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

2012-02-15庄一民黄茂坤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评价教育

庄一民,黄茂坤

(黎明职业大学 中共党委,福建 泉州 362000)

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

庄一民,黄茂坤

(黎明职业大学 中共党委,福建 泉州 362000)

分析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对实施创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全面,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提出应采取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观,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优化创业教育体系的措施。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优化

地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方针后,各地方高校掀起了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潮。比如,泉州地区各高校从实现全力构筑和发挥创业型城市新优势,支撑带动海西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引入创业教育理念,以泉州人“爱拼敢赢”精神为代表的区域创业文化为载体,积极探索具有泉州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并初步建立了包含目标、课程、保障条件等内容在内的创业教育体系。其它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创业教育成效并显著。据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不过4%,广东省只有1%,河北省仅有0.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1]。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施创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全面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是在政府引导和推动下兴起和发展的,许多高校把开展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政策性的任务对待,对创业教育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实施创业教育的目标认识还不够科学和全面。

一方面,创业教育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我国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鼓励和发展创业教育的,多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动力主要源于希望通过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来解决由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在这种功利目标的驱使下,许多地方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容易局限于狭隘的层面,会简单地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创办企业,把创业教育当成提高学校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带有精英化的痕迹。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上个世纪末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精英化烙印,对各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另外,受传统高校精英化教育模式的影响,同时迫于政策任务的压力,为迅速达到实施创业教育的成效,许多高校创业教育对象主要集中在少部分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身上,把创业教育办成了未来企业家训练班,导致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小部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不是注重全体学生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各项素质的培养。

(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虽然许多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总体而言仍处于摸索的阶段,建设水平相对滞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创业教育课程游离于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之外。以泉州地区高校为例,泉州市属高校大部分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都以校选课的形式为主,并没有真正融入到高校的教学育人体系之中。由于校选课一般面对全校学生开设,授课对象涉及不同专业和年级,使得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同时校选课的授课群体流动性较大,导致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延续性和系统性,无法实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

其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支撑基础薄弱。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支持基础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教材建设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可借鉴的研究成果较少,缺少专门的研究团队,很难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课程教材方面,缺乏适用性很强、科学统一的创业指导教材,创业课程设置缺乏合理的安排,造成创业教育授课只能以教师为中心,随意而为[2]。创业教育师资方面,除要求创业指导老师要有管理学、财会学、营销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最好还要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大部分地方高校目前拥有创业教育“双教”素质的教师几乎为零,现有的师资队伍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要求。

再者,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相脱节。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人格,也要求大学生有实战的创业能力[3]。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开展创业实践教学需要特定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地方高校由于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在这方面的建设投入较少,无法满足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求,校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三)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不健全

首先,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近几年,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但多停留在宏观指导的层面,缺乏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导致高校创业教育各自摸索,发展停滞不前。另外,地方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而政府对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且多用于对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扶持,如创业扶持基金、小额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并没有专门设置针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经费项目,无法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长效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高校内部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多数地方高校没有专门出台关于如何实施创业教育的规章制度,创业教育实施的各个环节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而只是依托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校团委等机构来管理和开展相关工作,缺乏明确相应的职责,工作开展随意性大,无法在运行机制上为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严重制约创业教育的发展。

再者,缺乏其他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的创业教育环境。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整个社会群体变革和创新的意识相对薄弱,对创业教育理念的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鼓励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当前多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一般是在政府、高校和学生群体之间纵向开展,缺乏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的横向参与,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四)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评价是对创业教育目标、成效、水平、状况所作的价值判断,是创业教育运行的信息反馈和调整纠偏机制[4]。许多地区还未形成规范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无法及时掌握创业教育实施情况,不利于进一步推进地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首先,政府的评价机制缺失。政府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出台了多项发展创业教育的优惠政策,但对相关部门政策的落实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评价,使许多政策的实施都只留在表面,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政府还缺乏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的有效评估,无法及时掌握创业教育的发展动态,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支持。

其次,地方高校内部评价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客体,其对创业教育的感受和体验是对创业教育运行实效的最真实反映,但多数地方高校缺乏有效的教育教学反馈机制,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创业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做出及时的调整,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统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盲区,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创业教育实施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

