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LTE的IP RAN技术路线与组网研究

2012-02-19张坚平张届新

电信科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城域网网关路由器

张坚平,张届新,方 鸣

(1.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200120;2.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 上海200122)

1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迅速丰富,移动应用价值链呈现多种化趋势:终端智能化、视频高清化、手机业务互联网化,导致移动网流量快速膨胀(据权威机构Gartner调研,2006-2009年,AT&T公司在引入iPhone之后,入网用户仅增加了40%,而其数据流量增加了50倍;而2008年7月—2009年7月,德国电信运营商O2的数据流量增长了750%);同时,也对移动网络提出了智能管道、智能适应的要求。而作为移动网络的门户——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是移动通信网络基站与其控制设备之间承载通道。为了适应丰富化应用、差异化服务的要求,RAN也面临新的挑战,如高带宽、差异化QoS、网络快速收敛、彩色管道等。

因此,3G/LTE时代的RAN已经不可避免地需要向IP化演进。目前作为RAN端点的基站和基站控制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无线网络控制器)都已完成部分或全部的IP化演变:基站内核已经IP化,提供IP数据接口;RNC通过无线核心侧CE/SR设备进行3层终结。端到端的IP RAN承载如何实现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2 RAN承载需求分析

移动通信至今已经是2.5G-3G时代,RAN目前主要采用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网络传输以话音为主的业务。技术演进和业务需求推动下了一代移动网(LTE)的到来。LTE时期的移动通信呈现新的特点,并面临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移动业务IP化、网络架构扁平化、承载网络智能化、同步系统地面化。因此,向LTE演进中的RAN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首先,需求高扩展的带宽通道。3G、4G技术的逐步成熟,将无线空中接口带宽速率提升到几十兆甚至上百兆。相应地,RAN的带宽容量必然也要水涨船高。

其次,要求网络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一方面,手机的普及和对网络质量要求递进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日益丰富,使用户和业务影响规模空前大,需要承载网络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网络需要具备快速收敛的能力。另一方面,LTE时期,RNC与基站合并浓缩为eNode B,RAN另一端点演化为AGW(access gateway,接入网关)。为了保证4G的网络高度可靠,AGW将以pool形式组网,多个AGW组成一个pool,实现eNode B的可靠接入。因此,要求RAN通道具有高度灵活性,提供eNode B与AGW pool中任意AGW的动态快速调整与切换。

第三,要满足差异化服务、精细化运营提出的智能管道需求。手机视频、手机股票、移动办公、互联网多媒体游戏、在线音乐等对网络延时、分组丢失、抖动要求不一的新兴应用,需要承载网络能够提供动态的差异化的服务等级保证,使用户和电信运营商实现双赢。

第四,要求地面同步。cdma2000移动通信网络为了保证时间和时钟的同步,传统上采用GPS卫星同步系统。但是,中国电信运营商依靠GPS并非长久之计。在北斗技术和市场成熟前,地面同步系统将是较好地替代GPS的方案。

第五,要求低碳运营与质量保证平衡。理论上,LTE时期,RAN需要全网状连接:任意eNode B之间增加了接口X2实现用户在跨基站时的流量快速切换,但X2的流量仅为eNode B与AGW之间的S1接口的3%,且用户在基站间切换的频率很小。因此,AGW 3层网关的部署位置可以适当抬高。

3 主流技术应用路线及组网研究

3.1 主流IP RAN技术分析

目前基站侧都部署了一定数量的光端机,形成了接入层面的传输节点覆盖,通过MSTP/MSAP(multi-service access platform,多业务接入平台)以太方式接入基站。MSTP/MSAP方案可以满足小规模、紧急性需求。但从长远角度看,大规模部署MSTP承载RAN有较大局限性,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和技术演进的需求。

