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族民族通婚的调查研究——以延边朝鲜族地区为例

2012-01-23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汉族

姜 海 顺

(延边大学 法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

民族通婚是指少数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或汉族结婚的现象。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团结的国家。不同民族间“大杂居、小集聚”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的相同,为民族通婚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朝鲜族的民族通婚现象也具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面对民族通婚的现实,本文通过婚姻统计、问卷调查、座谈会、个人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朝鲜族的民族通婚观念和通婚现状。这一研究,对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民族通婚的法律依据

我国法律并不限制不同民族间的通婚。但是各少数民族由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宗教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对民族通婚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各民族之间有的有通婚的习惯,有的民族的宗教教规不允许与外族通婚,有的则因民族间的隔阂而不允许与某种民族结婚。我国《宪法》和《婚姻法》规定,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应以尊重民族习惯、维护民族团结为基本原则。

凡民族自治地方变通补充《婚姻法》的规定中,允许不同民族间通婚的,就应按照补充规定执行;在补充规定中未规定允许不同民族通婚,而当地的民族习惯和宗教教规又不允许与外族通婚的,则应尽可能说服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尊重民族习惯,不要结婚,以免引起群众的反感和民族纠纷。如果经过做工作,双方当事人仍坚持结婚的,则应向少数民族当事人的父母和相关民族人员宣传《婚姻法》,使他们依法办事,尊重男女双方当事人婚姻自由的权利,准予他们结婚。如果一个民族的民族习惯,要求与本民族结婚的当事人必须加入该民族或按本民族习惯举行婚礼的,应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要求,原则上应予以遵守。

1950年《婚姻法》颁布实行之后,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内蒙古这5个自治区先后颁布了《婚姻法》的变通规定。1980年《婚姻法》颁布之后,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4个自治区又先后颁布并执行了《婚姻法》的补充规定。其中,对民族通婚方面,回族自治区变通条例第6条规定:“回族同其他民族的男女自愿结婚,任何人不得干涉。子女的民族从属,未成年时由父母商定,成年后由子女自定”。此外,一些自治州,如四川省的甘孜、阿坝、凉山自治州,青海的海北、海西自治州,新疆的伊梨自治州,贵州的黔南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自治州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颁布了《婚姻法》的补充规定。其中,黄南藏族自治州规定:“不同民族的男女通婚受法律保护,不允许以任何借口干涉和阻挠”。另外,云南的澜沧、南涧、西盟自治县,青海的化隆自治县,贵州的紫云、松桃、镇宁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也规定了相关的补充规定。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在婚姻领域,因没有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定,要遵守国家的《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婚姻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二、朝鲜族的民族通婚观念

(一)朝鲜族传统的通婚观念

传统的朝鲜族婚姻,以繁衍后代、传宗接代为主要目的。“同姓不婚、近亲不婚”是朝鲜族严格遵守的婚姻风俗。通过遵守“同姓不婚、近亲不婚”的风俗习惯,确保了子孙后代的健康繁衍。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提倡同一民族间的婚姻,反对族外婚的习惯,绝对不亚于“同姓不婚”的习惯。对于移居中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朝鲜族人来说,民族通婚是绝对的禁区。同一民族内的婚姻是为了维持民族的单一血统。从反对民族通婚的角度而言,爱情只不过是一种奢侈品。这种传统的族内婚观念是根深蒂固的。现实中,有些父母为防止子女与其他民族的异性交往,甚至放弃自己原有的工作和生活地,直接搬到朝鲜族聚居地——延边生活。即使是在朝鲜族聚居的延边也会出现朝鲜族与汉族或其他民族交往的情况。到20世纪60—70年代为止,不少人认为如果谁家的子女与汉族或朝鲜族之外的其他民族交往,是一家人都抬不起头的事情。因此,家里人尽量隐瞒子女或兄弟姐妹与汉族或其他民族交往或结婚的事情。通婚的当事人一般都不能在父母和亲属的祝福下举行婚礼,而是结婚登记后,搬到异地生活。通婚的当事人与父母的关系也比较紧张,处于绝交或半绝交的状态。社会发展到现在,老年人是无可奈何地接受着年轻人的民族通婚。

(二)朝鲜族现代的通婚观念

爱情是没有国界的,更没有民族的限制。因此,民族通婚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处于民族通婚中心的,应该是知识分子阶层。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朝鲜族人的通婚观念,笔者对延边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民族通婚观念的调查。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与个人访谈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的对象以本科2—3年级学生为主,也包括部分在校研究生。座谈会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举行了1次。从答卷人的组成来看,研究生29人,本科生163人。民族方面,朝鲜族76人,汉族99人,满族10人,蒙古族4人,黎族1人,彝族1人。朝鲜族学生中有3人是父母一方为朝鲜族、另一方为汉族的自愿选定为朝鲜族的学生;汉族学生中有2人是父母一方为汉族、另一方为满族的自愿选定为汉族的学生;10位满族学生中1人为父母双方均为汉族,1人为父母双方均为满族,其他的8人均是父母一方为汉族、另一方为满族的自愿选定为满族的学生。

