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2-02-15宋铁莉冯敏全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宋铁莉,冯敏全

(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宋铁莉,冯敏全

(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思想为指导,为实现持续不断地供应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而形成的稳定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和教育运行机制。它主要包括科班式的学校培养模式,和半路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两种类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目标缺乏专业性、内容缺乏侧重性、过程缺乏主体性、评价缺乏实践性等弊病,但也出现了可喜的发展趋向,包括培养目标趋于专业化、层次化,教学内容侧重宽口径、个性化,教学过程趋于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评价效果强调可发展性。

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师院校

21世纪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在不断发展前行,中国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而教育人才在其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学生心理压力的加大,人们越来越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充实到教育工作者队伍中来。我们国家已经很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工作,但是作为高师院校,这一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基地,对于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类型

说到人才培养模式,似乎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究其本质来说,都共同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都承认人才培养的目标性、相对稳定性、发展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所以,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机制,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效益,表现为持续和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同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指的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思想为指导,为实现持续不断地供应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而形成的稳定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和教育运行机制。

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事关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存在两种典型模式:

(一)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

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这对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毕业生来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些 “科班”人才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表现出了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具备非常多的理论和常识。可以说,高校的心理学专业确实为各个地方中小学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为发展我国的心理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雄厚师资来源。

但是,这些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心理学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任务不仅仅局限在为学校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还包括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科研人才,为公司管理、大众传播、司法劳教、广告策划、心理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关系等许多社会部门培养实际工作的人才。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了解,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缺乏系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训练,缺乏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操作技巧。这些学生在毕业后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及时地进行由专业人才到专业教育人才的转变,这个转变对于不同的毕业生来说有着不同的难易程度,有的人可以及早地完成转变,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有的人不能胜任与中小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工作。

(二)半路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出台,各省、市、自治区也补充了对于中小学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规定,例如,天津市规定中学一般每校要有1~3名、小学l~2名心理辅导教师,凡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教师要做到持证上岗。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口突然加大,相关部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应运而生。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织以及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一批国家级群众学术团体和各省市相关群众学术团体开展了大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培训的学员多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人员,如团队干部、班主任、政治课老师、校医等,培训的目标,主要是使学员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结构和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进行一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在培训内容上,一般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策略、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术、心理辅导和咨询技术等方面。

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极大地充实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缺口,这些师资也成为了我国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但是,这种师资培训往往是“速成班”,学员们要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大量的心理学及教育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这对于学员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培训效果同样存在着考验。

二、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

根据以上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与现状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

(一)培养目标缺乏专业性

高师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时间并不很长,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并没有给与很高的重视,其培养目标往往是与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混淆,缺乏一个专业的、指向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具体目标,导致对人才的培养也仍然沿用临近学科的培养方式与设备。这既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培养内容缺乏侧重性

当今的高师院校心理学或相关专业在教学中多选用比较通用的、就业渠道较宽泛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在毕业后可从事的多种工作打下基础。比如,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进入学校成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也可以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工作者、或可以继续深造,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尖端人才。这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就业领域来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学内容往往通过大班教学进行,缺乏侧重点和职业性,容易产生“样样通、样样松”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过程缺乏主体性

高师院校在培养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人才时,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按部就班地介绍相关知识、学生顺理成章地记录老师讲义,这种喂养式的教学过程,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性不能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被动地接受和学习,可能导致其在毕业后将这种方式也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形成了说教和灌输式的教学风格,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顺利进行的恶性循环。

(四)评价效果缺乏实践性

目前高师院校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教师,多根据书本内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缺少实践,不能给学生更真实、更适时的教学内容。而在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时,多采用的是“讲什么、考什么”的考核方式,其结果是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实践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见长进,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三、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及未来

虽然我国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不足,但是,近年来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不断地研究、实践,寻找着适合这一模式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培养目标趋于专业化、层次化

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师院校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此,要确立一个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可以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专业基础目标。即能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如,了解心理学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第二,专业实践目标。即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知识。如在学习期间,承担小范围的课题研究,完成一定数量的实践任务。第三,专业发展目标。即能及时巩固、更新知识,进行自觉研究,总结新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二)教学内容侧重宽口径、个性化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高师院校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的教学内容越来越注重全面、广泛基础上的侧重性。如在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础教学内容后,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的兴趣、需要及可行性相结合,初步确立学生的就业意向,对于有意或有能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创造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对于有意向进行进一步研究、学习的学生,提供考研、课题研究等相关方面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趋向主动性、创造性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以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为基本形式,强调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巩固性和直观性,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关注学生的主体生活和主体性的发展,强调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正成为当前教学模式建构的价值目标和取向。

(四)教学评价强调可发展性

现在许多高师院校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只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是不全面的,这会阻碍学生的持续发展。它们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实践经验的发展,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一种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步,通过分析指导提出评价的改进计划,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这种教学评价既能深入了解学生发展的进程,也体现了评价促发展的思想。

[1]姜世伟.迁徙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2]王 辉.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

[3]周进军.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师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4]邢静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心理健康教育,2009.

[5]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闻礼)

G441

A

1008—7974(2012)07—0056—02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及教材建设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B293

2012—03—30

宋铁莉(1977-),女,吉林省通化市人,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硕士。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