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不宜分科论浅议

2012-01-25张瓅方指导梁华龙

中医药通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分科现代医学中医学

● 张瓅方 指导:梁华龙

中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其中将医生根据不同职责分成了四类: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疾医相当于内科,治疗所有内科范围内的疾病,在当时内科已经包括内、妇、儿等;疡医相当于外科,治疗肿疡、溃疡、跌打损伤等,包括现在的外科、骨伤科;食医相当于现代的营养科,兽医主要为治疗家畜疾病,在当时食医和兽医不属于医学范畴。分科是医学进步的标志,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然而,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现代医学知识一并传入我国,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普及,对中医药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医学分科也越来越细,诸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等,更有将中医内科、儿科、妇科等按照现代医学分科更细,比如肾病科、脑病科、肝胆脾胃科等。这种分科的细化,是对现代医学的一种模仿,是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的产物,它不是随着中医自身发展出现的,也是不适合中医发展进步的。由于现代医学的影响,这些分科对我们来说不但不觉陌生,反而觉得稀松平常,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浅议中医不宜分科。

1 从历史看中医不宜分科

虽然《周礼》中记载了当时医学分为四科,但是,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医生并不是以某一专科而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名声传扬天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他到邯郸时做“带下医”(妇产科医生),过洛阳时,他做“耳目痹医”(五官科医生),到咸阳后,他主要是做“小儿医”(儿科医生)。他随着各地的习俗来变化自己的医治范围。故而当他经过虢国都城时,为了抢救患了尸厥证的虢太子,他还采用针刺术使昏迷病人苏醒过来,可见扁鹊是名全科医生。

西汉时的淳于意,从《史记》中记载的淳于意的25个“诊籍”来看,其中包括内科、外科、伤科、妇科、产科、小儿科、牙科等疾病,可见淳于意也是兼治多科疾病的医生。

东汉的华佗、张仲景,分别是外科专家和传染病学专家,但他们也都兼治内科、妇科、小儿科等疾病。

到了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内容记载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包括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千金翼方》系统论述了伤寒六经辨证,内科杂病、外科疮肿、诊病察色,为辨别阴阳表里虚实以及治疗技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经验,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可见隋唐时期的医家也是兼治多科疾病的医生。

明清时期的傅青主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其中还收录了杂病和小儿科的治疗。明代王肯堂所撰写的《证治准绳》,又名《六科证治准绳》、清代吴谦等编写的《医宗金鉴》都是以阐述临床各科证治为主。可见明清时期的中医典籍也大多是对临床各科疾病的全面论述。

从历史事实看,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二千多年的中医史里,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金元四大家,再到明清时期的众多大医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全科医师,即使是清代以温病名世的大医家,其治疗内科杂病的能力也绝不逊色分毫,乃至今天,虽然中医分科细化,但在中医门诊上,临床医师治疗的疾病也是多方面的,几乎没有局限于一科的。

2 从整体观念看中医不宜分科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理论体系。中医不宜分科的核心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上下沟通,表里相联,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充分反映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整体。此外,整体观念还反映在五行学说,具体体现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侮相乘,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五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的。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如果在临床上以脏腑或病种进行分科的话,那就割裂中医的整体性思想,背离了中医学的轨道,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中医提出“证”的概念,是非常独特的一个概念,是西医学中所没有的概念。在中医看来,只知道病人患什么病还不够,还必须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明属于什么证,而同一种病,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证,涉及不同的脏腑,它的治法方药是不同的。只有辨明了证,方能确定治法,并组方用药,这里的组方用药不单单是治疗现有的证型,医者还要认清疾病的发展趋势,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也按照西医的方式进行分科,从而局限了中医。西医分科是因为西医独特的医学理念决定的,西医将人体分成9大系统,每一个系统又分为多个部分;西医认为病在哪里,哪里就是病源。现今有句话叫:“西医治的是病,中医治的是人”,简单的说就是西医强在微观局部,中医强在宏观整体联系。西医学为机械医学,顾名思义,它是机械的研究人体,而不是互相联系的、天人合一、有机一体的研究。譬如:同样是眼睛涩痛,西医就会就让你去看眼科,仪器检查后哪里有病变就治哪里;但是中医会思考眼睛痛的病灶在哪里,调理五脏六腑从根源治疗。故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提出了实脾防治肝病的指导原则。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并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清代叶天士《温热论》中指出治温热病“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3 从人类新疾病种看中医不宜分科

近年来,病毒性疾病肆虐全球。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美国《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艾滋病传入我国,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疑难问题。2003年1月非典从广州蔓延至全国,继而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疫情,死亡率极高,其病死率在6% -10%之间。2009年夏、秋,我国又遭遇了甲流。现代医学称其为传染性疾病,并借助于高科技手段,认清了疾病的原因,但在治疗上并没有良好的方案,并且有明显的后遗症。而中医药在这些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医讲究的是治病求本,根据所发症状、体征,确定病症的本源,从病邪与人体正气两方面考虑,强调辨证论治与整体治疗。从“非典”治疗经验看,由于中医的辨证治疗的介入,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干预病程、减轻中毒症状、缩短发热时间、改善免疫功能、减少后遗症、减轻并发症和西药副作用等方面。

对这些新的病种,在现代医学尚未认清病因时,中医药学能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实施恰当的中医辨证治疗。这些疾病不局限于某一科,而中医治疗方法正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审证求因”的认识观、“辨证论治”的治疗观等最主要的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具体运用,也是中医不宜分科的决定性因素。

还有一些疾病,病人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现代医学技术检查结果往往基本正常,也有一些疾病,能够被现代医学技术检查所发现,但病人没有临床表现,比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初期,高脂血症等,病人临床表现不明显。二者均不属于专科病范畴,对前者而言,即所谓疑难杂症,现代医学往往无从下手,中医学独具特色,而对于后者,中医学能够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及早从整体上对病人进行调理,延缓甚至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临床疗效较好。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分科不可避免,所谓术业有专攻,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但即使分科,在临床实践中医也是不分科的,我们临床医师不能因为中医分科的细化,就片面的、单一的考虑疾病,而应时刻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面对病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彰显中医学特色,有助于中医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分科现代医学中医学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浅析医学科技对眼健康系统发展的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医院计算机网络需适应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