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梅丸肝病新用举隅

2012-01-25蒋俊民指导顾植山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7期
关键词:厥阴乌梅黄疸

蒋俊民 指导 顾植山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江苏省江阴市致和堂中医药研究所,江苏 江阴214400)

乌梅丸为 《伤寒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主方。《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集酸甘苦辛,大寒大热之品于一体,效土木两调,清上温下之大法,被后世医家广泛用治各种杂病,正如蒲辅周先生所言“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1]笔者近期在临床中运用本方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黄 疸

曾某,男性,34岁,因“身目尿黄1个月余”于2011年12月29日入院。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身目黄染,伴周身皮肤瘙痒,厌油腻,纳差,服用中药(具体不详),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于2011年12月21日至当地医院就诊,检查谷丙转氨酶122 U/L,谷草转氨酶 65 U/L,血清总胆红素 218.8 μmol/L,结合胆红素135.2 μmol/L,谷氨酰转肽酶 84 U/L,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丙肝抗体、甲肝抗体、戊肝抗体均阴性,腹部B超提示肝脏稍大,胆囊壁稍厚,予护肝、退黄、降酶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继于2011年12月29日至笔者所在医院求治,入院症见精神疲倦,乏力,身目黄染,周身皮肤瘙痒,纳差,夜眠差,尿黄,舌质淡暗,边尖齿痕,苔薄白,脉弦细。入院进一步行上腹部MRCP及ERCP检查,排除胆道梗阻,行肝活检,提示中度小叶内炎,重度肝内淤胆,汇管区、血管周围及肝血窦壁纤维化。中医诊断:黄疸(阴黄,寒湿困脾证),西医诊断:淤胆型肝炎。中药予茵陈术附汤辨证化裁,西医治疗包括熊去氧胆酸胶囊口服改善淤胆,复方甘草酸苷静滴护肝等综合治疗,未见症状改善,患者皮肤搔痒夜间尤甚,影响睡眠。患者诉近日每于夜间自觉皮下如蚁爬,奇痒难忍,肌肤间灼热,汗出不畅,不能入睡,每于凌晨5:00~6:00方能少寐片刻。予乌梅丸:熟附子10 g(先煎),桂枝10 g,当归10 g,细辛 3 g,干姜 5 g,党参 30 g,花椒 3 g,炒黄连 5 g,炒黄柏 10 g,乌梅15 g。1剂后诉睡眠及皮肤瘙痒有所改善,夜间23:00入睡,可睡至凌晨5:00许,再服3剂,睡眠逐渐正常,周身皮肤瘙痒明显改善,后续服前方,配合西医护肝、改善淤胆等综合治疗,黄疸亦逐渐消退,肝功改善出院,至2012年2月22日随访检查血清总胆红素降至35.5 μmol/L。

按:患者以“黄疸”及“皮肤瘙痒”为突出症状,《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所列“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故本病一方面表现为肝木乘脾,脾虚不能运化,为湿邪所困;另一方面,火郁于内,为湿所遏,郁于肌肤之间,表现为皮肤瘙痒,肌肤灼热,汗出不出;营卫失和,阳不交阴,表现为夜不能寐,夜间皮肤瘙痒尤甚。本病病机在于“寒热错杂”,故用乌梅丸有效,如刘渡舟所言“凡临床见到的肝热脾寒,或上热下寒,寒是真寒,热是真热,又迥非少阴之格阳、戴阳可比,皆应归属于厥阴病而求其治法。临床见到阳证阴脉,或阴阳之证杂见,而又有气上冲心证的,皆应抓住厥阴纲领以求辨治之理,则起到提纲挈领之目的”[2]。

2 失 眠

林某,男性,36岁,因“反复目黄3年,加重3 d”于2012年2月15日以“黄疸查因: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病毒性肝炎待排”收入,入院症见精神疲倦,目黄,尿黄,心绪烦乱,惴惴不安,睡眠差,家人诉近2~3个月来因患者单位人事变动患者常心绪不宁,整夜不能入睡,在当地医院服用疏肝解郁之中药汤剂 (具体不详)调理后方能入睡,但入睡后常于凌晨2:00~4:00醒来,醒后难以继续入睡,常常担心自己身体状况及工作岗位,伴手足冷。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暗淡,边尖齿痕,苔薄黄,脉弦细。予乌梅丸:熟附子 10 g(先煎),桂枝 10 g,当归 10 g,细辛 3 g,干姜 5 g,党参 20 g,花椒 3 g,炒黄连 5 g,炒黄柏 10 g,乌梅 15 g,服药1剂后诉自觉周身微热,夜间可入睡3~4 h,再服2剂,诉夜间22:00可睡至凌晨5:00,继服前方,患者睡眠逐渐正常,后行肝穿活检,诊断为“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予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后症状明显改善出院。

