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道里区西十五道街建筑图纸复原及研究

2012-02-28刘禹含解铁男

山西建筑 2012年27期
关键词:俄式中央大街新昌

谷 岩 刘禹含 解铁男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哈尔滨作为一个百年历史的多元化城市,建筑特色鲜明,众多的老建筑就代表着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但目前看来,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的大量拆除与盲目重建已经严重影响到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文脉的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就成了迫在眉睫的责任和任务,本文对道里区中央大街西十五道街濒临拆改的一座百年老建筑进行研究与图纸复原,为哈尔滨建筑文化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1 哈尔滨道里区近代历史概况

1899年开始,沙皇俄国就有了在哈尔滨建立自己附属国的构想,在临近松花江的道里区(当时的埠头区)建立水运码头,布置了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等几条主要的街道。这些街道与横街形成密集的商业街网和居住街坊[1],这是哈尔滨早期道路的基本结构。在哈尔滨近代建筑中,有几大典型的建筑风格,其中俄罗斯的民族风格占主导,还有极大部分的折衷主义风格,以及在当时非常流行的新艺术运动风格,这个时期建筑风格相对比较纯正。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除俄式风格建筑外,哈尔滨建筑的整体风格特点都偏向于折衷,即便是巴洛克的风格主导,也是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占领了哈尔滨,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有了新的转变。1945年,日本投降,苏联红军进入哈尔滨。1946年哈尔滨解放,在新中国没有成立期间,哈尔滨的居民也在不停的变迁,在道里区中央大街西十五道街的这栋名为“新昌隆记皮货庄账房”的建筑里,也发生了一系列的人员变革,随着人员的不断变革,建筑本身也在进行着细微的变动。

2 “新昌隆记账房兼经理住宅”建筑图纸复原

图1为“新昌隆记皮货庄账房”正立面复原图,图2为“新昌隆记皮货庄账房”建筑外院窗户实拍图。

图1 新昌隆记皮货庄账房正立面图

3 “新昌隆记账房”建筑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平面布局

图2 建筑外院窗户

3.1.1 院落整体平面布局

该建筑位于道里区中央大街西十五道街一侧,建于1925年左右,已有近百年历史,原一楼是银行,二楼是“新昌隆记”皮货庄经理家(店铺位于中国四道街,现已拆除)。在哈尔滨这个仅有100多年建筑历史的多元城市,可以说,这座老建筑伴随着哈尔滨的成长。如今这座老建筑已残缺不全,楹联上的字没有了,有些门窗的材料和位置已经改变,外立面的砖也逐年破损……但即便如此,这种时间赋予给它的年代感仍让人感觉亲切如昨。听居住在老建筑中的居民说,建筑已濒临被拆改的命运,具体拆改时间不详。

整套建筑由四小栋组成,建筑正立面的门不可以通向院子,建筑整体的中间位置有通向院内的大门,进入大门再通到各个围合的小院落,每栋建筑的层数,结构都不同,有一层的,有二层的,也有三四层的。进行外立面图纸复原的这座建筑是个典型的商住楼,里面是小户型的阁楼型住宅楼。整体围合而成一个大的院落,左侧前两栋为二层,最后一栋为三层,右侧是一层的。有的楼顶上又加建有阁楼,各个房间举架都很高,墙壁砖砌的也很厚实。

3.1.2 建筑平面布局

整体的建筑形式有别于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建筑的内部结构,这座建筑结构是西方的建筑特色。建筑本身的整体立面几乎成中心对称形式,只有正门的位置稍向左偏移,在当初建成时只有中间一个开口门,在此期间由于住户的变迁,由本身的大宅变成了一屋一户的形式,整个院落内最多同时容纳过80多户人口。每一户几乎都拥有相等的空间,每户大约12 m2。屋内举架5.2 m,一层为五户,二层为三户(见图3),立面一层两边的窗到了后期为方便每户单独进出,大约在1997年改装成进户门,房子内部有女神浮雕和洛可可贝壳式浮雕装饰的别契卡俄式壁炉(见图4)。该建筑屋顶是双坡顶,楼梯在楼的内部设立。这栋楼在建立之初并没有水路管线,住户们使用水都要到其他场所提水,很不方便,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院内的住户们自己出钱修了水路管线,自此用上了自来水。据当地居民说,该建筑地基与地面上建筑的高度几乎一致,地基非常坚固。

