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克纳与略萨创作主题对比研究

2012-02-15尹志慧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略萨约克福克纳

尹志慧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福克纳与略萨创作主题对比研究

尹志慧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略萨文学创作受到福克纳的深刻影响,他们创作的北美与拉美的神话世界相似之处颇多。从反旧制盼新生、缔造众生神话与走出“约克纳帕塌法”三方面窥视福克纳与略萨的创作主题。

略萨;福克纳;创作主题

福克纳创作丰硕,长篇小说篇篇堪称经典之作,短篇小说则属于其“约克纳帕塌法”王国不可或缺的部分。故对福克纳文学创作的探讨需把短、中、长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2010年,也就是在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60年之后,略萨获得了这一殊荣。略萨强调:“对于拉丁美洲人来说,福克纳是非常贴近现实的。他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有一些类似之处。我们的社会文化传统中有一份非常粗暴、非常野蛮的遗产,……福克纳的整个世界是很有拉丁美洲味道的。”[1]

略萨童年遭受父亲的无端打骂之后,总是到书的海洋里寻找安慰,这也为他的文学修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后来认为:“读小说应该从童年开始,读书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2]浩瀚的阅读为他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小记者的五彩生活、接触名人特别是著名作家的机会给略萨带来了无尽灵感。读大学期间写的人生第一部名为《黑白混血女郎》的作品惨遭失败之后,“他埋头攻读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作品”[1]。福克纳的创作主题、叙事技巧对略萨后来从事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宏观创作看,福克纳与略萨创作主题相似之处表现在反旧制盼新生、缔造众生神话与走出“约克纳帕塌法”三个方面。

一、反“旧制”盼“新生”

福克纳文学王国中充满了对旧南方中存在的腐朽家长制、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怜惜与批判,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洋溢着对人类美好品质——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的颂扬,装载着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他接受诺贝尔奖的演讲辞中反复强调“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3],其创作紧紧围绕旧南方、家长制、反种族主义等主题展开,他描写爱情而不是情欲,书写胜利又带有希望、怜悯或同情,描述的悲伤带有普遍性,塑造的是人的灵魂而不是内分泌。《军饷》《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女王》《莱巴嫩的玫瑰花》等为读者拉开对旧南方真情实感的序幕;《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下去,摩西》《干旱的九月》《夕阳》等则将南方种族主义、旧家长制刻画得入木三分。总体而言,福克纳的长、中、短篇都是对密西西比州上那个典型的南方小镇的挖掘,对这个小镇的真实情感、南方人荣誉、爱情、怜悯与牺牲精神,均在对南方情结、家长制或者反种族主义找到了最佳诠释。

无巧不成书,略萨的作品淋漓尽致地揭示了拉美大陆尤其是其祖国秘鲁人民饱受压抑的悲惨生存状况,以引起广泛的人道关注,从而带来变革的希望与契机,更以不断前行的思想、艺术观念,使其作品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4]。略萨认为“在反对偏见、种族歧视、排外主义、宗教或政治派别纷争、极端民族主义等方面,优秀文学作品起到特殊作用并有目共睹。”[2]他在拉美故事世界中无情地鞭挞独裁统治,反对旧家长制,讽刺军权,表达对民主的向往。从《城市与狗》《绿房子》《山羊的节日》等到《天堂在另外的街角》,略萨实现了从对旧家长制、军权、独裁的讽刺到对理想社会的建设。略萨对拉美世界人们生活的描画,着重在于人道主义关注,并通过对种族歧视、宗教纷争或者极端民族主义的鞭挞找到了最好的申诉。

可见,福克纳与略萨的文学作品均书写旧社会、家长制、反种族主义等主题,他们也从未放弃过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简言之,反“旧制”盼“新生”是他们的共同诉求。

二、缔造“众生”神话

反“旧制”盼“新生”中,福克纳将家乡中形形色色的人群刻画得惟妙惟肖:有白人也有黑人,有富有的也有贫穷的,有高贵的也有卑微的,有结婚的也有未婚的,有守寡的也有被抛弃的。展现人类品质的舞台在广袤世界中的一个坐标或者“邮票般大小”的一个地域。福克纳作品中“约克纳帕塌法”神话王国是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县,居民有店主、技工、专业人员与农民,他们少数人住在种植园里,多数住在木头农舍里,这里除了木材外,唯一出产的就是卖到梦菲斯市场上去的棉花[5]。一块巴掌大的杰弗生县上演着整个南方社会,甚至美国社会,最美好或最肮脏的一幕幕,也是最绚烂的人类文明中芸芸众生之百态生活。