(1)带宽利用率低

MSTP是面向连接的技术,且不支持统计复用。以现网3G业务对基站带宽需求cdma2000 1x为10 MHz、Ev-Do A为20 MHz估算,则单个基站需要占用30 MHz的传输通路;目前MSTP业务端口最高速率为GE,映射至1个STM-4的SDH通道,仅可用于20个基站的物理接入。而2个基站的实际峰值流量合计,很可能仅有不到100 Mbit/s。如果考虑今后单基站40 MHz带宽需求,以3 000个基站来计算,传输系统的带宽消耗将达到120 GHz,而且这些带宽不能统计复用,由基站至RNC端到端RAN承载网占空。

(2)带宽扩展性差

即使现在利用MSTP满足了需求,按照对未来业务的预估,1~2年内基站的需求将平行扩充至cdma2000 1x 10 MHz和Ev-Do 30 MHz,总计40 MHz。为了满足新需求,一种方案是MSTP对已有基站进行割接,减少单个GE通路上的数量(每20个基站割接其中5个),另一种方案是大幅扩容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密集波分复用)网络,将MSTP的GE业务映射到STM-16通道。但两者都会影响现网移动业务。

(3)对RNC-CE软资源的巨大压力

现有IP化基站接入,以一个MSTP GE中继连接20个基站(30 MHz)为例,MSTP连接RNC-CE需双上联实现 冗余,则RNC-CE需要提供60个GE的端口。每个基站至少需要cdma2000 1x和Ev-Do业务各一个VLAN连接至RNC CE。由此,逻辑端口VLAN总数将达1 200个。另一方面,实施IP-GW保护需激活VRRP(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一个地址块对应一个VRRP组。大量基站部署下,将消耗大量RNC-CE的VRRP资源,甚至超出负荷。

(4)管道智能性差

MSTP提供的是大颗粒度刚性管道,一般带宽颗粒度为最小2 MHz,目前基于VLAN可以更精细一些,但灵活性和精细度仍欠缺。

(5)组网扩展性差

MSTP成熟应用的是点到点业务模式,其灵活的多点互联技术一直没有成熟商用,难以适应未来LTE灵活组网结构。

对标LTE承载需求,目前有IP/MPLS和MPLS-TP两大主流技术路线可以作为RAN演进方案。其中,IP/MPLS标准和技术都已成熟商用;MPLS-TP是IETF和ITU-T联合工作组基于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架构,补充了传输网络的OAM和保护特性所制定的融合型新技术,标准尚未成熟,但市场上已有基于MPLS-TP技术理念实现的分组传输网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PTN)设备在逐步推广。

IP/MPLS和MPLS-TP的技术特点见表1。

综合技术特点以及RAN承载需求,目前主流技术的RAN承载各有优劣,具体见表2。

表2 目前主流技术的RAN承载优劣对比

3.2 IP RAN承载架构

一个基本概念是,如果一个业务实现的承载网络中有一个3层网关,那么这个业务就是由一个3层网络承载。因此,RAN组网可以分为两大类。

(1)2层组网

1G/2G只有话音业务,通过SDH承载网络接入电路方式的MSC、RNC,此时无线回传是端到端的2层网络实现。2层方案本质上是专网专用,不能有效复用IP城域网资源。

(2)3层组网

随着无线核心RNC的IP化,RNC-CE已经成为基站无线回传的3层网关,即无线回传网络已经是一个3层组网。所以,所谓不同技术承载IP RAN的根本区别在于3层网关在回传网络中的位置。

3.2.1 基站数据设备的必要性

基站已完成由内核到外接口的IP化演变,但仍然不是IP设备。目前,一般基站只提供10/100Base-T电口的输出。而50~100 km级以上的以太传输,需要光传输实现。在远距接入IP RAN时,考虑到3G乃至LTE的业务需求以及运营成本,在基站侧建议选择以太交换机或具备以太接口的小型路由器,而不宜采用光电转换器来实现汇聚、保护、管理等综合功能。

(1)汇聚收敛

现网某些基站的cdma2000 1x和Ev-Do由不同的FE(fast ethernet,快速以太网)端口区分,每台基站出多个FE端口。采用基站侧设备可以将链路收敛到一台设备上,节省光纤资源。

