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侧睾丸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5例报告)

2012-01-24秦卫华朱国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24期
关键词:精原细胞隐睾双侧

秦卫华 朱国熙

双侧睾丸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5例报告)

秦卫华 朱国熙

目的探讨双侧睾丸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5例双侧睾丸肿瘤患者的症状,体征,外科治疗。结果5例均行双侧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并辅以放化疗。结论双侧睾丸肿瘤并不多见,多数为精原细胞瘤,应行双侧睾丸根治性切除并根据病理类型和肿瘤分期进行放疗或化疗。

双侧睾丸肿瘤;外科治疗

睾丸肿瘤在全身肿瘤中发病率不高,约占男性肿瘤的1% ~1.5%,占泌尿系肿瘤5%[1],双侧则更少见。2001年至2011年我院共收治双侧睾丸肿瘤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例。年龄25~56岁,平均37岁。1例同时性双侧睾丸肿瘤,4例异时性双侧睾丸肿瘤,其中3例一侧先发病,术后1~5年对侧发病。1例17岁时行隐睾睾丸下降固定术,隐睾侧先发病,5年后对侧发病。

1.2 临床表现 初发症状为4例发现阴囊内无痛性肿块,睾丸肿大,2例伴有阴囊钝痛或下腹坠胀不适。1例误诊为双侧急性睾丸附睾炎,无发热,恶心,呕吐等症。其中3例患者为睾丸自我检查中发现。

1.3 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检查 5例均行B超检查,4例示睾丸内部回声均匀,呈中等亮度细小光点,回声强度低于正常睾丸组织,1例为囊实性混合肿块,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1例B超检查有后腹膜淋巴结转移,后行CT检查证实有后腹膜淋巴结转移。其余4例患者行CT检查未见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甲胎蛋白(AFP)检测2例阳性。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升高1例。

1.4 治疗方式 5例均同时或先后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其中1例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加化疗(BEP方案,3周1次,3个疗程)。术后3例作预防性放疗,1例因经济原因拒绝化疗。

2 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示3例为精原细胞瘤(T1N0 m0),1例为弥漫性B细胞恶性淋巴瘤(T1N0 m0),1例为绒毛膜上皮癌(T1N2 m0)。

5例出院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月至7年,平均4年。1例弥漫性B细胞恶性淋巴瘤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1例绒毛膜上皮癌术后2年内死亡,均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余在随访期生存良好,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3 讨论

3.1 发病率及高危因素 睾丸肿瘤并不常见,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双侧睾丸肿瘤则临床罕见。国内尚未见双侧睾丸肿瘤发病率的报道,国外报道双侧睾丸肿瘤约占睾丸肿瘤的1%-4%。3/4的双侧睾丸肿瘤为异时性肿瘤[2](治疗4个月后对侧睾丸发生肿瘤),本组异时性发病率为4/5。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双侧睾丸肿瘤的发生与隐睾密切相关,隐睾和一侧睾丸恶性肿瘤也被视为双侧睾丸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本组有1例患者年轻时行隐睾睾丸固定术,3例患者一侧睾丸为精原细胞瘤治疗后对侧发现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精原细胞瘤。

[1]那彦群孙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0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75-78.

[2]沈文,胡卫列,李清等.双侧睾丸肿瘤六例报告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12(28):857.

[3]鞠文龙,张希红,付刚等.睾丸肿瘤24例诊治体会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4(5):2152-2153

041000 临汾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3.2 病理类型 双侧睾丸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可为相同性和不同性,相同性占71.4%其中精原细胞瘤40.3%,非精原细胞瘤性生殖细胞瘤占13%,非生殖细胞瘤占18.1%;不同性占13%。绝大多数双侧原发性恶性肿瘤病理性质相同,以精原细胞瘤常见。精原细胞瘤有3种亚型,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占8%,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人,常为双侧性。睾丸恶性淋巴瘤可为原发病变,也可为全身病变累及睾丸。双侧睾丸常同时受累或相继发生。本组有3例为精原细胞瘤。1例为双侧绒毛膜上皮癌,1例为恶性淋巴瘤。

3.3 诊断 双侧睾丸肿瘤与单侧睾丸肿瘤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一般表现为阴囊内无痛性肿块,伴有双侧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出现阴囊钝痛或下腹坠胀不适,极少数患者还会出现男性女乳症,尤其是非精原细胞瘤。本组4例初发症状即为发现阴囊内无痛性肿块。个别可有炎症表现,本组1例早期按双侧睾丸炎治疗,行MR检查提示睾丸脓肿,后治疗效果不佳,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后病理为淋巴瘤。

B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还有助于了解有无腹膜后淋巴结和腹腔脏器转移。对睾丸肿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3]。CT检查是临床分期的主要手段。本组1例B超及CT均提示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肿瘤标记物AFP、HCG、LDH、CEA等有助于病理诊断,判断肿瘤类型,为术后疗效的观察提供依据。AFP、HCG对睾丸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肿瘤残留、转移、复发的判断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价值。3年以内升高,多是肿瘤复发或转移,而3-5年后升高多提示再发对侧肿瘤。

3.4 预后及随访 双侧睾丸肿瘤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单侧睾丸肿瘤差。本组5例中死亡2例,双侧睾丸肿瘤诊治值得重视。由于目前一侧睾丸肿瘤治愈率高,生存期延长,对侧发生第二原发肿瘤的间期延长,长期随访很必要。随访内容包括体检、肿瘤标志物和睾丸超声。

猜你喜欢

精原细胞隐睾双侧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隐睾严重可导致不育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枸杞多糖保护小鼠GC-1spg精原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睾丸特异性基因TDRG1在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小儿隐睾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用超声定位28只犬隐睾
DWI结合ADC值鉴别诊断睾丸生殖细胞瘤
精原细胞分化及维甲酸在其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