略萨则将“老师”这一特色发挥到极致:上到国王、官员,下到中产阶级、无业游民甚至妓女。朗朗乾坤下,芸芸众生相。略萨在《城市与狗》中用写实手法将黑暗现实对军校学生的摧残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他获得秘鲁全国小说奖、西班牙文学评论奖以及国际文学奖的《绿房子》,则揭示了20世纪20代受天主教和传统思想束缚的皮乌拉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观念冲突;《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在自传素材基础上采用“章节穿插法”,单数章节描述恋情,双数章节由短篇小说构成,从一幅幅社会百态拼贴图中品味出作家恋爱及创作中的遭遇以及当时的丑恶社会现实。

巨匠关心大众,描绘小人物,“约克纳帕塌法”世界中的店主、技工、专业人员与农民跟庄园主、大小姐一样得到福克纳真诚对待、灵魂诠释,拉美世界里中产阶级、无业游民、妓女与国王、官员一样受到略萨顶礼膜拜、细微刻画。

三、走出“约克纳帕塌法”

福克纳着眼家乡,放眼南方,探讨人类未来。略萨立足拉美,放眼世界,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们有小小的立足点,但是又有大大的着眼点,可以说走出了“约克纳帕塌法”。略萨或许觉得自己的王国可以是祖国秘鲁,故事可以是军阀统治下中产阶级、无业游民的百态生活。但是后来他的王国是拉美加欧美,这不是“约克纳帕塌法”中的一个县,而是两大洲。《山羊的节日》揭露了多米尼加独裁者特鲁希略的暴政及其家族奢华淫逸生活,表达推翻暴政、还民主与人民的期望。他学习了福克纳在自己的王国书写童话的诀窍,但他的胸怀更宽广,他把这个王国扩展到了整个拉美甚至是欧美,而且他的故事更多涉及到他所关心的军阀独裁统治。他认为“没有哪种形式比杰出的小说作品更能教会人们欣赏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丰富人类遗产”[2]。他不仅仅是受福克纳影响,而且有了自己的特色。

福克纳在自己的王国中精心编排了几个家族几代人的爱与恨、成功与失败、自豪与同情,幕幕深刻场场精彩,对旧南方的矛盾心情贯穿于这一属于每个南方人更属于每个美国人的“约克纳帕塌法”世系。“福克纳将宝贵的南方传统的精华发扬光大,他对人性的赞美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位热爱南方、关心南方居民、关注南方社会的人文作家。”[6]这位南方文学代表,半个世纪后对秘鲁文豪略萨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然而后者却在反旧制盼新生、缔造众生神话之时走出“约克纳帕塌法”,走向更大舞台。

[1] 赵德明.巴尔加斯·略萨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159,74.

[2] 靳慧.巴尔加斯·略萨谈:一个没有小说的世界[J].世界文化,2007(1):33-34.

[3] 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A].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54.

[4] 吉平.“在路上”的巴尔加斯·略萨[J].聊城大学学报,2008 (3):52-54.

[5] 马尔科姆·考利.福克纳:约克纳帕塌法的故事[A].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7.

[6] 尹志慧.《曾经有这样一位女王》中的女性存在状态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67-70.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opics of Llosa’s and Faulkner’s Works

YIN Zhi-h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China)

Llosa’s literary creation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Faulkner.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ir respective mythological worlds. This paper discusses similarity in topics—fighting against the corrupted system for rebirth, creation of all living things and going beyond “Yoknapatawpha” — of Faulkner’s and Llosa’s works.

Llosa; Faulkner; topics

2010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010YBA148)

2011-11-14

尹志慧(1981-),女,山东诸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

I106.4

A

1009-9115(2012)03-0033-02

猜你喜欢

略萨约克福克纳
约克圣约翰大学创意中心
约克水生态中央空调全新上市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约克上学
一封未开启的信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神话——《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荷默之死”的盲点追踪
还原一个真实的略萨
还原一个真实的略萨
40年记忆情归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