按:患者以“失眠”为突出症状,本例属七情致病。七情内伤,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证的发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指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思伤脾”,患者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脾失健运,气机升降之枢失常。失眠,手足逆冷,心绪烦乱,惴惴不安,均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之表现,刘有余先生言“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皆随证施用。”[3]本例抓住“阴阳气不相顺接”之病机,故用乌梅丸显效。

3 头 痛

黎某,男性,47岁,2011年12月21日初诊,既往有慢乙肝病史,2007年因“上消化道出血”在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乙肝肝硬化失代偿;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患者未予重视,诉服用“降压药”后自觉不适遂自行停药,后亦未予血压监测,近5年来长期大量饮酒,平均每日饮酒量折合酒精含量超过40 g,近2个月来自觉头痛,巅顶及枕后痛甚,呈持续性,伴有右胁隐痛不适,于2011年12月23日以“积聚、头痛”收住院,入院时血压178/110 mmHg,查体可见颈项血痣,手掌赤痕,胁下积块,舌质紫暗,边尖齿痕,苔水滑,脉弦细涩,住院期间因反复头痛,予颅内多普勒血流图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上腹部CT检查提示肝硬化声像,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控制血压,心得安口服降低门静脉压力,并予护肝对症治疗,中药先后予血府逐瘀汤、天麻钩藤饮等方化裁口服,丹参针静脉滴注,经治疗血压控制于目标范围,实验室检查各项生化指标均显著改善出院,但患者仍有头痛,无其他伴随不适,2012年1月11日门诊来诊,予乌梅丸:熟附子 10 g(先煎),桂枝 10 g,当归 10 g,细辛 3 g,干姜 5 g,党参 20 g,花椒 3 g,炒黄连 5 g,炒黄柏 10 g,乌梅 15 g。1周后复诊时诉头痛明显改善。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患者以“头痛”为突出症状,疼痛部位在巅顶,结合舌脉象,初以常法“瘀血头痛”论治,患者症状并未见改善。进一步审查病机,患者因于感染湿热疫毒之邪,脾失健运,日久可致脾之阳气虚损,失于升清,形成“虚”、“寒”的病理基础;复加饮酒无度,醇酒厚味助湿化热,导致“实”、“热”的病理因素,既往“呕血”亦为肝胃郁热之征。脾失健运,土不培木,肝经血虚,日久又致木郁克土,如此反复,形成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证。患者就诊之时所见之“瘀”已非根本病机亦或疾病全貌,仅为此时病理表现之一“斑”,抛开“瘀”之表象,本例病机亦在于“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抓住病机,投乌梅丸效如浮鼓。正如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所说“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制乌梅丸以收火,是曲直作酸之义,佐苦寒以和阴,主温补以存阳,是肝家调气之法也”[4]。

4 结 语

《黄帝内经》强调“谨守病机”、“无失病机”。顾植山老师临证也一再强调指出:辨证时把某一时间点上采集到的症状集合在一起,分析寒热虚实等属性,是空间的、静态的思维方式;抓病机则要求从动态的、时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角度看问题。“证”是象,证象不明显时会“无证可辨”;而抓病机每能“握机于病象之先”,抓的是先机。抓病机要抓产生证的关键因素,深层次的因素往往是不显于表的“隐机”、“玄机”。对黄疸、失眠、头痛等不同病证,一剂乌梅丸皆可奏效,在于紧紧抓住“寒热错杂”、“阴阳气不相顺接”这一病机,可见,“谨守病机”当为“治病必求其本”的具体体现。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木能疏土,病入厥阴则木火上炎,疏泄失常,肝木横逆,犯胃乘脾,可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尽管以上3例所患与现代医学“肝脏”之病理无直接相关性,但皆可视为“乌梅丸证”,皆可同属传统医学之肝病。由此亦可看到临床医学之“肝病”与传统医学之“肝病”相去甚远,临证时还当抛开现代医学思维模式之影响,无论对于某一病证,或某一疾病的某个阶段,紧握病机,真正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

(说明:本文作者蒋俊民为国家学术流派传承项目龙砂医学继承人,指导老师顾植山为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导师)

[1]薛伯寿.蒲辅周学术医疗经验继承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2.

[2]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4.

[3]周风梧,张启文,丛林.名老中医之路(第1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4.

[4]柯韵伯.伤寒来苏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93,242.

猜你喜欢

厥阴乌梅黄疸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厥阴病篇再论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