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2-01-29吴立新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交通基地

吴立新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关键。目前,很多高校扩招后出现教学资源紧张的现象,而企业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全依托高校自身完成,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我院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交通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设置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百所,其中,70%左右的学生培养方向是依托于道路工程专业。我院是吉林省最早开设道路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基地,学校在2000年成立的交通工程专业依托于道路工程,着眼于将交通设计理念融于道路设计过程之中,专业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学科之首。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目前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与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去施工现场实习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和企业没有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由于没有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企业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单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存在人力、物力消耗,而企业一无所获。勉强同意接收学生实习的原因往往是碍于校企双方负责人的情面,从而导致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实习都存在短期行为,没有形成长远的校企合作机制。

实习基地的建立缺乏市场机制,施工企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国外非常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把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教学环节的基础设施来建设。我国由于缺少相应的制约机制,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工作繁忙,施工现场又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导致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

实习基地管理机制不完善,实习方式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基地的教学工作需要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需要有明确的评估指标对实习效果进行评价。目前,高校的实习过程基本是由学院统一制定计划、选派实习带队教师,实习方式以“参观为主,参与为辅”,学生很难深入全面地了解各项施工过程,积累施工现场的管理经验,导致学生实习收效甚微,企业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也不高。

实习经费不足,制约实习基地建设 教师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到校外基地的工程实训等系列实践活动都需要经费的支持,而且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多数高校下发的实习经费近几年并未作较大调整。经费不足使实习过程由“走出去”变成“留下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就变成纸上谈兵。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新思路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企业也存在招聘合适员工难的困境,这就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双赢平台。学生参加校外基地企业的实习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缩短工作适应期,实现实习与就业零过渡;企业可以通过实习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招聘到满意的员工,还可以获得与高校的技术合作。经过多年的建设,交通学院现签约校外永久性实践教学基地12家,并且总结出工科院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选择与学校有历史渊源关系的企业 实习基地之一吉林省城建实业有限公司就具有这种特点。公司董事长是我校路桥专业毕业生,一直活跃在吉林省道路、桥梁的设计和施工领域,成立实体企业后与母校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操作平台,良好的动力机制使高校与企业形成合作磁场,充分发挥了产学合作的双向功能。

选择技术条件和基地环境适宜的企业 实习基地的依托单位应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技术力量,能够提供实习的基本生活条件,工地现场一定要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企业的文化氛围也同样重要。在基地实习是学生走出校门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基地的管理制度、施工条件和人文环境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学生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在精神上受到的影响应是正面积极的,能够增强就业信心,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选择具有技术革新潜力的企业 以吉林省松原市交通局为例,其下属企业松原市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在进行“复合固结土路面基层研究项目”过程中,实习学生参与了路面材料的试验、检测过程,给学生提供了直接与工程技术前沿问题接触、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取得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选择具有完善管理体系的企业 学校与管理体系完善的企业合作,建立永久性实习基地,才能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转和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管理体制健全的企业,才能与高校共建基地管理机构,选派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基地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学生的实习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成果

通过几年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工程意识明显增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实践成果。

成立 “交通工程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 交通学院与省内13家企事业单位组建了 “交通工程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技能的实际需要。活跃在交通运输行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对交通工程专业建设、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提出很多宝贵建议,对改革与创新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指导实习,同时,聘请施工现场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为学校解决实习困境,还提高了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长期合作也能为高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开展实践型毕业设计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为毕业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交通学院在近两年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开始尝试实践型毕业设计。所谓实践型毕业设计,就是将毕业生派遣到工地现场,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开展毕业设计,由校内指导教师与工地项目技术人员共同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校内外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在现场为学生补课,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由于学生在基地实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工作态度在成绩上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进而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交通学院在部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设立了学生活动室,引导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研究项目,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竞赛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008年,在西南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中,我院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参赛作品“商业区畸形交叉口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获得优秀奖;2010年,我院学生作品“公共自行车交通规划及评价研究”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

目前,交通工程专业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道路设计施工为主,针对专业特点,应扩大实习基地的数量与范围,加强与交通管理规划部门以及科研院所的联系与交流,建立类型多元化的综合性校外实习基地,研究创新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是下一步的主要研究方向,最终可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

[1]李文勇.探讨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J].交通高教研究,2003(1).

[2]姚金星,杜国锋.工学交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8(10).

[3]黎月玲,袁式亮.谈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问题[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4]于微波,卢秀和,刘俊萍.高等工科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

[5]毛智勇,赵林惠.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0(10).

[6]吴立新,倪铁山.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9(10).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交通基地
普洱学院烹饪与营养专业2022 届毕业设计作品选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繁忙的交通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设计探究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小小交通劝导员
我的基地我的连
应用型院校“导师组”毕业设计实践与研究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