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油消费第二次结构性大变化

2012-01-25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

中国饲料 2012年16期
关键词:粮食市场玉米价格供给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秘书长 尚强民

分析国内粮食供求变化,需要把握宏观趋势,近20年来国内粮食市场出现的称得上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变化,大概有两个:

第一个是以大豆消费的快速增长为标志,发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国内粮油消费结构的大变化。

改革开放之后,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国内粮油消费在数量增加之后不久,就表现出了对消费结构方面的要求。当人们的口粮消费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消费肉禽蛋奶的数量增长。有很多人预见到了粮食消费结构将出现变化,认为中国玉米消费量将明显增加甚至需要进口玉米。但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养殖方式出现革命性变革,也由于国内玉米产量不断提高,在国内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我国每年还需要出口几百万吨玉米,才能实现国内玉米市场平衡。出乎预料的是我国从大豆出口国转变为世界上最大的油脂油料进口国。

这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消费结构性变化,最终通过油脂油料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得以满足。国内植物油脂和肉禽蛋奶供给增加,在提高人们食品消费质量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国内谷物需求压力。大约从1996年开始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了长达十多年的供求平衡有余局面,国内三大谷物品种——小麦、玉米、稻谷,都出现过供大于求的情况。为了保护国内生产,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支持政策,通过保护价收购、最低收购价或是临时存储收购,努力托起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在历史性地取消了农业税后又实施的积极的农业补贴政策,努力保持与促进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提高。

这一次变化的影响促进了出口供应国提升大豆、菜籽和油脂产量。南美和北美大豆产量大幅度增长,马来西来和印度尼西亚棕榈油增产,为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消费需求提供了前提条件。事实证明,这一次中国粮油消费结构性的大变化,没有给国际市场带来冲击,反而有力地活跃了国际油脂油料市场。

但是,对国内的油料生产而言,廉价的进口商品大量涌入,使得国内消费增长应该给国内生产带来的促进作用大大减弱,国内价格上涨受到抑制,明显影响了种植者收益。客观分析,国内消费扩大而国内大豆或油菜籽生产没有相应增长,有进口因素的影响,但根本上是因为国内资源禀赋不足。

我们都切身感受到了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这一次中国国内粮油消费结构性变化,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消费更多的肉、蛋、奶和油,但是在变化出现的开始阶段,我们对于粮油消费结构变化的认识是不清楚的。国内大豆供给总量得以增长,是在国内消费结构发生大变化后所出现的强劲需求拉动下和强大市场力量推动下实现的。

第二个是以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玉米消费快速增长为标志的消费结构性变化。

在第一个趋势性变化还将持续的情况下,第二个趋势性变化已经到来。这一次的变化以玉米消费的快速增长为标志,对国内粮食安全的影响,可能比大豆消费引起的的变化要深刻和长远。

这一次的国内粮食市场变化,先是在玉米主产区出现很大的供给压力,国家不得不收购了大量的临时存储玉米,并采取了鼓励产区销售玉米的政策;但时间很短全国玉米市场就呈现从来没有过的紧张行情,小麦与玉米比价达到了1∶1.2,玉米价格高位运行。

国内玉米价格为什么大幅度持续性上涨?很多人认为玉米产量被高估是根本的原因。如果认为国内玉米供求形势偏紧,只是因为实际产量低于统计产量这一个原因,而忽视了国内玉米消费快速增长的现实,不从玉米供求形势的变化中认识整个粮食供求新格局,将无法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粮食变化的总趋势。

很早就有许多机构和企业预测中国将会大量进口玉米,依据多是人口增加收入提高传统消费增长,必然导致进口需求出现。现在看来,我国玉米市场变化与传统消费增长有关,也与消费总体水平提高之后出现的非传统消费需求有关,对于后者我们缺乏充分的认识。

我们在观察国内玉米消费增长过程中发现,玉米消费增长既因为传统消费在增加,也因为非传统消费快速增长。玉米和小麦与稻谷相比是用途更加广泛的粮食品种,在我国既有食用需求,也有饲用需求,还有工业需求。

玉米引入中国大约有500年历史,在改革开放前也就是说中国种植玉米以来,更多的是为了食用而不是饲用,玉米被主要当作饲料用粮也就是30多年前的事情,而玉米被当作工业原料,满足多用途消费需求,则是近十来年的事情。

