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销类竞赛辅导与管理机制探究*

2012-01-29李满志何俊峻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赛事竞赛队伍

李满志 何俊峻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315100)

营销类竞赛辅导与管理机制探究*

李满志 何俊峻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315100)

目前,各学科领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吸引了众多高校参与其中,这些赛事在扩大主办方的影响力、提高参赛院校的知名度、锻炼参赛学生的专业能力等发面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以营销类竞赛为例,针对竞赛辅导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赛事辅导与管理对策。

营销类竞赛;赛事辅导;管理机制

营销类大赛开展现状

(一)赛事类型与进展

为了深化教育部 “以能力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各学科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技能竞赛,市场营销领域的赛事也很多,比较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性大赛主要有两项:一项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市场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营销大赛,该赛事是目前国内高校营销专业大学生参与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竞赛,每年举办一次,已举办三届(第一届名为“E都市杯”全国高职高专学生市场营销案例大赛);另一项赛事为全国高等商科院校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该赛事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和(英国)特许市场营销协会新加坡区域总部联合主办,已举办四届。

上述两项赛事在高校师生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赛院校与参赛队伍一届比一届多,吸引了一批企业的关注与参与;参赛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赛事衍生品越办越红火。

(二)赛事的社会效益分析

提高了主办方在高校与企业中的知名度 各高校的参赛报名流程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路径:学校教务处或二级学院接到主办方发出的竞赛通知——由二级学院或系部组织教师与学生参加比赛——参赛队伍联系企业、撰写方案并报名。在这个过程中,主办方的名字会反复地被提及,自然就提升了其在高校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和企业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对于主办方在这些群体中开展其他活动会带来很大的便利。

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对于尚未走入社会的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从选择企业到与企业相关部门或负责人的沟通,从开展调查到方案的撰写与修改,从PPT的精心设计到演练,从专业知识的准备到赛场笔试,从旅途的辛苦劳顿到答辩现场的侃侃而谈,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新奇。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每一次学生都竭尽全力,努力把自己团队的风采展示给评委和兄弟院校的师生。

为高校教师开辟了交流的新渠道 为提高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高校教师间的交流从未间断。大赛组委会也为教师的校际交流提供了条件,以全国营销大赛为例,除了在决赛期间组织教研活动之外,还专门建立了教师QQ群,基本实行实名制,每天群里都比较热闹,不少教师在群里交流指导学生的心得、案例进展、教材编写、课程标准制定等内容。

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宣传机会 为了得到企业和高校的支持,很多赛事都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参赛企业与参赛院校。还是以全国营销大赛为例,在对企业的宣传方面,除了给予提供赞助的企业赛场宣传的特权外,在赛事网站主页上列出所有参赛企业名单并提供链接;在对高校的宣传方面,则是在赛场周边插上由各参赛队伍自带的校旗,提供大型签名板,在赛事网站主页上列出所有参赛院校名单,当然,参赛队伍和参赛作品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最好的宣传载体。

营销类赛事辅导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准备时间不足

虽然赛事主办单位一般会提前半年左右下发赛事通知,但还是会有不少学校无法及时提交作品,或者在提交作品前才仓促准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参赛作品的质量。究其原因,有赛事通知传递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耽搁时间过长,接到赛事通知后指导教师或学生忙于其他事务没有及时准备等。

(二)合作企业难找

参赛作品能否及时完成以及完成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合作企业的影响。参赛队伍在接到赛事通知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寻找合作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考虑的第一步往往是在理论上圈定可能会感兴趣的企业,然后再与企业联系。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备选企业不愿意参与到赛事中,即使愿意参与,也不肯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三)指导教师工作量大

从近两年高职高专参赛学生所处的年级来看,多数参赛选手来自一年级和二年级,不少学生对市场营销领域的专业知识尚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对当地企业的营销实践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在参赛作品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从选择企业、联系企业到撰写方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指导,甚至有的参赛作品基本上是教师自己完成的,学生只是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上准备答辩而已。另外,有的比赛在决赛阶段设有理论知识考试环节,为了让本校学生有更好的综合成绩,指导教师还必须辅导学生进行理论考试方面的准备。

除此之外,随着各项赛事日趋成熟和规范,组委会为便于赛事管理和扩大赛事影响力,往往会对参赛队伍提出很多手续方面的要求,如在指定的网站提交参赛学生的报名表、证件和照片的电子信息、合作企业报名表,传真合作企业的营业执照,邮寄纸质的参赛作品等。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指导教师及时告知并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四)参赛费用较高导致参赛人员压力过大

在参赛费用支出意愿方面,各高校差别比较大。部分高校对本校师生参加校外赛事比较支持,在教学业务费用中设有专项经费,但具体费用额度因学校财力状况和学校对某项赛事的重视程度而异。目前,营销类赛事基本上收取的是“人头费”,相对于其他赛事按照参赛队伍支数进行收费的标准,营销类赛事在市场化方面具有专业特色,高昂的参赛费用让部分高校望而却步。对于参赛队伍而言,在参赛费和差旅费两座大山的高压下,唯有获得名次才能得到安慰,这无疑增加了参赛队伍的精神压力。