图3 新昌隆记皮货庄账房平面图

图4 别契卡俄式壁炉

建筑正立面整体依然呈古典风格,但细部,如窗的形式,女儿墙的个别装饰部件有很强的伊斯兰兼犹太风格,楹联和一二层间居中的横条装饰又是中式传统的装饰部件。

3.2 细部装饰

中央大街两侧的建筑风格比较统一,并相对纯正,但在中央大街两侧的街道内建筑风格就比较多样,该建筑整体呈欧式风格,但又带有很强的天主教堂的特点,无论是门上面的装饰图案,还是窗子的形式,都带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该建筑很有可能是犹太人所建。在当时建筑的大背景下,该建筑极大可能地受到伊斯兰风格的影响,并揉合了古罗马建筑与早期基督教建筑的双重特点[3]。主要采用券柱结构样式,装饰更加自由,建筑中的装饰图案中还出现了一些东方风格的装饰要素,例如建筑中心檐下的芙蕖花和北斗七星图案(见图5),这很有可能是当时房屋建造主人意愿的反映。

图5 芙蕖花和北斗七星图案

3.2.1 中式风格

1)楹联,文字依然以中国传统书写形式——倒置排列,这种形式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比较常见,在中央大街一带,也有很多西式牌匾夹杂中式楹联出现,字体一般以颜楷居多,外文一般以俄文花体出现。2)一楼中间的进户木门,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门形式,铆钉钉在漆红的大木门上,在中国古代,象征着权利和地位,而这座欧式风格的商业建筑,也将其引用在建筑本身,特色鲜明,在色彩上与整体建筑风格保持了统一。3)一二层窗与窗之间墙面上的矩形装饰,细部的装饰图案也采用中式的图案形式,但这种装饰手法,在欧式建筑上的应用也比较普遍。

3.2.2 新艺术运动风格

建筑正立面两侧突出的柱式是运用加法原则在墙面上做的一种突出做法,是新艺术风格的典型做法,在突出的柱体上,两个圆圈套在一起,并下垂三条直线做装饰图案,使建筑的天际轮廓更加清晰丰富。

3.2.3 俄式风格

1)女儿墙上的小型洋葱顶,是俄式风格的典型代表,这一装饰特点给建筑整体带来一种特殊的风格特点。

2)门上的装饰图案也带有很强意义上的俄式风格,与教堂类建筑的风格较贴近,窗上的尖拱也带有很明显的风格,在哈尔滨教堂建筑中,有些天主教也采用了这些装饰形式。

3)建筑屋檐的垭口带有典型的犹太风格。总之,该建筑风格并不纯正,但这也正是哈尔滨建筑的风格特点,都带有不同程度上的折衷,而归根结底,该建筑更偏向于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的折衷。

3.3 材料结构

该建筑整体采用砖结构,坚实厚重,内部隔音效果好,在近代建筑中,一般采用砖结构做法比较普遍。主要因为同其他建筑材料相比,砖的制造和运输都比较方便,价格又低廉,施工也相对简单。该建筑在外立面的铺设上采用中国传统的“青砖”,在内部院落和房屋内部均使用红砖。红砖由欧美传入中国,但就中国东北地区而言,最初是由俄国人在当地生产的[1]。外立面的窗框与建筑内部楼板均为木材,内部楼梯均为水泥砌筑。

3.4 色彩

该建筑在色彩上比较简洁,外立面饰以灰色面砖,与红色的门窗框相配置,砖与木的结合,既符合哈尔滨的整体色调,也具有中国传统的色彩寓意。

4 结语

该建筑目前濒临拆改,作为哈尔滨百年老建筑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目前,哈尔滨建筑风格的发展趋势正沿袭着老建筑的风格样式,并且这种特征越发明显,所以该建筑的图纸复原与研究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侯幼彬,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其钧.西方建筑图解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俄式中央大街新昌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家乡的中央大街
俄式手枪,不一样的风景
为你撑伞
我家的邻居
“东方莫斯科”的俄式风情
绍兴新昌科技创新现状及路径分析
一个涉及2个三角形的不等式猜想的证明
从“梅普组合”到“普梅易位”的俄式政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