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

2012-01-28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人类生态教育

陆 群

(扬州市第一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1)

地理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

陆 群

(扬州市第一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1)

地理视角就是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地理专业的或地理学科的理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将会对学生现在和将来如何科学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差异的、生态的、动态的视角,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地理视角;培养

地理学之所以称得上一门科学,最主要的是它有着独特的视角。简单地说,地理视角就是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地理专业的或地理学科的理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地理教育在学生那儿最后剩下的应是对地理事物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基础上形成的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地理思维习惯,即去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实际问题的独特的地理视角,也就是培养学生“地理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感。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学科理念,这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地理视角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认识地理事象

的角度(或切入点)和分析处理地理事象的思维方式,其实质是人们用于反映地理事象本质的模式、思想方法及思维运作程序。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地理学因其独特的视角,显现出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清楚地看到世界范围内的许多问题,特别是人口、环境、资源、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的出现,多与人类没有能“地理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有关。地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将会对学生现在和将来如何科学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差异的、生态的、动态的视角,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必须使学生养成和具备地理学科的视角,否则将会脱离教育中心,丧失地理教育的科学性。地理教育需要重视和突出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地理视角。

一、整体性视角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非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地理学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地球圈层间的联系性,决定了地理的研究对象不只是某个单一地理要素或某个单一发展演变过程,而是要从整体去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特别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愈来愈大,影响也更为显著。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剧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地理教育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众多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衰竭等等,无论是全球性,还是区域性、局部性的,都是人类在进行各种活动时缺乏整体性的综合性思维,或者忽视地理环境整体性作用的结果。地理教育要使学生逐步具备在分析某一地理问题时,要充分认识到,对地理环境个体和局部的作用会引发整体和全局的变化。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了解各地理现象成因的来龙去脉,更要学会分析它可能对方方面面造成的影响,以求利用自然、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最佳效益。以整体性视角研究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地理环境是一种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差异性视角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这是因为我们不可能找到两个地理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而且再小的区域其内部总是存在着差异的,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差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自然因素的差异表现在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经济、政策、劳动力、机械、市场、交通运输、科技力量、资源和能源(动力)等方面,这些因素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存在着差异。由此可见,不同的地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地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的,在地球上,人和地方的绝对和相对位置各不相同。这些位置因物资、人口、信息和思想的交流而联系起来,并协助解释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分布和模式。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由此可见,由于地表物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地表空间差异形成了地表区域系统。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实际是找出区域间的根本差异,即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差异。区域差异性是地理课程所要认知的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地理教育培养学生从差异性视角进行区际比较,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是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

三、动态性视角

地理事物和事象都有其演化的过程,即产生、发展、成熟、老化和消亡的过程。这种演化具有渐进性、客观性和必然性等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更加密切和广泛。“人”与“地”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延伸和扩展。对“人”的理解已延伸到人类活动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对“地”的理解已由陆地表面扩展至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地理环境的演化是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展开的,特定的地理环境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的。分析地理信息需要用动态的视角、从过程中予以分析。自然地理的动态视角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过程的研究,涉及地球的运动(表现与意义)、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的动态视角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包括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阶段与影响)、产业活动(区位、地域类型与联系)、人地协调等。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正是存在于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的,所以认识时空的动态变化是地理学的主要视角。用动态的视角研究地理学,就是要把当代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来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地理现象的规律,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地理教育培养动态性视角能够帮助学生回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空间组织结构等重要问题,从而能够预测不同地区发生的事件的结果、预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什么,这也改变了传统地理教育脱离过程、满足于静态研究、不能提供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需的信息资料的方式。

四、生态性视角

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是由于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过程中所引发的有意和无意、积极和消极、正面和负面的结果。人类在经历了自然文化时代、人文文化时代、科学文化时代以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成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人类在重新审视和反思人地关系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化正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性意识,是否具备生态性意识是衡量人类能否与生态文化时代相融合、相协调的重要尺度。生态性意识提醒和告诫人类: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要考虑到对他人和社会的负责,要考虑到不应对其他事物和环境的损害。地理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是帮助人们欣赏、理解、尊重地理环境,帮助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原因,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之下的潜力及其有限性。生态性意识的核心就是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最终内化为人类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地理教育的生态性视角即将人地关系作为观察、认识世界的角度和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视角、因地(时)制宜视角、可持续发展视角等。培养学生的生态性视角是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地理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实现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地理教育要改变过去仅仅把学科中蕴含的丰富生态教育因素当成单一的、分离的、独立的地理教育资源来看待,而没有把其作为一个有机的、联系的、整体的教育资源来开发,没有探究其内涵的不当做法,以担当起时代赋予地理教育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育人使命。

地理科学是一门旨在揭示各种自然和人文事象在地球上出现、分布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实质上是以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教学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大自然这部“天书”。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认识和理解周围环境的“物理”“事理”和“人理”,认识和理解地理环境的客观规律,是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地理教育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

陆群(1959-),男,上海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人类生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