当我们注意到玉米深加工产业所具有的刚性需求以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这种刚性需求必须增长的现实和趋势,对 “玉米工业改变整个供求”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一次以玉米消费快速增长为标志的粮食消费趋势性变化,可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因为玉米与其他粮食品种之间,有着明显的替代关系。玉米价格持续性上涨,必然对小麦价格产生支撑和拉升作用,当玉米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后,饲料和工业小麦用量就会相应增加,当小麦消费增量足够大时,原有的小麦供求格局就会改变。

我国小麦库存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年度总供给十分充裕,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玉米市场变化给小麦市场造成的影响,或者说充足的小麦供给在一定的程度上正在弥补玉米供给的不足。从这个角度认识国内玉米市场供求状况,由于玉米价格已经上涨到高位,也不应产生对玉米市场悲观的结论。

2010年我国进口了157万吨玉米,2011年玉米进口量增加到175万吨。关于中国未来将会大量进口玉米的预测很多。中国会不会进口玉米?

简单回答:如果中国国内玉米消费增长而生产能力不能相应提高,在有足够购买能力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利用国际市场,进口玉米以满足国内需求。

复杂回答:第一,从目前国际主要玉米出口国的供给能力分析,中国只能从美国购买到所需的玉米,但是美国玉米出口能力由于其新能源政策而降低。目前美国国内玉米供求已经紧张,库存下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而价格却涨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高价格刺激下,2011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扩大,但是因天气干燥,目前很多预测都认为单产可能会低于去年,玉米总产量将低于预期,而消费特别是燃料消费将增加,期末库存将处于历史低位,玉米库存不会得到补充。尽管国内玉米价格已经很高,但是现在从美国进口玉米完税后的价格还是比国产玉米高几百块钱,市场进口行为无法发生。

第二,美国《新能源法案》规定,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用量补贴上限是150亿加仑,现在美国的玉米燃料乙醇生产量已经接近上限。据了解美国目前仍有新的玉米乙醇生产能力形成,较高的石油价格和DDGS销量扩大,为玉米乙醇产业的发展提供着支持。美国燃料乙醇用量增长在过去的几年中对美国玉米生产形成了强有力的刺激,到目前为止这一刺激作用还在继续。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长期趋势预测,美国的玉米收获面积将在未来十年基本保持稳定而不会有大的增长,玉米单产可以提高但需要时间而且年度单产更多地决定于天气。如果未来美国玉米总产保持稳定增长状态,玉米出口能力也基本稳定只是略有增长,那么在中国玉米进口需求出现之后,国际市场就会出现供给不足问题。事实上,现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供给不足问题,玉米价格持续上涨高位运行,已经说明需求的强劲增长已经使供给因素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粮食市场长期持续的状态是有效需求不足,充足的供给需要到处寻找市场。现在的情况完全改变,需求大幅度增加而供给没有相应增长,粮价被大幅度推高。

2012年美国玉米受旱严重减产,8月份的预测产量比5、6月份预测少了1亿吨。芝加哥玉米期价创出历史新高。美国农业部全面下调了其国内的玉米饲料消费量、工业消费量和出口量。估计美国玉米供给大幅度下降给全球粮食市场带来的影响还将持续并有可能加深。

有人担心玉米会成为大豆第二,这是将复杂的情况简单化了。现在令人担忧的是:当中国需要进口玉米时,突然发现进口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当然进口是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和正常的贸易活动不被破坏。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保持国内粮食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要从多方面做好工作,既要开源,也要节流。

所谓开源,就是积极促进玉米生产发展,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努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我们的玉米生产水平很落后,掠夺式的耕作方式,使土壤肥力大大降低,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要爱护我们有限的耕地资源。保持国内较高的粮食自给率与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平衡国内供求并不矛盾,从长远的利益出发,需要建立通畅的贸易及物流体系。

所谓节流,就是根据国情建立合理的玉米消费模式。中国人多地少水缺,和人少地多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制定合理的玉米产业政策,不仅非传统消费要节约粮食,传统消费也要节约粮食。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居民爱惜粮食,要宣传健康的食品消费观念。

猜你喜欢

粮食市场玉米价格供给
本期导读
清代的省级粮食市场网络与市场中心——基于粮价和商路视角
玉米价格每吨暴涨千元 背后发生了什么
玉米价格开始上涨了
市场先弱后强 玉米价格是否大幅上涨
当前粮食市场管理现状及对策
深化粮食供给侧改革 确保乐山粮食市场供需平衡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