再者,社会舆论缺乏对创业教育实效评价的关注。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创业教育的成效最后还要经受社会的检验,并通过社会舆论来体现。而目前,社会舆论还缺乏对地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实效的关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评价功能。

二、优化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路

(一)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观

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是单纯地为解决学生生存问题的就业培训,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未来企业家精英的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5]。地方高校要实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需要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观。首先,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积极借鉴国内外院校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加强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创业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从思想上提高全体教职工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其次,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求真务实,要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全局出发,将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学校的育人体系,并保证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体系。再者,地方高校要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鼓励和引导教师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科教育中,重新设置教学计划和方案,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全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新型教学模式,内化和提升学生的各项品质。

(二)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传授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重要载体,是整个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应该积极拓宽各种渠道,加快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加快创业教育学科课程的建设,将创业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育人体系。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积极开发以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强化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传授学生创业知识为主的创业教育课程,并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素质基础必修课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还可以将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融入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特点,设置不同创业指导内容,构建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并贯穿学生大学生涯的始终。

其次,从理论研究、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加强创业教育课程支撑基础建设。地方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教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和资金,负责组织专门的人员编写符合地方高校特点的创业指导教材,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稳定且有规划的教学内容;负责协调学校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全体教职工结合各专业学科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负责制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将培养具备“双教”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作为重点内容之一纳入学校的师资建设规划,并适时引进一些拥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企业届人士,构建一支专兼职动态发展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另外,院校之间、校企之间还应加强关于创业教育教学与科研方面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强化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支撑基础。

再者,拓宽各种渠道,构建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一方面,地方高校自身应该加大对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的投入,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依托各类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相关的创业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还应该成立创业孵化基地,对一些成熟的创业项目进行扶持,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像沿海发达城市,就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充满创业活力的民营企业资源,探索和构建各种有效机制,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用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中,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运作过程中,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真实地感受企业文化,为创业教育提供更加真实的平台。

(三)完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还需要政府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共同关注和投入,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促进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

首先,要加强政府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辖区内高校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台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并在鼓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给以更多的政策倾斜,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要加大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引导和鼓励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要构建完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高校是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必须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和管理上为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对此,地方高校应该将创业教育写入学校的教育规划中,从改革发展的角度突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创业教育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创业教育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同时,地方高校还应该指定专门创业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和工作内容,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才能促进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再者,要为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氛围。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创业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环境支持,为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氛围,可以大力发展地方创意文化产业,通过文化的引领作用,转变人们守旧的思想,提高社会变革和创新的意识,并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向社会广泛宣传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加深人们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创新各种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和关注高校的创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开展积聚各类环境资源。

(四)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要构建一个系统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将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的评价功能有机地结合。

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和评价作用。政府在出台各项政策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发挥其监管的职能,对相关职能部门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了解和督察,以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另外,政府还可以定期地组织专家,对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与评估,形成对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情况的长效的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其次,地方高校内部应该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的标准要为围绕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来设定,重点评价创业教育对提升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对创业教育过程的反馈情况。学生的反馈是对高校创业教育成效最直接真实评价,地方高校应该通过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学生评教系统,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对创业教育方案做出调整。另外,还应该将教师开展创业教育课题研究情况、创业教学管理水平等作为创业教育评价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高校内部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再者,应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评价功能。社会舆论评价是对政府和地方高校两种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完善和补充,应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利用各种媒介,对社会上各行各业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并将其作为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依据反馈给政府和高校,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总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届的共同投入。地方高校必须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依托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1]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2]高丽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2007,6(8):137-138,140.

[3]陈 晓,李昌祖,林 洁.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19-222.

[4]张 睿,王德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探索,2008(7):128-l29.

[5]王贤芳,孟 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8-120.

(责任编辑:卞实)

Optimiz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Local University

ZHUANG Yi-min,HUANG Mao-kun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00,China)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local university,such as the not clear understanding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oal,construction lagging of course system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unsoundnes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uarantee system,the lack of evaluation system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d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cept,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urse system,improv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uarantee system,constructing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re put forward.

local university;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optimization

G64

A

1008—7974(2012)07—0042—04

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规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H23

2012—05—09

庄一民(1968-),福建泉州人,黎明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