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艺术审美”纳入大学必修课的理性思考

2012-02-15孙作东朱珍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必修课人文

孙作东,朱珍钰

(通化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把“艺术审美”纳入大学必修课的理性思考

孙作东,朱珍钰

(通化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艺术审美教育与以往相比较而言在大学整体课程体系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艺术审美教育始终没有纳入到必修课中,只是作为选修课被少数学生所接受,多数学生都很喜欢学习和了解艺术,只是没有条件和机会。在这一背景下,该文提出把“艺术审美”课程直接作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以强化方式来弥补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下对艺术审美所产生的缺陷,并在教育过程中及时予以补救,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

艺术审美;人文思想;师范教育

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作为人文素质培养重要途径之一的艺术审美教育,对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大学校园在对学生进行高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领悟人类精神文化价值,还应不断提升它们的艺术审美知识和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艺术审美”纳入大学师范教育必修课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

一、现代教育应该体现人文思想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课程是师范教育的基础,是教育规律的总结。我国目前多数教育学专著基本还延续传统的教育观念,尤其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涉及很少。美国著名教育家威廉·维尔斯曼所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对中国教育学的研究有一定影响。这是一本以先进的西文教育思想为主的教育研究专著,具有教育整体的客观性,遵循了人们需要接受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对教育的性质、分类、人种学研究等有比较科学的结论,这一科学的结论往往会触动或改变现行教育观念和体制。我国教育家张楚廷的著作中把人文教育思想与科学主义之间的互融性称之为是“精神”的桥梁,而正是人文精神主导了这种相同性。虽然大学教育引用意识形态化的人文主义观点作主导的科学性目前还无法得到统一认识,但教育与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无疑的。如果对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进行了比较思考就会发现,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现行体制与倡导的人文教育思想相互矛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调整发展。科学主义甚至认为科学的思想 、理念和方法更应广泛地进入乃至支配人文学科的研究。目前我国各高校教育观念很多都把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当成辅助知识教育,更强调科学技能的学习,既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也追求人文中的技能层面。从这一比较,可见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已经落后于西文先进的多元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培养方向。

教育的目的应具有实际意义,它是以“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为内容,强调知识论、强调人论、强调人文先于科学、强调人文与科学和谐的走势等。总之,作为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要贯穿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二、推广普及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美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贝内特·蕾莫教授,先后8年有针对性地对中国音乐教育进行考察,他的研究结论不能不令国人思考。他对中国的音乐教育做了深入调研,以中国的音乐教育形式大于内容,而且人们并没完全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人今后发展的作用。认为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与美国20世界初颇为相似,尤其在工业发展时期人们更乐于追求掌握技能学习,以尽快适应社会。这是眼前功利的一面,在以后的发展中将出现缺陷。他在论文中强调艺术和感觉,人们体验艺术,艺术会给人其他的灵感。这些观点很有现实意义,尤其为我国当前以技能教育课程为主的大学教育提出警示。

结合这一问题,作为高校教育应该逐渐清醒起来,关注大学教育的长远发展,把艺术教育进行推广普及研究。作为先进的教育的前沿,如果仔细分析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观念并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进行比较,会发现其受到人们快速更新的观念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受到快速发展的经济影响,应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在美国20世纪初的大学技能化教育体制下,教育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多元化思想逐渐改变了美国大学教育模式,注重人文思想,尤其艺术教育在大学作为普及性的必修教育为美国后来的大学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到了60年代末,哈佛大学著名哲学家纳尔逊·古得曼创建了“零点项目”研究,他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并认为艺术与科学一样,是人在理解过程中发展、创造与增长知识的手段。“零点项目”研究了儿童、成人与各组织的学习过程的发展,这些观点都可为我们的大学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用的参考。

三、艺术审美影响着人的意识

艺术美学是哲学的分脉,也是高校开展艺术普及教育的认识重点。高校大学生是素质及思想正在形成的群体,这个阶段接受音乐、美术及影视艺术知识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感性理解上,所以艺术美学的渗透会对学生的学科交叉产生促进作用。高校教育课程改革应努力寻求教育哲学与文化的契合,它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但从广义上讲,这种境界应人人分享,所以,它应作为普及文化进行推广。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大学的学生更应接受艺术美学的教育。我国早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我们倡导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其重要一点就是呼吁高校教学院系应从理性上、教学设置上,真正的理解、认识到普及艺术教育不单单是提高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这种艺术魅力和精神境界会对各种领域人们的创造产生思维上的潜在影响。

艺术审美在师范大学进行普及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对事物进行审美评价。这有助于今后他们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普及性的艺术审美不同于专业上的文艺评论,它是在艺术欣赏中的心理活动,是对事物感性的认识,伴随着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所以,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评价会与他们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他们在形成不同的艺术审美感的同时,也将促进文化艺术向多元化发展。

四、艺术实践的作用

艺术——视觉艺术、戏剧、音乐和舞蹈——向人类的经验挑战,并扩展人类的经验。它们提供了普通的语言和写作不能企及的表达方法,它们能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它们是对不同文化及其演化过程的独特记录,它们提供了理解人类和自然的与众不同的方法。艺术是创造的模式,任何人都能用它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无论是表达自我,还是对其他人的表达做出反应。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微妙的含义和各种复杂的表达系统,全面的欣赏这种作品需要细致的推断和不断的学习,已形成有见地的洞察力。而且,正如对科学的透彻的理解需要有实验室或实地考察的工作一样,全面地理解艺术也需要对其亲身的体验。艺术方面的学习对升入大学的学生是有价值的,无论他们学习的专业是什么。对艺术的具体实践能使人运用想象,培养灵活的思维方法,形成训练有素的成就,建立自信感。对艺术的欣赏与学习历史、外语和社会科学所追求的对其文化的理解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的学习也会使大学生们投身更高一级的艺术学习、表演和各种工作室的工作,并从中获益。对一些学生来说,这将永久性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无论今后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还是将艺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或欣赏。

笔者在高校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在上公选课时,经常与学生交流,深感当前的大学生很少受过艺术的熏陶,几乎对艺术没有认知,而且还有一点主观偏见,这和先进国家的大学教育相差太大,学生的培养结果令人堪忧。所以提议我国大学尤其师范学校应把音乐审美教育纳入大学必修课,以此弥补完善大学教育对人生艺术盲点的缺憾。

[1]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袁振国,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贝内特·蕾莫.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 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王 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5]彭剑飞.音乐心育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王建辉.关于音乐审美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必修课的可行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品风)

G652

A

1008—7974(2012)07—0028—02

2012—03—06

孙作东(1969-),吉林省通化市人,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必修课人文
鲸宝宝的必修课
“驯龙高手 成为自己的路上,分离是必修课!”
人文绍兴
凉山羊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人文社科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