(2)冗余保护

对于重要基站,需要通过不同物理路由接入提供链路双归上联实现冗余。

(3)机房综合管理

利用基站侧设备可综合承载机房监控、门禁等业务。

(4)同步功能支持

目前基站对地面同步功能支持较弱,利用基站侧数据设备,可以将地面同步信号通过承载网传送到基站侧,并通过2 MHz/1 pps/ToD等接口实现时钟同步。

(5)端到端管理的能力

以太交换机/路由器支持SNMP及Syslog网管功能,可以实现由基站侧至无线核心侧IP RAN端到端的数据网络管理。

(6)业务质量保证能力

以太网设备支持IEEE 802.1q,可以实现基站cdma2000 1x与Ev-Do业务分离传送的需求;支持IP-QoS和CoS,从IP RAN源端即提供不同类型业务流的服务等级划分;支持BFD协议,可以加速IP层面的业务切换。

(7)组网及业务灵活扩展性

目前小型以太交换机支持8~16个10/100 MHz业务接口及GE中继口的能力,可以通过VLAN划分提供4个cdma2000 1x接口和4个Ev-Do接口,满足目前4扇区的业务需求;另一方面,在逻辑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更换GE光模块能够迅速将基站升级到1 000 MHz接入IP RAN的能力。

3.2.2 面向3G/LTE的IP RAN方案

面向3G/LTE的IP RAN方案实际上是3层组网。根据IP RAN 3层网关终结的位置可以细分为3种组网模式,包括RNC-CE为3层网关方案、城域网SR为3层网关方案、基站路由器为3层网关方案,如图1所示。

在目前的技术发展和网络部署情况下,MSTP和IP/MPLS作为IP RAN的纯2层接入延伸意义不大。即使RAN全程为2层架构,在无线核心侧也会部署RAN-CE实现3层终结。

(1)RNC-CE为3层网关方案

RNC-CE作为3层网关的IP RAN组网示意如图2所示。RNC-CE终结3层网关的方案,适用于MPLS-TP作为IP RAN接入延伸方案。

MPLS-TP段落采用MPLS-TP自身的链路和节点保护机制。而MPLS-TP RAN与RNC-CE衔接的部分采用MC-LAG或L2 VPN+VRRP提供链路和RNC-CE的保护。其中,L2 VPN+VRRP是较常用方案。但由于大量基站接入位置相对集中、数量极其有限的RNC-CE对RNC-CE的性能压力很大,现有技术下的硬件资源不能满足大规模基站VRRP接入保护的需求。另一方面,虽然MC-LAG对RNC-CE没有VRRP的性能要求,但受限于具体厂商实现方式,对于MPLS-TP 2层接入段和RNC-CE设备的MC-LAG互联而言,不同厂商设备的技术实现机制不同,实现的切换保护效果也不一样。总体而言,只有在MPLS-TP 2层接入段和RNC-CE使用同厂商设备的情况下,才能确保互通保护的效果。

(2)城域网SR为3层网关方案

城域网SR作为3层网关的IP RAN组网示意如图3所示。城域网SR终结3层,网关以下的RAN是2层网络通道,可采用IP/MPLS、新型以太网、MPLS-TP等技术提供。由于RNC-CE和网关都已经是3层设备,且考虑到网络运维效率和复杂度,较适用IP/MPLS和新型以太网作为接入技术的IP RAN方案。

对于IP/MPLS作为IP RAN接入延伸的方案,实质上是MPLS到边缘。用户通过基站路由器接入后,MPLS L2 VPN延伸2层以太至城域网SR;在城域网SR上开启MPLS L3 VPN,终结基站的IP网关。城域网内选取SR,与RNC-CE开启跨域MPLS L3 VPN互通,实现cdma2000 1x和Ev-Do的业务流传送。