表1 朝鲜族学生希望结婚的对象的民族成分 (单位:人)

表2 汉族学生希望结婚的对象的民族成分 (单位:人)

表1和表2是对希望以后与什么民族结婚的回答结果。通过调查发现,朝鲜族大学生大部分倾向于和本民族成员结婚。特别是男同学更趋向于和本民族的女性结婚,31人中29人回答要与朝鲜族结婚,占93.5%;1人希望与朝鲜族或汉族结婚;1人希望与外国人结婚。从座谈会的情况来看,选择朝鲜族或汉族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朝鲜族,而只能选择汉族。另外,1人选择外国人但基本倾向于韩国等虽然国籍不同,但同属于一个民族的人。总的来说,男生全部都希望与本民族女性结婚。男生把结婚对象的民族首选为朝鲜族是因为他们认为朝鲜族女性比较勤劳、爱干净、孝敬父母。相比之下,虽然朝鲜族女生的首选结婚对象仍然是朝鲜族,占75.5%,但仍有11人、占24.5%的人回答选择汉族、其他民族、无所谓。朝鲜族女生当中之所以一部分人选择汉族或无所谓是因为汉族当中有才干、有能力的人多,而朝鲜族男性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因此,在本民族中很难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伴侣。朝鲜族结婚的对象除了本民族之外还包括汉族。和朝鲜族相比,汉族学生更认同与其他民族的婚姻,因此有15人回答自己的结婚对象,无所谓属什么民族,只要两人有感情,民族不会成为阻碍因素。

表3 朝鲜族对民族通婚的接受程度 (单位:人)

表4 汉族对民族通婚的接受程度 (单位:人)

表3和表4是对能否与其他民族的人结婚的回答结果。从朝鲜族对此问题的回答结果来看,不能与其他民族结婚的有25人,占32.9%;目前还不能确定能否与其他民族结婚的有19人,占25%;可以与其他民族结婚的有32人,占42.1%。从性别的角度分析,女生对民族通婚的接受程度高于男生,这一点与希望结婚的对象分析是相对应的。女生当中的23人,占51.1%,也就是一半以上的人回答可以与其他民族结婚。男生只有9人,占29%的人将来能够与其他民族结婚。女生当中的11人,即24.4%的人回答还不能确定能否与其他民族结婚,男生也有8人,即25.8%的人回答不能确定能否与其他民族结婚。另外,分析汉族的民族通婚观念发现,汉族对民族通婚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朝鲜族,有65人,即65.7%的人可以接受民族通婚;只有19人,占15.2%的人不能接受民族通婚。问其理由,大多数人回答,现在民族间的相处很好,在结婚问题上,只要有感情,其他的不能成为问题。

表5 对亲属与其他民族结婚的态度 (单位:人)

表6 对同学和朋友与其他民族结婚的态度 (单位:人)

表7 对不相识的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结婚的态度 (单位:人)

表5、表6和表7数据显示的是对亲属和他人民族通婚的态度。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亲属、同学、朋友和他人的民族通婚采取不干涉的态度,对越是与自己关系远的人其不干涉程度越高,因此,不干涉的比例从78.9%上升到87.4%。其理由主要是婚姻是自由的,外人无权干涉。谈到亲属的通婚问题时,朝鲜族女生与其他群体相比,表现出较高的关心。其中9人(20%)表示赞成,6人(13.3%)表示反对或劝阻。赞成的主要理由是婚姻以爱情为主,不应该受到民族因素的干扰;反对或劝阻的主要理由是因民族习惯的不同,也许会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综上所述,朝鲜族大学生对民族通婚,持有较包容的态度。选择结婚对象时主要看对方的能力和修养,而不过分强调民族问题。

三、朝鲜族的民族通婚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民族通婚是民族关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后,我国第一次公布了不同民族间通婚的具体数据,为我们了解民族通婚状况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料。根据调查,全国有配偶夫妻中属于民族通婚的有1 625.5万人,占全部有配偶夫妻的3.23%。汉族有配偶的民族通婚人口只占汉族有配偶人口总数的1.68%,但汉族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其通婚人数占到全部通婚人数的44.93%。55个少数民族的民族通婚人数为895.21万人,其中与汉族通婚的人数达到81.58%,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只占18.42%。[1]

