雅和不张扬的建筑色彩区域,渗透出了三坊七巷恢宏深厚的人文价值。

闽地自古出才子,而三坊七巷更是才子扎堆。福建的学子在中国古代科举中一直风光得很,让皇帝都不能不多瞥几眼。清朝时,三坊七巷这里就先后出有“五子登科”,清道光年间住在黄巷4号的郭阶三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皆登科第。一门五及第,当时必定轰动很大,“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当时最高的追求,二儿子郭柏荫官至湖广总督。

御赐的“六子科甲”牌匾蓝底金字,曾经高挂在三坊七巷文儒坊47号房子正门大厅上,房子曾经的主人叫陈承裘,他育有七个儿子,除五子夭折外,其余六个皆登科第,加上陈承裘是个往届进士,冠称“父子四进士,兄弟六科甲”。其中长子陈宝琛是我们最熟悉的,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还创办了全国最早的师范学堂——官立全闽师范学堂和福建女子师范学校。

在文儒坊52号还有一个“五世八翰林”的故居。故居的主人叶观国,擅长福州乡土杂咏诗歌,1751年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而后他的后人又科甲连绵,下溯五代,一共有八人中进士并入选翰林。这种一户生辉,满门冠簪的景象,空前绝后,再次体现了文儒坊的人杰地灵及文教昌盛。

在郎官巷16号的花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的故居。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是我国首倡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他一生献身于翻译和传播西方思想文化,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他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世界意义。

此外,还有世纪老人著名文学家——冰心;学者大儒黄璞;楹联大师梁章钜……世世代代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在三坊七巷留下足迹,留给三坊七巷的是抹不掉的深深地具有黑白灰意蕴的淡雅的文人之风。

2 朱漆大门

朱漆大门是三坊七巷主体色调的点缀,也是一代代为国为正义而捐躯的良臣忠将人文价值的印证。三坊七巷中文人雅士居多,他们大都喜欢琴棋书画和隐居耕读的生活,在这种文化心理下所构建的建筑色彩多为朴素简洁,所以大面积外墙色调是灰色或者白色,朱门无疑给整体的无彩色基调注入了一丝活力。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清代或清以前的朝代门的颜色是红色的,但在现在看来,红色恰如其分的点缀了缺少生气的三坊七巷主色调,同时给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为国捐躯、为正义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壮士们人文价值的最好印证。

2.1 朱漆大门是三坊七巷的点睛之笔,也是三坊七巷主体色调的点缀

走进三坊七巷,威严肃穆的朱漆大门随处可见。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鲜亮的朱门开合间喑哑滞涩,略显沧桑。随手推开一扇这样朱颜斑驳的大门,仿佛打开了历史的册页,多少达官贵胄、文人墨客和帅相武将的丰功伟绩和荣耀扑面而来(见图3,图4)。

图3 朱漆大门

图4 沧桑厚重的朱门

虽然对于朱门是否是三坊七红色原本的颜色存在着争议,但是在天高皇帝远的福建福州三坊七巷,文人隐士过的是隐居耕读的生活,朱漆大门又何尝不可为,闽南传统民居不仅门的颜色是红色,红砖、红瓦、红砖铺路,红色不也是被闽南一带的居民用的淋漓尽致,是否是红门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朱门的背后三坊七巷向我们讲述了一代代为国捐躯良臣忠将流血牺牲的故事……

2.2 与朱门对应的人文价值

推开朱门,后面是一段段如歌如泣的血染的鲜红色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三坊七巷人文价值的最好体现,如同朱漆大门是三坊七巷主体色调的点缀,这些悲壮的故事和人物,使三坊七巷的人文价值具有了色彩的魅力。

宫巷26号,是沈葆桢的故居。沈葆桢一生有两大功绩:一是,创办福州船政局和船政学堂,为近代海防与海军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近代海军之父”;二是,1874年,日本入侵我国台湾,李鸿章力荐沈葆桢,沈葆桢没有丝毫推辞且立誓“裹革而归”。最后虽无血染沧海,但沈葆桢英勇无畏的气魄,终把虎视眈眈的日军吓退,危机不战而解。

在距离宫巷不远的杨桥巷17号,还有一座老厝顽强坚守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繁华如织的通衢大道上。这得感谢一位血溅黄花岗的烈士和一封感天动地的书信。这位烈士就是林觉民,这封家书就是《与妻书》。林觉民的生命永远留在了24岁,留在了最璀璨最青春的年华,也留给了林家无尽的伤痛,更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惋惜和景仰。透过陈列在故居内的零星的影像资料和遗物,即便是柔情似水的诀别书,我们一样能读出他慷慨激昂、英勇无畏的男儿血性。

住在郎官巷还有一位与林觉民有着同样气度和风范的好儿郎,他就是“戊戌六君子”中最年轻的那位——林旭。1898年9月,23岁的林旭在就义前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他的鲜血如同一道彩虹划破长空,尔后跌落,带着红色与温度淌进历史深处。

时光再往后推些,还有一位才俊从黄巷出发,成为我军的“一代儒将”。他的名字叫郭化若,曾就读黄埔军校,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反围剿”和长征,被授予中将军衔。而今,斯人已逝,但从他熟悉的背影中,依稀可见那片中国红。

3 结语

这片古老的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色彩和人文价值,吸引着国内外游客青睐。气势宏伟连绵不断坊巷交错的建筑场景,加上恢宏深厚的人文价值,使得我们今天研究和宣扬三坊七巷的建筑色彩和人文价值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研究历史,不是要再现历史,而应从历史中汲取养料,了解古民居带给我们的恒久价值,这种价值,是有形可触摸的建筑和建筑色彩,也是无形的人文气息和人文价值。让我们承载着历史名人的荣耀,借鉴和沿袭前人创建的绚丽古老的建筑色彩,并发扬和传承,以期建造出具有独特建筑色彩和人文价值的现代建筑。

[1] 唐 希.话说三坊七巷[M].福州:福建电子出版社,2005.

[2] 北 北.城市的守望:三坊七巷[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灰瓦三坊七巷人文
乡土建筑的单元式转译
——南粤古驿道梅岭驿站创作实践
河湟地区城市旧建筑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宁市城西区贾小巷片区改造项目为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小电影
南锣鼓巷 文化与历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