IP RAN的保护分为3段:基站路由器与城域网SR之间采用2层伪线(PW)保护,城域网内SR至SR采用FRR实现快速收敛,城域网SR与RNC-CE之间采用e-BGP动态路由保护,城域网SR和RAN-CE侧设置双RD加速收敛速度。

对于通过新型以太网作为IP RAN接入延伸时,与MPLS到边缘方案的不同之处仅在于3层网关下的业务实现及保护。业务流量通过新型以太网2层通道逻辑标识隔离(如VLAN),通过新型以太网2层快速收敛技术结合IP收敛来保证IP RAN接入段的高冗余可靠性。

(3)基站路由器为3层网关方案

基站路由器作为3层网关的IP RAN组网示意如图4所示。基站通过以太方式接入基站路由器,不同基站业务通过VLAN标识,3层网关就近终结在基站路由器上的方案。基站路由器上cdma2000 1x、Ev-Do、动环监控等各类业务通过OPTION-A方式接入城域网SR上对应的MPLS L3 VPN。城域网与RNC-CE之间采用跨域MPLS VPN互通、e-BGP+双RD的保护模式。由此可见,该方案为IP到边缘的实施方案。

IP RAN的保护分为3段式,其中城域网内及城域网与RNC-CE之间保护方式与城域网SR作为网关的保护方案相同。而对于基站路由器与城域网SR之间的保护有以下两种。

·方式一:BFD+IGP保护。基站路由器与城域网SR启用BFD与IGP协议,网络层次清晰,设备实现及运维职责划分简单。

·方式二:伪线(PW)快速保护。此时,基站路由器与城域网SR开启IGP和TE-FRR,通过PW over FRR或PW over IGP方式实现快速切换保护。该结构基站路由器与城域网SR之间紧耦合,但结构复杂,维护入门要求较高。

3.2.3 方案比较

综上所述3层方案,结构上的关键点都在于3层网关的位置选择,距离基站的由远及近,3种方案的差异性在于以下几点。

(1)RNC-CE作为3层网关

数量极其有限的RNC-CE需要承受大量基站汇聚上来的VRRP保护压力,随着基站深度覆盖,RNC-CE将难以终结海量VRRP组。另外,当IP-RAN接入延伸的2层域较大时(除RNC-CE作为3层网关外,RAN端到端都是2层网),将面临eNode B和AGW之间紧耦合的问题。同时,大2层域先天的N2问题也会较大地限制网络的扩展性。

(2)城域网SR作为3层网关

如果城域网SR与无线RNC-CE分别划域,端到端的RAN实现将涉及跨域,异厂商SR跨域保护切换将受到双方参数调优的影响,可能引入较大延时。同时,2层网络与SR之间的保护切换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采用不同厂商设备,2层网络与SR之间的切换效果有较大差异。但此时,由于城域网SR分布相对较多,SR终结VRRP组压力较小。

(3)基站路由器作为3层网关

“BFD+IGP”保护方案跨厂商互通时,某些厂商设备参数调优限制将可能引入延时较大。而“伪线保护”方案基于TE-FRR实现时,厂商设备参数调优效果较好,保护切换时间在百毫秒内。

4 结束语

IP RAN由于其RNC网关的IP特性,已经决定了其架构是3层网络。但IP RAN网关的接入延伸可以基于不同的2、3层技术实现。不同技术、不同厂商组网,端到端的IP RAN质量、保护特性将有差异。因此,IP RAN组网需要综合考虑业务体验、网络质量和运维成本,在等待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成熟的同时,根据数据网络和无线核心现状,尽可能采用同厂商成熟设备组网。

猜你喜欢

城域网网关路由器
买千兆路由器看接口参数
IP城域网/智能城域网BGP收敛震荡的分析方法
维持生命
路由器每天都要关
路由器每天都要关
信号系统网关设备的优化
面向FTTH业务的IP城域网优化改造设计
IP城域网建设中技术及应用情况分析
城域网NAT444技术的应用研究
LTE Small Cell网关及虚拟网关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