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差生的非智力因素障碍及其矫治

2012-02-15李春玉周春燕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差生动机障碍

李春玉,周春燕

(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简析差生的非智力因素障碍及其矫治

李春玉,周春燕

(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差生是相对于优等生而言的,差生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障碍是差生形成的重要原因。差生的非智力因素障碍的矫治是转化差生工作中的重点,笔者从差生的非智力因素障碍谈起,重点论述了矫治差生非智力因素障碍的对策。

非智力因素;差生;障碍;矫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素质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智力因素系统,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二是非智力因素系统: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等。这两个系统是辩证统一、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和成长中具有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人们发现差生的产生与其本身的非智力因素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表明了,非智力因素障碍是差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从差生非智力因素障碍出发,谈一谈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如何有的放矢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一、差生的非智力因素障碍

差生的非智力因素障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动机障碍。动机是激励人们为一定目的而行的内因。在向差生的转变过程中,动机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青少年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直接的学习动机,最终抵挡不住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成绩直线下降。学生的学习主要受如下几类动机支配:一是学习的目的性。当一个人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二是成就动机。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都希望获得更好、更大的成就,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三是交往动机。它有时则能使学生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有时则能使学生为拒绝他所不喜欢的老师而不去努力学习。与上述三种动机不相一致的是,当今中小学生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看不到学习的意义;或者过多遭受失败、挫折,使成就动机基本丧失,贪玩心重,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并产生恶性循环,出现严重的动机障碍。

2.兴趣障碍。兴趣是与人的愉快情绪相联系的,是积极研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他就很难取得好成绩。从对差生作业情况的调查中可看到差生的兴趣障碍。差生对作业的态度是:图新鲜,缺乏一贯性;赶任务,缺乏目的性;图轻松,缺乏钻劲;图分数,缺乏责任心;图玩耍,作业不及时。从他们的内心深处看,是不愿做作业的,因而出现了经常不完成作业,或抄袭作业的现象。他们重视副课,如音、体、美、史、地等,轻视主课,如语、数、外等。

3.情绪障碍。伴随认识过程产生的情绪体验对认识活动具有直接促进或抑制作用。要求得到教师、家长和成人的关心帮助,是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教育者粗暴、压服、训斥以及惩罚,是教师与他们对立情绪的根源。研究表明,差生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为:缺乏应有的情感,对人、对己、对事麻木不仁,或因缺乏自制力而常常喜怒无常;心情忧郁,脾气暴躁,常因一些小事烦恼、愤怒或悲伤;由于成绩不好,经常不能处理好与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系,对什么都感到不满意、受压抑;对偶犯的错误过分焦虑,对一时的失败过分悲伤;由于持久的紧张和精神压力便产生了严重的恐惧情绪,表现为惧怕考试,甚至发展成为“学科恐惧症”和“考试恐惧症”等。

4.意志障碍。一般来说,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独立性较差,意志力往往较弱。尤其是差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是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要么认为自己不行而畏缩,要么认为困难无法克服而逃避。面对困难缺乏毅力,失去信心;加上怕苦怕累,时冷时热,急于求成,浅尝辄止,因而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在意志品质方面,表现为意志缺乏自觉性、自制性和持久性。在一切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面前处于被动地位,需要他人督促,极少主动完成。在外部刺激面前,不能控制,约束和协调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和一般学生相比,他们的忍耐力差,容易受引诱;精力不集中,常常心猿意马。同时,他们对待学习总是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特别是对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较长的活动,很难善始善终。所有这些,都是差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5.性格障碍。差生性格障碍集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诸如固执,敏感,变态自尊,孤僻,冷漠,狭隘自私,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对别人的不幸缺乏同情甚至幸灾乐祸;在与人交往中,严以责人、宽以待己;或离群索居,难与人相处;对自己不能正确进行评价,缺乏自知之明;或狂妄自大,虚荣骄傲;或自卑怯懦,患得患失;对学习和工作消极懒惰,不负责任,缺乏起码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行动自由散漫,不受约束;行为鲁莽,逞强好斗,孤芳自赏,妒忌心强等等。一般来说,具有性格障碍的学生,很难完成学业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6.自我意识障碍。国外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障碍带来了两个行为特征:其一是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没有精神,不负责任。换言之,就是丧失自信心,不能按本来面目去表现自己,这当然要与自卑感和自我欺骗联系在一起;或者相反,形成自我吹嘘的态度。当面临困难或危险时,极力回避责任而不去解决问题。其二是偏重物质倾向,拜金主义作祟。这种心理特点可以说是产生差生越轨行为机制的基础。总之,差生恰恰属于自我意识最薄弱的一类学生。