从民族构成来看,汉族、回族与55个民族通婚,壮族与53个民族、满族与52个民族通婚。数量最少的是珞巴族与14个民族通婚。相比之下,朝鲜族的民族通婚属于中等水平,与38个民族通婚。从通婚率来看,最高的是高山族(86.96%)和鄂伦春族(86.19%),最低的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当中只有1.05%的人与其他民族结婚。朝鲜族是属于民族通婚率低的民族,民族人口中的8.44%的人的婚姻是民族通婚。[2]但是考虑到人口基数,与民族人口不足一万人的民族的通婚人数相比,朝鲜族整体的民族通婚的总数并不少。与朝鲜族结婚最多的民族是汉族(7.59%)、满族(0.58%)和蒙古族(0.08%)。[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通婚问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在民族通婚中存在的风俗习惯、语言表达、消费观念等的障碍,在逐渐被消除。因此,现阶段的民族通婚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有了新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变化,笔者在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近几年登记的民族通婚情况进行全面统计的基础上,对部分民族通婚的当事人及其父母进行了个别访谈。

表8 延吉市婚姻登记处登记的朝鲜族的民族通婚表① (单位:对)

朝鲜族的民族通婚,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具有年年增加的趋势。据延吉市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反映,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延吉市婚姻登记处登记的结婚数,每年基本维持在2 000对左右,其中朝鲜族的民族通婚一般不超过50对,最少的年份也只有10对左右。而现在是几乎天天都有朝鲜族和其他民族的婚姻登记。从表8中可以看出,近5年朝鲜族民族通婚人数多达1 834人,占结婚总数的7.79%。另外,近几年的民族通婚比例也有年年增加的趋势。2010年的民族通婚与2006年相比,从原来的7.22%增加到8.79%,其增长幅度超过了15%。

表9 延吉市婚姻登记处登记的民族通婚性别表② (单位:人)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通婚中,大多数民族的通婚都是男性娶进的少,女性嫁出的多。朝鲜族也不例外。2000年的统计显示,民族通婚的男女比例是男性为33.81%、女性为66.19%,[2]女性的民族通婚,接近男性民族通婚的一倍。民族通婚中造成这种女性的民族通婚远远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在我国人口规模最大,民族通婚数量最大的汉族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中国的男女人口的性别比例是118.06:100。[3]其二是有一些女性想通过嫁给生活水平、能力或地位相对高的男性,达到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目的。为此,选择的对象就是各方面条件较好的汉族男性。这可能是以往的朝鲜族民族通婚中女性多于男性的最重要的原因。

然而,随着朝鲜族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通婚中的男女比例,出现了新的变化。从表9中可以看出,目前延边朝鲜族的民族通婚中不是男少女多,而相反是男多女少。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朝鲜族适婚妇女的减少和朝鲜族家庭经济地位的提高。中韩涉外婚姻的增多和女性人口的广泛流动造成了朝鲜族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使得朝鲜族男性不得不选择汉族女性为自己的婚姻伴侣。据驻沈阳韩国领事馆统计,中韩涉外婚姻最多的年份,有3 000多人与韩国人结婚,其中95%以上是朝鲜族女性外嫁。另外,由于大量朝鲜族女性出国或向大城市流动,朝鲜族村庄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很多朝鲜族村庄里根本找不到适龄朝鲜族女青年。

从调查中得知,朝鲜族选择的民族通婚的主要对象是汉族。从表10可知,近五年朝鲜族与汉族通婚的有1 726人,占整个民族通婚的94.11%,朝鲜族和其他民族通婚的为108人,只占整个民族通婚的5.89%。分析其原因发现汉族人口数量巨大,分布于全国各地,与各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来看,汉族人口为130 9701人、占总人口的59.89%,而朝鲜族人口为805 710人、占36.84%,汉族人口明显比朝鲜族人口多。[4]这种汉族人口多,加上朝鲜族和汉族的杂居生活方式,造成了朝鲜族民族通婚的主要对象为汉族的结果。

表10 和朝鲜族结婚的其他民族统计表③ (单位:人)

另外,汉语在朝鲜族中广泛传播,再加上汉文化对于朝汉之间的婚姻没有限制性的规定,也是朝鲜族与汉族能够广泛结婚的原因。至于满族,满族人口在千万以上,分布广泛,民族通婚率高达43.86%。在延边生活的满族人就有61 552人,占人口总数的2.81%,[4]在朝鲜族人的心目中满族与汉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是朝鲜族与满族结婚的主要原因。在延边生活的蒙古族人也不少,有2 358人,占人口总数的0.11%,[4]蒙古族人在性格方面,有很多地方与朝鲜族相似,因此朝鲜族与蒙古族人的通婚率并不低。在延边生活的回族人是蒙古族人的两倍,有6 752人,占人口总数的0.31%,[4]但由于宗教与饮食习惯的差异,朝鲜族人很少与回族通婚。至于其他民族,在延边生活的甚少,再加上相互没有充分的了解,无法形成民族通婚。

