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性教学:“游戏人”理念下中职教学改革摭谈

2012-01-29王文晓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游戏性乐学游戏

王文晓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0016)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ev),以石墨烯研究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成功向世人展示了游戏性工作的强大功效。他们把工作视为一种游戏,在工作中融入大量游戏趣味成分,就像小孩子玩游戏一样,不受任何约束地尝试无数种可能。正是无数种的尝试,造就了伟大的成功。同理,在严肃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的成分不失为一种缓解教学压力、促使学生乐学的重要途径。

“游戏人”概念解说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每一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继承原有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游戏人”概念是继“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以及“社会人”之后出现的。它萌发于18世纪,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游戏对于生活的重要性。被认为是最早对人的游戏本性做出经典表述的文学家席勒指出:“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在席勒看来,游戏不能局限地看做是一种儿童的娱乐或玩耍,应将其提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即游戏是人类的自由本性和完整人格充分展现的途径与证明。从这种意义上说,游戏就意味着“人的诞生”和“人性的复归”。这一时期,游戏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明确提出“游戏人”概念。直到20世纪初这一概念才由荷兰文化史学家赫伊津哈(Huizinga,J.)正式提出。赫伊津哈赋予了“游戏人”一种新的形象,与其他类型人形象相比,“游戏人”形象下的人有着独具匠心之处。

首先,喜爱游戏乃人之本性。游戏性是人从小就有的一种天性,每个人都有游戏的冲动,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地享受乐趣和自由。可以说,人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游戏的环境中,在游戏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其次,人人皆平等地生活于游戏中。在“游戏人”理念下,世上任何活动都是一种游戏,“活着就意味着不断参与游戏和创造新游戏”。在日常生活及各种活动中,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游戏者与游戏者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与学生也同是平等的游戏者。最后,适度把握自由与规则。哲学家叶秀山在分析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时指出,诗意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是自在的境界。生命的自由表现为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三种形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因此,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一种自由存在的游戏性活动,而且是在一定规则之下进行的游戏,倘若没有一定的约束,就不能正常开展和进行,在有规则的、纪律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游戏人”理念下的各种活动都是一种充满快乐、幸福、自由的游戏过程。

“游戏人”理念下中职教学改革新思路

师生互为游戏的主体 游戏是人的本能需求之一。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倍尔认为,“游戏是内在本质的自发表现,是内在本质出于其本身的必要性和需要的外向表现。”在赫伊津哈看来,文明与游戏难舍难分,人作为创造文明的主体自然也是游戏的主体。既然师生同为“游戏人”,师生都喜爱游戏,都有游戏的冲动,那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应该是一种活动者与活动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师生双方要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一种游戏的和谐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视为“游戏的另一方”,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游戏性氛围。同时,教师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尽管学生在某些学科或领域所储备的知识量可能少于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能力或素质必然不如自己。因此,教师应剔除传统的自我优越感,民主、平等地看待学生。同样,学生应当秉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念,大胆地承认与正视自身“游戏人”所具有的平等特性,勇于且善于同教师对话,切实扮演好自身“游戏人”角色。

以游戏的形式完成各种教学活动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需要为导向,以实践应用型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以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各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因此,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职业院校的教学断不能采取枯燥的、灌输式课堂活动,而应该通过游戏性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抛开“有书无人”、“有知识无人”、“有抽象的群众无具体的人”的课堂教学,转而以轻松、诙谐的互动游戏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来“叫醒学生的耳朵”,用实际的操作来拨动 “技能的琴弦”,在课堂中加入更多游戏元素,从而完成教学,实现培养目标。

乐学模式的落实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乐学模式的创始者,他在《论语》中所倡导的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以乐之为最佳、最高境界。在科技发展日益迅猛的现代化大熔炉中,只有使学生乐学,有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意识才会帮助学生达到成功的彼岸。成功是乐学之本,审美是乐学之法,创造是乐学之源。可见,学会学习的关键就是要乐学,学习者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愿意学、主动学。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看,亦无论是从当下还是长远的角度看,乐学模式理应积极提倡,令学生在快乐成长中汲取营养。教师如能开展好游戏性教学,发挥好自身的模范作用,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调动全新感官的游戏性教学 职业教育是培养第一线劳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实施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应当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情况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活动缺乏游戏性之故。鉴于此,教师应当把游戏的精神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全新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受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提高教学评价的艺术性。另外,应打破传统的授课形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直观性教学方式授课,令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感性经验。在新学习情境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在和谐氛围中实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自觉遵守教学游戏性规则,形成的师生互动、互学、互助的美好场景;在快乐氛围中开展的学习活动,应该呈现出一种快乐授课、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态势,学生真正形成乐学、好学的思维和理念。

在游戏中强化创新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竞争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外有专家推算,科学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长一倍,20世纪70年代每6年增长一倍,而现在缩短为每3年增长一倍。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决定一切。创新教育薄弱是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很多,对策的关键在于学校要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教学中加入游戏成分可激发、提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性教育行为的动机和能力,对学生采取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助燃学生思想中的创新火花,在教学互动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学生不断地进步、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升,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统一体中。

可见,只有通过游戏性教学的方式才能实现“游戏人”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教学目标。“游戏人”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与传授,而是一种在合理的“游戏规则”下“游戏双方”平等的精神交流。在这类交流对话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多地起引导作用,扮演的是引航者的角色。古希腊大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那句“我一无所知,唯一比你们知道多的是我知道我不知道”的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迪;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创造。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指导学生会学知识。教师的职业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正是在这种平等的、互动的“游戏性”教学中,师生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游戏、和谐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继而达到学校培养优秀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6.

[2]叶秀山.何谓“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J].读书,1995(10):44-49.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2.

[4]福禄倍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

[5]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47.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7]冯志.冯志全集第十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9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9]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3.

[10]迟守政.怎样看世界的科技竞争[J].半月谈,2001(11).

猜你喜欢

游戏性乐学游戏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乐学”策略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游戏性练习法在短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回归儿童本性 让音乐课更有情怀——小学音乐游戏性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析游戏性幼儿舞蹈教育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