营销类赛事辅导与管理策略建议

(一)专门开设课程进行赛事辅导

建议在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专门应对赛事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开设的时间视赛事的进程灵活调整,一般提前三个月左右开设,也可以提前一个学期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赛事要求对接,课程教师主要负责与赛事有关的基础知识、流程方面的辅导,各组学生可以根据师资状况另选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组织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组队,课程结束后,每组提交一份符合要求的参赛作品。

课程开设后,参赛作品将会根据教学计划的进程有序准备,从而避免出现手忙脚乱的状况;指导教师可以在众多的课程小组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参赛队伍并提前进行训练,从而保障参赛队伍的综合素质;指导教师的辅导工作也可以通过课时津贴得到补助。

(二)在校内设立相应赛事,选拔优秀的参赛队伍

考虑到一般的赛事对各校的参赛队伍都有数量限制 (一般每校不超过四支队伍),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营销赛事中并从中得到锻炼,建议在校内设立相应的比赛。目前,各高校都有类似于技能大比拼、技能节、技能比武等活动,如果时间衔接方面没有大的问题,最好将赛事融入本校相关活动中。

在具体人员的选择上,目前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择优秀的学生组成参赛队伍,另一种是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人际关系自由组队。如果人员的选择是在校内比赛的基础上进行的,则后者更具优势。因为一个团队从组队开始,到一起努力完成本组作品,良好的个人能力和团队氛围有利于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另外,自由组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也更符合通过团队合作促进成员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初衷。

(三)加强与行业协会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为参赛队伍提供优质合作企业

纵观历届营销类赛事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可以发现,这些参赛队伍的合作企业都给予了高度的配合。企业之所以愿意支持参赛队伍,除了对大赛有充分的了解并认为可以宣传企业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源于某种关系:或者是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或者是教师兼职的公司,或者是本校学生的创业项目,或者是学生兼职的公司等。

为了让参赛队伍在合作企业方面有更多的选择,除了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人脉关系外,应从组织上予以保障。一方面,院系应加强与当地行业协会的合作,充分利用行业协会里企业会员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一批校外实训基地,让其除了与某一具体专业开展深度合作外,还可以与其他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为各类赛事储备资源。

(四)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赛事的日常管理

目前,营销类赛事门类繁多,各赛事的时间、要求各不相同,不少赛事参赛流程复杂。各院校应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对各项赛事进行统筹安排和日常管理,条件成熟的院校可以实施赛事项目化管理。

由于部分赛事组委会规定每校参赛队伍不多于四支,当校内选拔出现多组优秀队伍时,工作小组可以对作品进行合理分类,使不同类的小组分别参加不同的赛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部分院校的指导教师在带队参赛过程中提供“一条龙”服务,从申请参赛、报名、汇款(报名费和决赛参赛费分两次办理)、递送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带队参赛到财务报账,全程亲力亲为,耗时耗力,影响教师的参赛热情。如果由院系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协调与管理若干专业的校外赛事活动,既可以使指导教师从日常赛事管理中解脱出来,又可以加强对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管理,最终提高本校参赛作品的比赛成绩。

(五)学校建立奖励机制,在奖金、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支持

为激发教师参赛的热情,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对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予以认定,并进行适当的物质补助和奖励。如给与参与指导的教师一定的工作量认定,给与带队参赛获奖的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年度评奖评优时给与获奖教师一定的倾斜等。目前,部分院校已经出台了学科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对于相关奖项的级别认定存在争论,部分院校教师年度考核中出现了优秀级别中赛事指导教师占多数的情况。因此,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既要考虑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也应避免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六)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

近年来,随着各赛事的逐步规范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各院校及相关教师对参赛越来越重视,各参赛队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比赛在赛学生的同时也在比教师。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企业一线经验和实践水平。目前,部分学校推行的鼓励教师下企业活动值得推广。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尽心尽责,努力提高学生和参赛作品的水平。

(七)结合相关赛事,统筹安排

目前,各专业、各学科的技能竞赛非常普遍,部分竞赛在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或具有一定的上下游关系,如创业大赛、营销大赛、市场调研大赛、电子商务类策划大赛等。因此,在参赛作品较多且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可以统筹安排,分类参赛,以提高本校作品的得奖率。

[1]陈善晓,黄黎,武传宇.项目化运作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3):23.

[2]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 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8):37-38.

[3]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2009,(5):9-10.

[4]蒋柏焰.浅议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4.

[5]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15):120-121.

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31-02

*本文系宁波市经管经贸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基于项目的科技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研究——以高职经管类专业为例》(课题编号:Jd080916)的部分成果

李满志(1973—),女,湖南浏阳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

何俊峻(1972—),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

猜你喜欢

赛事竞赛队伍
本月赛事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