四、朝鲜族的民族通婚引发的思考

朝鲜族的民族通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经接近了10%。随着朝鲜族民族通婚家庭的增多,出现了夫妻因生活习惯的差异而闹纠纷;夫妻与对方父母因语言障碍而不和;所生子女受民族成分的困惑和受他人的歧视;家庭内部矛盾转化为民族纠纷等负面现象。因此,通过研究朝鲜族的民族通婚现象,以期更好地规范日益扩大的民族通婚关系。

(一)民族通婚与民族文化教育的关系

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对民族通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民族通婚不仅涉及两个结婚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涉及到两个异性所处的民族的文化背景。两个民族的文化同化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两个人之间没有语言障碍、宗教上互不冲突或至少彼此能容忍,才能发生民族通婚。朝鲜族的民族通婚也不例外,民族通婚更多地发生在熟悉汉语、接受汉文化更多的人群当中。

从对大学生和社会群众的问卷调查与座谈会中发现,生活在延边以外的人的民族通婚接受程度要比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人的接受程度高。他们从小接受中国的普通教育,与汉族杂居生活,汉族同学和朋友要比朝鲜族多。同样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人也因所受民族教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小上普通学校(在延边俗称汉族学校)的人的民族通婚接受程度要比上朝鲜族民族学校的人的接受程度高。上普通学校的朝鲜族人,从小接受了中国式的教育,接受了汉文化,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与汉族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对大多数人来讲,他们熟悉汉语,而不懂朝鲜语。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只是通过父母、朋友断断续续地了解民族文化。

民族学校开设的有关朝鲜族语言文化方面的课程,对学生理解本民族文化、传承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在继续办好民族学校的前提下,有必要把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传承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

(二)民族通婚与民族习惯的关系

影响朝鲜族民族通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风俗习惯是民族通婚产生和维系的重要因素。在朝鲜族的婚姻习俗中,有一整套具有民族特色的程序和内容。例如,订婚的程序、婚礼的方式、婚后居住地的选择问题、父母的赡养与亲属的交往、婚后饮食的选择与食用、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等。朝鲜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民族通婚发展的速度,使得朝鲜族的民族通婚率低于全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控制在10%以内。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差异,造成了调试民族通婚家庭夫妻关系的难度。举行婚礼时单方面固守朝鲜族的婚礼方式,家庭的一日三餐要以酱汤、泡菜等朝鲜族的饮食为主等细节问题,也都会引发家庭纠纷甚至离婚纠纷,影响民族通婚家庭的稳定。因此,民族通婚当事人,应在培养个人民族意识的同时加强对对方民族的认同感。

(三)民族通婚与民族人口的关系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之间不仅在政治上共存共荣,经济上相依相助,文化上互相学习,并且普遍存在着通婚关系。每个民族都或多或少地注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存在着相互之间不同程度的融合与同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正是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原因之一。

民族通婚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人类自身的繁衍方面,而且也直接影响民族人口的增减问题。朝鲜族与其他民族结婚之后,子女的民族选择问题是双方都非常关心的事情。调查中发现,娶汉族为妻的人及其父母和嫁给汉族的人及其父母对民族通婚的观点是有些差异的。前者认为,男方的民族通婚有利于朝鲜族人口的增长。在目前朝鲜族妇女外流造成民族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广泛与其他民族通婚,同化或吸收其他民族而壮大自己民族。而后者认为,嫁给汉族之后,有时子女的民族成分会确定为汉族。但是由于母亲主要承担养育子女的任务,比起汉族妈妈养育的朝鲜族子女,朝鲜族母亲可以更多地培养子女的民族意识。虽然双方各持己见,但民族通婚人的子女,同时接受多元文化是不可否定的现实。由于中国实行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高考中民族考生会受到分数的优惠等。因此,朝鲜族和汉族通婚之后生育的子女主要选择朝鲜族的民族成分。大学生的调查中也得知,父母一方为朝鲜族、另一方为汉族的3位学生均选择朝鲜族为自己的民族成分。可以说,不会因为朝鲜族与其他民族的通婚,短时间内使朝鲜族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也不会从根本上消除对朝鲜族的民族认同感。

综上所述,目前朝鲜族和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体现在通过与其他民族的通婚,由姻亲关系发展成血缘关系,实现血缘的交融、文化的交流,逐步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这种民族交融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的最直接的体现。

注释:

①吉林省延吉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提供。

②吉林省延吉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提供。

③吉林省延吉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提供。

[1]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J].广西民族研究,2004,(3):20-21.

[2]李晓霞.中国各民族间族际婚姻的现状分析[J].人口研究,2004,(3):69-72.

[3]唐学鹏.人口问题艰巨而复杂[EB/OL].http://www.chinareform.net/2011/0510/26191.html.

[4]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局编.延边六十年[M].北京: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2009.55-56,61,61,61.

猜你喜欢

延边朝鲜族汉族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KORE A TOWN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延边啊,延边!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