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岗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2-01-29孙训爽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实务国际贸易岗位

孙训爽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1100)

“课岗融合”的涵义

“课岗融合”是指职业教育与岗位要求之间相互融合,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就能直接上岗。在课程设置上则要充分融入岗位要求,定期与企业互动,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按岗位分模块实施教学,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出口的各个环节,并能操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已在高职教育界达成了广泛共识,得到了一致认可,并且在实践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课岗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掌握国际商务理论及相关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国际商务领域的相应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国际商务行业涉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的谈判、储运、检验检疫、报关保险、制单结汇、办理出口核销及退税等工作对人才的需要。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探索卓有成效的 “课岗融合”高职培养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相应突破性的改革与进展,并应重构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教学模式与评价模式。

“课岗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选择一定数量的外贸企业进行互动,定期了解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有实际经验的人才。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时,98%的企业认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践能力薄弱,78%的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40%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对于外贸业务流程不熟悉。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一专多长,要熟知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对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注重掌握的知识进行调查时,95%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强化外语技能,90%的企业认为应该重点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80%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例如,新修订的《国际贸易术语通则2010》,就是必须熟知的新规则。还应该注意的是,大多数企业认为贸易人才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日趋活跃,贸易纠纷也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外贸人才懂得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此外,精通外语和计算机也是外贸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

(二)确定“课岗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要瞄准外贸行业,在专业设置上紧跟外贸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上满足外贸行业的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同时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规范操作能力,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商务操作技术,熟悉国际经贸法律、规则与惯例,在外贸公司、外贸企业、报关行、外运公司等单位,从事外贸单证、外贸跟单、报关、货运代理等工作,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精通外贸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制定“课岗融合”的教学计划

应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及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围绕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及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我院制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两种工具,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做贸易和解决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仿真及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面,学校建立了模拟实验室,通过教学模拟和仿真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通过实训基地教学,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实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开发素质拓展项目,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缩短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也缩短学生读书与就业的距离。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教学手段,使学生直接在实验室局域网上进行国际贸易模拟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岗融于课”的措施,建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外贸行业对接协作机制

“双选派”融职业岗位要求于课程教学中 一是定期选送教师进企业,每年假期派送一定量的教师进企业,了解岗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岗位要求,并且有素材可讲,学生也会觉得课程有含金量,能促进良性的教学循环。二是定期请企业选派代表进课堂,定期邀请企业的一线人士来校做讲座,按工作流程分模块进行。例如,请外贸公司的业务员讲解建立业务关系,请资深跟单员讲解全程跟单,请单证部门的人讲解缮制单据,如此等等。这样既可解决企业人士无法在固定时间上课的问题,又可解决学生学习真实案例的问题,可以做到双赢。

“双身份”交替学习融职业岗位实景于课程教学中 每学期派送学生到协议企业的实习基地实习,达到以在校学生与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在学院与协议企业交替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公司各种真实场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可做到有的放矢。

“双导师”融企业实际于教学中 每门专业课课堂教学以专题方式,采取校企联合授课形式开展,理论部分由校内教师讲解,实践内容由企业代表指导。采用“师傅+教师”的教学模式,既能解决理论知识单薄的缺陷,又能弥补实践操作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

“三资源”保障“岗融于课”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友、教职工“三资源”保障“岗融于课”,构建“课岗融合”的体系,保证“岗”与“课”无缝对接,使教师、学生有岗可上,寓岗于课,为建设良性循环的实习实训机制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双融合”实施课程项目化改造 课程与岗位融合实施的另一个抓手是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更新课程设计理念,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化教材,加快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业研讨会,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对接。将典型的职业岗位作为专业培养的主要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打破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定期到企业体验真实工作情境,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同时,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课岗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推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实施“课岗融合”,因需设岗,因岗设课,必须调整、优化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更加贴近、符合外贸行业的实际需要,课程安排更具实用性并不断促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推行“课岗融合”,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政策,为教师进修和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教师在宏观上不断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和专业发展动态,在微观上不断更新对职业岗位要求的认知,保持与时俱进,从而真正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结合岗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推行“课岗融合”,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上岗即能上手。一方面,可为企业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学生就业。

建设优质的校友网络,树立学校品牌形象 当我们的毕业生因为具有良好的职业基础而成为业界的 “香饽饽”,形成“要招外贸人才就去某某学校”的局面时,学校的品牌也就树立起来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愿景就会成为现实。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推行“课岗融合”,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协议企业介入,建设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供环境保障。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可以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使企业更愿意接纳毕业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邓光,傅伟.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11(9).

[2]李俊秀.职业导向式一体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6).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王鲁捷.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市场[J].中国改革,2001(12).

[5]吴松.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实务国际贸易岗位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