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2-01-29王晓庆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人际现实心理健康

姬 慧 王晓庆

(1.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0;2.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46)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实践证明,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更难以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心理素质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构成,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完善大学生的个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和目标。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覆盖到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自我发展、人际适应性等诸多方面。

信息化环境给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双重影响

(一)求知欲的满足与认知偏差

网络以其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向大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网上,大学生可以迅速寻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资源,也可以帮助他们领略在现实环境中不易接触到的知识内容、新闻事件、名家大作、影视信息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愿望,同时,还能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大学生网上文学作品的流传、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创业等都是很好的例证。然而,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仍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知识的筛查和选择过程还不完善,其道德判断还处于不够完善的水平,因此,对于经常接触网络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经常浏览大量变幻无穷的信息,很难形成恰当的认知,容易出现认知偏差的现象。如我们经常发现在一些论坛或贴吧中有些学生随意对一些事件做出评价判断,而这些判断往往深受网上其他言论的影响。

(二)不良情绪情感的释放与情绪情感发展的畸变

在现实环境中,大学生可能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同学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无法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释放,而在网上,他们可以通过与人聊天、发表微博、打网络游戏、观看娱乐影视等得到放松和解脱。而且由于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各种困惑和心理问题时,常常不愿意向外人倾诉和宣泄,更不愿意或没有勇气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这种心态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个体心理问题及时解决。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更为安全的通道,让他们能及时释放自我的不良情绪,获得相应的心理支持。大学生通过与网友的交往,可以即时倾诉自己的烦恼、困惑和愿望等,同时,也能得到他人最大限度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进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其紧张压抑的心理,使心态得以平衡,情绪得以稳定。

然而,个体的情绪情感发展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重要过程,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人们在现实环境中,对情绪的识别、情绪的表达、情绪的控制等都会遵循相应的规范,一旦不遵守规范,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不可能随意乱发脾气,随意产生冲动的情绪,否则可能会因周围人的眼光或评价而不得不有所控制和收敛。但在网络环境下,这种环境的约束力会大大下降,人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很容易产生冲动的情绪,发出冲动的言论等。而且对于那些沉迷于网络的部分大学生来说,往往更依赖于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心理安慰和情感满足,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寄托在网络人际互动上,在现实中往往缺乏相应的人际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交流,进而出现现实生活中情绪情感发展的畸变,如冷漠、缺乏同情心等。

(三)自我价值感的满足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和退化

大学生大多还处在青年初期,这一阶段,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好评,特别希望能在各个方面显示出自我价值。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自我价值感满足的学生,往往选择进入网络世界寻求心理安慰。在网络世界的各种活动中,他们通过在电子网站、校园网站上制作个性化的主页,建立个人网站的方式,为自身提供一个认识自我、施展才华的新空间,锻炼了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信心,实现个人价值,或在网络游戏过程中体验成就感等,这些都弥补了现实世界的不足。

然而,对于处在青年初期的大学生来说,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已从他控阶段进入自控阶段,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相当强,能较好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反省。但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网上活动的虚拟性和网上行为的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原本能实现自我控制的一些言论和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出现自我控制严重弱化和退化的现象,如出现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黑客攻击等行为。

(四)人际交往需要的满足与现实人际适应能力的下降

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通畅的信息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更为方便、更为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尤其对于一些在现实环境中不太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网络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丰富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满足的情感交流需要、尊重的需要和满足感的需要以及爱的需要等能在网络环境中得以满足,进而缓解和降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焦虑感和挫折感。

但是,对于长期游走于网络甚至迷恋网络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加容易出现现实人际适应能力的下降,出现人际互动方面的障碍。这是因为网络人际环境与现实人际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非直接交往,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传达的信息往往是通过刻意修改和包装的,具有较大的虚拟和虚假成分,缺少及时性的情感表达。网络上的语言,在点击发送之前可以任意修改,其间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有可能产生千差万别的变化。同时,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有意无意地都会带上相应的面具,出现双面人格的现象。当脱离网络状态到了现实中,大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恰当地与他人互动交流,使得人际适应能力大大降低。

利用信息化资源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从当前信息环境给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双重影响来看,网络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开阔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但其负面影响往往与部分大学生本身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有关。因此,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促进大学生内在人格的成长完善,另一方面,要从外部环境来对大学生网络环境进行必要的监管,以兴利除弊、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实现信息环境有效监管,促进信息环境更接近实际生活

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控制能力仍处于不稳定阶段,网络的虚拟性往往促使大学生在自我控制方面出现严重的弱化和退化现象。因此,对于整个社会信息资源来说,实行有效的网络监管,促进信息环境更加接近实际生活,让大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体会到现实中的道德约束,是有效防止自控力退化的有效手段。对于国家网络监管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加快研发基于网络的开发过滤、监控技术,堵塞有害数据进入通道,净化网络空间;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监管体系,加强对各大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的监管;另外,要加强执法或行政手段,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加强网吧经营管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信息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需要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当前,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网络诚信教育、网络法律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在看似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也需要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违背道德规范同样要受到惩罚甚至法律的制裁。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网络失控甚至犯罪行为的产生,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判断能力,加强网络防范意识,成为网络犯罪的实施者和受害者。

(三)加强学校主流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媒体的作用

随着网络发展和各大高校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基本上每所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但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往往不是很高,所起到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很有限。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要宣传学校主流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媒体,尤其在每年新生入学后要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主流网络媒体也需要不断扩充内容、丰富形式,以吸引大学生参与。如可以构筑大学生网络朋辈心理咨询基地,建立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网站,通过举办网上心理健康讲座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辟网上心理论坛、倾诉电子邮箱、宣泄聊天室、在线交谈等形式,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进行网上的心理疏导和调适,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

(四)实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网络化教学,促进师生交流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采用课堂教学,以面授为主。但随着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严重失调;加之新校区建设,教师在校区之间奔波,很少有机会与学生进一步沟通交流和指导,而信息资源的应用可以拓展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因此,高校可以实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网络化,每学期固定网络心理课程学时,尝试与学分制结合,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贯穿在整个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而且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和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及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得以向线下延伸拓展,而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特别对于腼腆内向的学生,网络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向教师请教,弥补现实教学过程中不敢问、不好意思问等缺陷。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更方便地因材施教,通过网络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辅导和培养。

[1]郭爱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功能[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3(3):87-89.

[2]郭亨杰,宋月丽.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89-290.

[3]赵海荣.和谐校园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人际现实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漫画:现实背后(下)
搞好人际『弱』关系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