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环境因素对中医局部望诊的影响

2012-01-25周国军付新伟胥筱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局部医学

周国军 付新伟 胥筱云

1.河南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际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南阳 473200 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医局部望诊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它们的关系是水乳相融,如鱼在水。

1 自然环境

1.1 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西南有喜玛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南部、东部濒临浩瀚的太平洋;东北与寒冷、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接壤,北面、西北面是广阔无垠干旱、半干旱的内蒙古高原和自然条件严酷的戈壁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人类难以生存的地带。海洋、荒漠戈壁、高山丘陵,形成了古时中国与外界交往的屏障,中医局部望诊诊法就是在这样半封闭型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和成长的,它避免了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医学思想的冲击,所以“外来的医学理论很少传入中国,并对中医产生的影响较少”[1]。在理论体系、诊查内容、诊查手段及临床意义的阐释等方面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生理和病理理论为基础,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2],注重局部症状、体征收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医局部望诊理论体系。

近代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碰撞,声光电化、工程技术,生物进化、血液循环等科学理论逐渐传入中国。在现代研究中,虽然现代仪器被引入局部望诊的部分领域,但是由于中医自身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的影响,中医局部望诊的发展仍然与现今时代科技发展不同步,仍以传统诊法为主,现代科学技术还没有广泛被应用于临床。

1.2 方位环境

中医局部望诊获得资料显示,方位环境不同,六淫侧重不同,常见及高发病种各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素问·卷第四·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也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而燥邪致病,可见皮肤、口唇、鼻孔、咽喉、舌苔、大便等干燥,干咳少痰,小便短黄等症状。

1.3 气候

我国的气候属于温带、亚热带气候,与太平洋相临,印度洋较近,加上地域辽阔、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雨量充足,利于农业生产,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以及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孕育的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是中医局部望诊形成和发展所植根的经济土壤。农耕经济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强,使人类认识到只有依靠自然、顺应自然,适时劳作,才能获得生活必需品。又由于人们劳作于大自然中,六淫之邪不时会侵袭人体,引发疾病,如《灵枢·卷之七·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因此人们只有适其寒暑,才能避免病邪入侵,更好地生存。在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的前提下,渐渐形成了“天人和一”的思想[3]。这一思想通过中医局部望诊观察气候、方位与人体疾病的关系、诊察疾病得以充分呈现。

1.3.1 季节气候 通过局部望诊经验的积累,总结出季节性高发病的特点。中医认为,一年四季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所以各季的致病因素及发病也多呈现这种特点,如夏季火热较重,热性病高发,多见面红、痰涕黄稠、小便黄、舌红、苔黄等;冬季多寒邪致病,而见恶寒发热,面色白、鼻流清涕、尿清便溏、苔白润等。《素问·卷第一·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总结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文中对各季与“善病”的内容是通过历代医家局部望诊经验的积累而成。

1.3.2 昼夜气候 古代医家经过长期局部望诊的实践,总结归纳出:①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轻重等随自然昼夜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是: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4],机理是“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②人的色泽随昼夜阴晴的变化而不同。汪宏在《望诊遵经·卷上·昼夜阴晴相参》中道:“色以应日,昼则气行于阳,色之见也,当光辉而外映。夜则气行于阴,色之见也,当明润而内含。晴则气热,热则气淖泽,淖泽则黄赤。阴则气寒,寒则血凝泣,凝泣则青黑。”

2 社会环境

中医局部望诊的形成是根植于社会环境的土壤中,其发展的每一步,无不从中汲取水分和营养。

2.1 中医教育制度

医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医学教育出现君臣传承、师徒传承、父子传承等方式,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医学教育处于逐渐恢复和发展期[5]。北魏时官办医学教育得到发展,隋代有了医学教育的组织机构,唐朝得以完善,建立了制度较健全、分科及分工明确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每年均有月考、季考和年考。宋代设太医局进行医学教育,教员从翰林医官院或尚药局遴选。如尚药奉御孙用和、赵从古就曾讲授医经十余年。医学考试分临证考绩及理论测验两种,书面考试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法、运气六项,包括基础理论、脉诊、处方用药。明清由太医院负责医学教育。近现代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开展,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中医人才。

在师带徒医学教育方面,史书记载,扁鹊学医于长桑君,尔后开创了古代医学的私家教育,培养了一批医学人才。淳于意师事公孙光及公乘阳庆,学成后因材施教,教导了不少医学人材。南北朝的徐之才,属于世医出身,八代为医。孙思邈对求教者,不分对象传授医学知识。清代温病医家叶天士曾拜十七位医家为师。近现代在中央抢救老中医经验的工作中,师带徒更成为主要模式,借此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其经验。

中医医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开展,成为中医局部望诊诊法的继承和发展的催化剂。这是因为:①历代办学中重视经典著作学习是共同的特点。以宋代为例,《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嘉祐补注本草》是各科必修基础课,然后再根据各科特点选修其他教材。如方脉科 (内科)要攻读《脉经》、《伤寒论》等;②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脉经》等成为必考教材;③师带徒大多注重随师临诊的临床实践,通过临床诊疗学习老师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心得。

以上不同的教育环节保证了中医局部望诊内容、理论、操作方法的代代相传,充实完善,不断发展。

2.2 科学技术

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优质的纸张得以推广,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进了书写工具,为中医局部望诊著书立说和研究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古代医家中医局部望诊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延续下来,促进了中医局部望诊经验、交流传播,也为后来中医局部望诊的研究提供了前提,从而推动了中医局部望诊的传承和发展。

2.3 对外交往

中国很早就与周边国家以及东南亚、西域范围内有广泛的文化科学交流与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中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医学的影响,吸收了一些其他医学的精华,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在佛教传入时,佛经中的有关医药卫生知识也随之传入。如秦汉时期,中国与古印度已开始交往,在唐义净三藏译《佛说疗痔病经》中介绍了痔的分类;在《曼殊宝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中介绍用咒语及配合药物治疗内、外、妇、五官等科疾病。隋唐时期,印度医学被中国医学所吸收。中医眼科受印度医学影响最大,除佛经、医书的传入外,印度医也有来华者,以眼科医为多;王焘《外台秘要》中曾引用“天兰经论眼”。廖育群[6]对中印两种医学体系的眼科从内容上比较研究发现,在阿输吠陀的经典著作《妙闻集》中,有眼科专论19章,全面涵盖了这一时期印度眼科的理论学说、疾病认识、治疗方法等;中医眼科最重要的理论—— “五轮”之说,及针、烙、钩、割的手术疗法均与印度眼科关系密切。中国医家采纳了从印度传入的金针拨障术,在对其不断改进、发展的进程中,中医医家对白内障的观察认识日益深化。

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中外交通的发达,对外交往不断增多,传染病的传入,使中医局部望诊中辨斑、疹、痧、痘等内容得以丰富,鉴别诊断得以加强,温病学派得以形成。

综上所述,中医局部望诊是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把握这一点,有利于正确理解及阐释中医局部望诊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1]李经纬.中医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9.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

[3]吉文辉.中医学文化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10-16.

[4]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8:10.

[5]王振国,臧守虎.以史为鉴构建中医特色的教育与考试体系[J].中国中医药报,2006-07-21.

[6]廖育群.古代印度眼科概要及其对中国影响之研究[J].自然科学史究,1998(1).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局部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超精密车削出现局部振纹的诊断及消除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丁学军作品
局部遮光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