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结核合并穿孔31例诊治分析

2012-01-22建,李强,白婕,秦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腹壁抗结核穿孔

张 建,李 强,白 婕,秦 超

肠结核合并穿孔31例诊治分析

张 建1,李 强1,白 婕1,秦 超2

目的:分析肠结核穿孔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诊治的31例肠结核合并穿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全组31例均行手术治疗。肠切除一期肠吻合术21例(3例同时辅助横结肠造口术,1膀胱部分切除术),回肠造口加引流、二期肠切除术7例,肠间短路加引流、二期肠切除术2例,穿孔修补、肠间短路并引流术1例。结果:全组24例围手术期恢复顺利,5例切口感染、延迟愈合(其中1例切口肠瘘,换药治疗9个月愈合),围手术期死亡2例,29例术后平均抗结核治疗13个月。结论:肠结核穿孔多病情危重,积极的、个性化的手术治疗和充分营养支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肠结核;肠穿孔;小肠部分切除术

近年来由于新的结核耐药菌株不断出现、HIV感染、吸毒、以及滥用药物、流动人口增加等原因,肠结核与其他结核病一样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肠结核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漏诊甚至贻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就2005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诊治的31例肠结核合并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17~72岁,平均36.6岁。病程48 h~2年,平均43 d。既往结核病史或结核病密切接触史22例合并活动性肺结核11例,陈旧性肺结核7例,淋巴结核2例。HIV病毒携带3例,有吸毒史1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脐周或下腹部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21例,突发性加重10例,慢性腹泻或排便习惯改变7例,便血3例,腹部包块13例,不同程度发热31例,进行性消瘦28例,结核毒血症5例。体征:腹部压痛31例,弥漫性腹膜刺激征21例,腹壁揉面感5例,腹部触及包块13例,腹壁肠瘘3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21例。

1.2 辅助检查 化验:WBC升高30例,降低1例,血沉加快23例,CRP升高31例,贫血15例,低蛋白血症19例,PPD阳性23例,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13例,前白蛋白降低15例,血CEA升高3例,血CA 125升高10例,血CA 153升高2例。腹平片均有不同程度肠管胀气,气液平多发,10例有腹腔膈下游离气体。彩超提示腹腔包快13例,腹腔积液10例,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伴钙化6例。腹部CT平扫(24例),提示肠壁增厚8例,腹腔占位或肿瘤13例,腹腔积液3例。2例E-CT提示腹腔淋巴结核。结肠镜检查6/13阳性,3例回盲部和升结肠溃疡,肠壁僵硬狭窄,2例回盲瓣肿胀僵硬变形,1例结肠多发息肉并溃疡。腹部穿刺活检10/13、腹壁瘘口组织活检2/3、腹股沟淋巴结活检1/1、结肠镜检查3/13,表现为组织炎性肉芽肿伴干酪样坏死灶,抗酸染色阳性,分泌物涂片抗酸杆菌阳性。术前诊断:肠梗阻31例,弥漫性腹膜炎21例,消化道穿孔或肠道腹壁瘘17例,肠道-膀胱瘘1例,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19例。15例确诊为肠结核,1例合并膀胱结核,高度怀疑肠结核或结核性腹膜炎6例,疑为结肠或小肠肿瘤5例,阑尾周围脓肿例3例,考虑克罗恩氏2例。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全组31例均行开腹探查手术。

2.1.1 常规准备 (1)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常,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2)静脉营养、保肝治疗、输悬浮红细胞、血浆、白蛋白等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改善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3)胃肠减压、清洁灌肠,改善肠道水肿和功能等。

2.1.2 特殊准备 对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肠结核患者,积极三联或四连抗结核(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丁胺卡那、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组合)治疗。

2.2 手术方法 行肠切除一期肠吻合术21例(3例同时辅助横结肠造口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7例行回肠造口加引流、二期肠切除肠吻合术,2例行肠间短路加引流、二期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小肠病变广泛行穿孔修补、肠间短路并引流术。两次手术间隔3个月~半年。

2.3 术后注意事项 (1)重视营养补充,静脉营养治疗(20±5)d。(2)术后尽早下地活动,针灸、中药治疗等促进肠道功能尽早恢复。(3)术后病情稳定后即予三联或四连抗结核治疗。疗程不少于1年。

3 结果

穿孔位于回盲部/升结肠15例,空回肠10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1例,乙状结肠2例。7例表现为侧或后腹壁脓肿、肠外瘘。10例小肠结核,7例病灶呈节段性多发,病灶最多者34处,并有较多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部分淋巴结钙化。肠道广泛粘连、包裹性脓肿13例,肠间内瘘形成5例,伴发回肠-膀胱瘘1例。11例合并腹膜粟粒结节样结核性腹膜炎。因病情危重,2例于术后1周内多脏器衰竭死亡。全组住院时间(43±15)d。术后切口感染、延迟愈合5例(1例切口肠瘘,换药治疗9个月愈合),5例围手术期频繁腹泻(15±6)次/d,2例疑似短肠综合征,经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均恢复正常。29例术后平均抗结核治疗13个月,均痊愈,随访1~3年,无复发。

