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例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体会

2012-01-23史静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21期
关键词:点式主干瓣膜

史静华

大隐静脉曲张是下肢血管外科临床治疗上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大隐静脉曲张大多伴有皮肤溃疡、静脉等并发症,双下肢的活动能力受到极大限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对前来就诊的2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分别采用了点式剥脱术和根治术两种术式,并进行了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3岁,病程4~15年,平均病程10年。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大隐静脉点式剥脱术治疗组(治疗组)和大隐静脉曲张根治术组(对照组)各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患者下肢的浅静脉明显突起、迂曲、扩张,部分结成团块状,站立时表现更为明显。患肢有酸胀感、易疲劳,或伴有皮肤瘙痒、溃疡、出血、血栓性静脉炎、丹毒等多种并发症。

1.3 试验与检查 经深静脉通畅试验均为阴性,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及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均为阳性。经B超或静脉造影影像学检查,显示大隐静脉迂曲扩张,部分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通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区域常规清毒。选择腹股沟韧带的下方位置为手术切口,找到大隐静脉的主干血管,逐一分离近端分支,给予结扎后切断。在贴近股静脉处结扎隐静脉,并行贯穿缝合结扎。在这个位置的远端处将大隐静脉剪断,在远心端插入静脉剥离器,用丝线暂时控制出血,同时慢慢地向小腿的方向推进,直到进入内踝。然后在上方切开小口,结扎远心端,近心端结扎于剥离器上。抽除大隐静脉后曲张的静脉另行做切口实施钝性与锐性结合的剥离。

1.4.2 治疗组 皮肤消毒后,让患者站立充分显现大隐静脉曲张的状态,用笔标记出来,使用碘酊固定。腹股沟处手术方法同对照组。在距离股静脉约0.5 cm处切断大隐静脉的主干。主干的近端进行双重结扎,远端先切除一段长约3~4 cm的主干,再缝合切口。做好标记的部位切开若干个3~5 mm的小口,使用蚊式血管钳分离出曲张的静脉,同时剥脱出皮肤,直到无法抽出为止。切断静脉后结扎两个断端,逐一缝合小切口。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复发者视为无效病例。对照组10例中,痊愈9例,无效1例,有效率90.0%;治疗组10例中,痊愈10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0%。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其他指标 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0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7 d,术后发生切口感染5例,发生率17.2%;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0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6 d,无切口感染病例,发生率为0%。治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功能受到遗传因素、长时间站立、静脉炎等原因的影响,造成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反流而形成的[1]。目前,手术方法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方法。其中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根治术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大,不仅极易引起术后感染和复发,还会给下大面积的瘢痕,不利于腿部美观[2]。特别是对于小腿部静脉曲张程度严重者,静脉剥脱器不能顺利抽剥曲张静脉,必须要切开较长的切口者能完全切除静脉,并且留下了术后复发的隐患。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在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时消除了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根源,同时也不会引起因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造成血液倒流,降低了术后复发率[3]。当患者小腿静脉曲张严重时,即使伴发多处严重的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也能快速完成静脉剥脱抽出的操作。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880.

[2]徐永波,褚海波.下肢静脉曲张外科治疗术式现状.实用医药杂志,2008,25(6):741.

[3]钱水贤,陈大伟.选择性点状切口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4):333.

猜你喜欢

点式主干瓣膜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我国天然气东西主干管网和南北供应要道全面联通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点式后备模式设计简析
基于超快激光技术的半球谐振陀螺点式修调方法
拉索点式幕墙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烂”在心里
左主干闭塞的心电图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