二、矫治差生非智力因素障碍的对策

1.要做到“五戒”。一戒侮辱人格,在与差生相处、谈话时,要以感情、态度、语言、表情等各个方面充分表现出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力戒带有挖苦、讽刺和侮辱人格的言语和行为。二戒群起攻之,教师找学生谈话,应在办公室外进行,以免同办公室的老师从旁“帮腔”,形成“群起而攻之”的局面。教师应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戒主观武断,在处理差生的问题上,要冷静、细心和耐心,全面地观察和了解情况,力戒偏听偏信、主观武断、简单粗暴。四戒动辄向家长“告状”。教师若发现学生有问题,最好先自己处理,进行严肃耐心的教育。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等学生改正以后,作为鼓励进步的方面告诉家长。有的事,特别是答应过学生不告诉家长的事,处理完以后就不一定再告诉家长了,以免学生受到家长的无情训斥、打骂。五戒不适当的公开批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三点:一要认真核对事实,防止不符合事实的批评;二要注意语言分寸和批评对象的特点,以期批评对象和全体学生心服口服;三要做好善后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批评效果。

2.挖掘力量的源泉。人的一切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而动机往往又是与人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青少年学生最富于想象,一旦崇高的理想在他们心中扎下根,就能不断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儿奋斗。因此,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差生树立他们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3.加起爱的桥梁。无数事实说明,后进生的转变过程是以情感教育为依托的。教师所喜欢的学生,常常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受老师厌恶的学生往往是孤僻、固执、消极的。教师如能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溢于言表,播撒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无论是和学生谈话,还是批评教育,都会引起他们的强烈的内心情感体验,其效果都会大于空洞干巴的说教。有时打骂,处分都难以奏效的顽症,却能被真诚的情感所溶化。教师动情,学生才能动心。

4.强化意志力。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是在后天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要强化差生的意志力,就必须做到:第一,课内“三定”,即在课内学习上要定目标、定内容、定时间;第二,课余“三控”,即在课余时间的生活方面要控制闲话,控制闲思,控制闲事;第三,课外“两锻炼”,即在课外活动方面对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和劳动锻炼。对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同时,要组织差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来考验差生。每次活动前要提出适当的要求,活动中当差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帮助、鼓励,切忌包办代替,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加速自己的转化。

5.运用“尝试教学法”,激励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尝试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第一,使差生在“惊奇”中苏醒。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第二,启发差生在阅读中思考。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教师应对此给予监督和指导。第三,促使差生在尝试中顿悟。顿悟就是思考着的问题在某种刺激影响下突然得到解决的过程。要获得顿悟,必须进行尝试,在尝试中顿悟。所以,在学习上应允许学生进行尝试错误。第四,引导差生在信息交流中理解。对差生要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对其微小的进步给予充分的强化和鼓励。在课堂上进行信息交流,吸收别人的信息,矫正自己在学习上理解方面的错误。

6.表扬奖励尺度放宽一点。差生也有优点,只是因为他们缺点多,优点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教师要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在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客服缺点,不断进步。学生都喜欢受表扬,差生更是如此。平时要注意对差生以表扬为主,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加以表扬,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这样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学习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

人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在日常班级工作和教学中,重视对差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成为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王子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交际,2010(09).

[2]浅谈非智力性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J].文学教育,2010(08).

[3]彭康清.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涵[J].教育学术月刊,2010(07).

(责任编辑:闻礼)

G444

A

1008—7974(2012)07—0054—02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发展研究”2008年度重点专项规划课题、吉林省教育厅2010年 “高等师范学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08CX07082;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行动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287号)。

2012—04—28

李春玉(1963-),吉林通化人,现为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差生动机障碍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动机不纯
差生妈妈的六年艰辛育儿经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