4 讨论

4.1 肠结核的特征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定植于肠壁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少数为原发性,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比如结核性腹膜炎、粟粒性肺结核等。该病近20年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好发于于青壮年。本组20~45岁者占了61%,与其他报道相吻合。其最好发部位是回盲部,其次为空回肠、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等。临床上,由于其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变,无特异性,与克罗恩病、溃疡性肠炎等疾病鉴别困难[2],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存在诸多顾虑和风险,致使外科医生缺乏主动性,从而贻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4.2 肠结核的诊断 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本组术前仅有15例(48%)确诊。究其原因,可能与疾病本身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以及医生的知识结构、重视程度有关。本组有3例因“阑尾炎”术后出现“肠瘘”,最终确诊为回盲部结核。肠结核的确诊依据:⑴术中或纤维结肠镜活检显示为典型组织炎性肉芽肿伴干酪样坏死灶,见到朗罕细胞,抗酸染色阳性等。⑵活检组织、脓腔内容物以及腹水涂片染色、细菌培养抗酸杆菌阳性。⑶对疑似患者,积极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2~6周,有效者即可确诊。因此,穿刺活检、结肠镜、腹腔镜检查对诊断有较大帮助。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标本获取困难、阳性率低的问题。结合本组病例资料,从疾病本身分析,笔者认为,以下情况中(6)和其他任何两项同时存在者,即高度怀疑肠结核的可能:(1)活动性肺结核合并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脐周或下腹部腹痛、腹胀,并进行性加重或突发性加重者。(2)慢性肠梗阻或腹部包块,伴有持续或午后低热,或由低热转急性高热等病史者。低热转为高热或持续高热提示病情危重。(3)进行性消瘦合并有慢性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便血,发热,结核毒血症者。(4)弥漫性腹膜刺激征伴腹壁韧或揉面感者。(5)腹痛合并有侧或后腹壁寒性脓肿或肠瘘者。(6)检验血沉加快,PPD强阳性,血抗结核抗体阳性者。(7)腹平片提示有多发、紊乱或阶梯排列的小气液平表现,既往无腹部手术史者。钡餐或钡灌肠检查发现肠激惹征,肠黏膜增厚、紊乱、龛影并周边息肉样增生、肠腔狭窄等。(8)腹部彩超和/或CT扫緢,腹腔脓性或囊实性包快伴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伴钙化、肠壁增厚者。而对于因急重症就诊的患者,很多检查术前根本无从做到,所以误诊也就在所难免,只有在术中仔细辨别、妥善处理。

4.3 肠结核的治疗及手术体会 诊断明确的肠结核,主张采用以“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加结核病灶肠管切除术”为基础,同时辅以三联或四连抗结核治疗(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丁胺卡那之间组合),重症者加用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加强短程化疗,标本同治。抗结核药物强化治疗2~4周后,进行肠结核病灶切除手术,疗效可靠。术后明确诊断者,辅以三联或四连抗结核、保肝、静脉营养及中药托里消毒汤等治疗,远期疗效满意。本组29例术后平均抗结核治疗13个月痊愈,随访1~3年无复发,取得满意疗效。

手术方法由术中探查情况决定,原则是切除病变肠管、清除周围结核灶及充分引流。病灶局限者,主张积极行肠切除,一期肠吻合。病灶广泛者,可行肠切除肠吻合,同时辅助横结肠造口或回肠造口术,3个月后造瘘还纳。切缘距病灶需5 cm以上。病灶广泛并病情危重者,行肠道短路手术,待全身情况改善后再二期病灶切除术。病灶节段性多发的小肠结核,为避免术后出现营养吸收障碍,原则上尽可能多的保留肠管、保留回盲瓣,同时保障吻合口的血运。本组6例按此处理,均取得满意疗效。1例患者病灶34处,穿孔7处,病变涵盖空肠起始到回肠末段,无法作肠切除,仅行修补术,围手术期死亡。肠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者,往往肠粘连广泛、严重,术中需要将明显引起梗阻的粘连松解,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清除结核脓肿或干酪样坏死等病灶,同时注意避免损伤系膜血管和肠管,必要时行小肠排列术[3]。短路手术近年来虽已不提倡,但在腹腔肠管粘连严重分离困难、穿孔包裹以及患者有休克、极度营养不良等不能耐受大手术者,施行此术式亦不失为好的选择。透明质酸钠涂撒于手术创面和术后中医针灸、中药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有效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4]。不提倡腹腔用抗结核药物,有增加耐药可能。

对于肠结核要求提高认识,综合分析,早作诊断。并适时采取充分营养支持,个性化手术介入治疗,尽早恢复肠道功能,有利于结核病的康复。

[1]V.H.Chong,N.R.Rajendran.Tuberculosisperitonitisin Negara Brunei Darussalam[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5,34(5):548-552.

[2]Makharia GK,Srivastava S,Das P,et al.Clinical,endoscoic and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s between Crohn,s disease and intestinal tu⁃berculosis[J].Am J Gastroenterol,2010,105(3):642-651.

[3]龙双喜.结核性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初步探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11):659-661.

[4]王攀.结核性腹膜炎并肠梗阻的中西医治疗体会[J].四川医学,2007,28(5):527-528.

(收稿:2012-04-20 修回:2012-08-26)

(责任编辑 周振理)

R524

A

1007-6948(2012)05-0489-03

10.3969/j.issn.1007-6948.2012.05.018

1.天津市海河医院普外科(天津 300350)

2.天津市呼吸研究所(天津 300350)

猜你喜欢

腹壁抗结核穿孔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初治肺结核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采用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根部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策略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