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经济新闻中语言的“深入浅出”

2012-01-25文丨彭雨蒙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6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语言经济

文丨彭雨蒙

普通电视观众在看完一条3分钟的电视新闻后,基于一种视听时长的判断,也许会从直观感受上认为这已经是一条对应文稿篇幅较长的新闻了。实际上我们可以粗略地计算一下,按照播音员的一般语速1秒5个字来计算,3分钟的新闻对应180秒,换算成文字稿也仅有900字而已,这相较于纸媒的一篇数千字的深度报道来说已可谓是“惜字如金”。

之所以做这样一个比较,是为了表明同样选题的报道,也许在报纸或网络上可以用大篇幅甚至大版面的文字来支撑,但电视新闻圄于时间和节目形态的限制,往往在组织稿件时力争删繁就简,使得无论是导语、正文还是同期声都表现出短小精悍的特点。

而从内容上来看,经济新闻又是一种关乎国计民生,与黎民百姓、千家万户的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重要而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类别,那么如何才能使经济新闻在电视的平台上实现“深入浅出”地传播?换言之,怎样才能以浅白而又有效的电视语言来承载电视经济新闻的最大信息容量,从而使看起来专业、枯燥的经济新闻在电视上得到生动性和趣味化的呈现呢?

1 标题语言:擅修辞、重提炼

古话说的好,“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出彩的标题对于一则新闻来说,就像一本书的封面一样至关重要:漂亮的封面能够吸引人们在书架前驻足,翻开封面去领略书中的智慧,而精彩的标题则能够一下子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且以高度浓缩的“一句话新闻”的形式提示即将播出的内容。而由于经济新闻涉及的内容常常是金融、财经、产经、科技、宏观政策等较为专业的方面,在制作标题时更要注意简练,擅用修辞,不拘一格,且不能遗失最重要的信息要素。

例如,在今年4月,新红旗轿车亮相时,央视的一则背景新闻的题目是“独家揭秘:红旗轿车的前世今生”,而另一条关于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的背景新闻标题是“‘981’针对南海海况‘量身定做’”,这两个标题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因此,即使一些经济新闻的内容是常规甚至枯燥的,但在标题的制作上也可以运用修辞来增添生动和文采。再如,《新闻联播》的一则典型人物报道名为“‘三高’试验队:国产发动机的青春动力”,讲述的是山东潍柴集团有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年轻人,他们常年奔波在高温、高寒和高原地区,进行科研攻关、采集数据,为国产发动机赶超世界先进挥洒青春和热血。因此,标题中的“青春动力”可谓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并且与新闻导语的内容相呼应。另一方面,标题要凝练,如一条介绍中石油的新技术的新闻,这项技术的全名为“煤层气水平井远距离穿针钻井技术”,该记者手头光是介绍这项技术的背景材料都有三四页纸,那么经过不断推敲,最终定稿的标题为“中石油:创新煤层气开采技术领先国际”,可见题目对于原技术进行了贴切的概括,但是又没有省略技术的核心,即煤层气开采,“领先国际”的表述虽然简单,却充分表明了该技术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突出了这则新闻的关键点。因此,对于这一类信息量较大、内容较生僻的报道的标题,要充分练就提纲挈领、精简概括的本领,当然,这离不开记者多年的行业积累和知识积淀。

2 文稿语言:“比比”皆是

相比社会新闻,大多数观众可能会认为经济新闻干巴巴:要么就是晦涩的专业术语,要么就是同比、环比增长或降低的百分点的数字,常常让人云里雾里,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由此可见,经济新闻如何能让普通受众“看得懂”,并且觉得“好看”“乐意看”尤为关键。而电视经济新闻,出于电视媒体在视听上转瞬即逝的特点,语言上更应该突出通俗朴实,甚至是“下里巴人”的特点,才能使经济新闻得以“深入浅出”。

首先,妙用打比方,化艰涩为形象。在前期采访的时候,就要学会多问几个“相当于”。因为电视新闻稿件不同于报纸新闻稿件的一个特点是,采访的内容可能以同期声、现场声的形式出现在稿件中。那么同期声,其实是借受访人之口来通俗表达的最自然的一个部分。在采访的时候,有意识地以引导的方式多追问受访者几个“相当于”,得到的同期声就可能是较为生动和具体的。例如,在笔者采访一家民营能源公司时,该公司董事局主席向我们介绍其硅基薄膜太阳能板的发电能力,他给出了300万千瓦这么一个概念,那么笔者便会进一步提问,这相当于是给多少户家庭供电多长时间。因此,在最后成形的采访中,该董事局受访的同期声为“每年生产300万千瓦的太阳能发电(能力),就是每年可以为一个一千万人口的城市提供全部的生活用电。”比仅有前半句这样单一的表达要可知可感的多。同样地,在写稿的时候,也要有这种打比方的意识。如一则关于中国国际自行车展的新闻,其中有一句“这款采用纳米碳纤维技术的新车,全重只有5公斤,一根手指就能抬起来”,我们知道5公斤确实不重,但是说它一根手指头就能抬起来不是更加形象且具有画面感吗?

其次,横向作比较,把数字变得更直观。例如,在有关于电信日的一则介绍4G体验的新闻中,正文里有一句“笔记本电脑只要插上4G上网卡就可以上网了,4G的最高下载速度可以达到100多兆比特,是3G最高速度的3到4倍。”虽然,这里有具体的100多兆比特这个数值来体现4G下载速度之快,但是抽象的数字毕竟不如用户的体验来的真切,因此,与3G这更为人所知的下载情况做横向比较,一个3到4倍的概念,比单单一个“快”字更有说服力。

总之,无论是打比方还是作比较,思路有很多,但大的方向,无外乎是拿新鲜的和传统的比,把陌生的和熟知的比。

3 画面语言:言之有物

在电视新闻中,画面语言是电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听兼备的电视通常更善于用画面语言表现形象、动态的事物,但对一些抽象的政策理论、统计数据、心理活动等难以拍摄到的画面缺乏足够的表现力。而这一特点在电视经济新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不仅要用解说词补充画面之不足,有时还应该通过动画,字幕、图表和照片等形象化的材料去表现。例如,笔者在对一则网购差评风波的新闻进行后期剪辑时,由于采访到的当事人只能口述过去的事件,没有对应的表现故事性的拍摄画面,因此粗编时,整个新闻基本上都用的是与网购、上网有关的空镜头,显得尤为单调和乏味。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笔者找到美工人员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动画,并且在网络上搜集到了许多相关的漫画,穿插在新闻里。如此,画面语言的丰富,大大提升了新闻内容的故事性和生动性,让人赏心悦目,也达到了重要经济题材“深入浅出”的电视传播效果。

总而言之,电视,作为一种声画结合的传统新闻载体,是经济报道的重要传播渠道。只有在经济报道的专业性与电视语言的通俗性之间找到一个最契合的结合点,才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当然,电视语言的表现艺术不仅仅局限于标题、文稿、画面等方面,它的运用千变万化,也绝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加以概括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所报道的对象,合理灵活协调文字、镜头、光影、图表、特技等元素。老话说,电视新闻是合作的艺术。这不仅是各方面人员之间要默契配合,同时也是强调各类电视元素应有机结合。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 430072)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语言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语言是刀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我有我语言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