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地小麦运旱618特征特性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12-01-22席吉龙张建诚李秀绒姚景珍李永山

种子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冬麦区壮苗抗旱性

席吉龙,张建诚,李秀绒,姚景珍,李永山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 运城 044000)

运旱618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其组合号为运旱92-18/新春9号,2010年通过国家黄淮冬麦区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2。2011年列入山西省财政支农项目:强筋小麦新品种运旱618示范与推广。

1 特征特性

弱冬性,中早熟,成熟期与对照洛旱2号相当。幼苗半匍匐,长势较好,分蘖力中等,成穗较少。春季起身早,两极分化快。株高90 cm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下披,叶色黄绿,叶较宽,穗下节长。熟相好。穗层厚,穗较大,穗码较稀。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3.8万穗、34.3万穗,穗粒数32.4粒、34.6粒,千粒重36.8 g、43.0 g。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

2 品质分析

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1 g/L、802 g/L,2008年硬度指数 64,蛋白质含量15.22%、14.58%,面粉湿面筋含量32.0%、30.6%,沉降值 50.2 mL、54.0 mL,吸水率 57.0%、57.4%,稳定时间12.2 min、13.4 min, 最大抗延阻力 422 E.U、550 E.U,延伸性 164 mm、166 mm,拉伸面积 94 cm2、118 cm2。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3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7.9 kg,比对照洛旱2号减产1.0%,减产不显著;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6.8 kg,比对照洛旱2号减产0.9%,减产不显著。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1.5 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4.8%。2011~2012年大面积示范,平均亩产425 kg。

4 适宜区域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咸阳和渭南、河南西北部、河北南部、山东青岛和临沂的旱肥地种植。

5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5.1 深松覆盖秋耙透

上茬小麦收获后雨季来临前深松 (深度35~40 cm)旋耕,入秋宜早耙不宜迟,蓄积秋季雨水,防止跑墒是旱地小麦主要节水措施。试验证明,深松覆盖比对照深翻增产7.0%~15.6%。

5.2 施足底肥促高优

运旱618是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小麦品质的优劣不仅由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所决定,而且受土壤、气候、栽培技术等影响。为充分发挥品种优势,一般要求亩施有机肥 3~4 m3。施足底肥,氮、磷、钾、锌肥合理搭配,亩施纯 N 11.0 kg、P2O510 kg、K2O 7.5 kg、ZnSO41.0 kg,底肥应一次性施入。

5.3 适时适量精播种

运旱618适宜播期10月1~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5~10日。亩基本苗17万 ~20万株。亩播种21万~25万粒。播种时如表墒不足、整地质量差应加大播种量。适宜播种深度一般为3~4 cm。

5.4 培育壮苗越好冬

冬前要确保小麦全苗、匀苗,争取早扎根、早分蘖,冬前达到壮苗标准。壮苗标准:六叶至六叶一心,单株分蘖三四个,次生根6~8条,亩茎孽数80万株左右。划锄有利于破除土壤板结,增温保墒,促根促孽,消除杂草。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进行镇压控制旺长,防止冻害。对发生旺长的麦田除镇压外,亩用20%壮丰安乳油25~30 mL兑水30 kg叶面喷雾,以控旺转壮。

5.5 群体适中促穗大

返青及挑旗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要求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光合利用率,培育大穗。运旱618分蘖力中等,大孽成穗,亩成穗33万 ~36万穗较合理,平均穗粒数32~35粒。旱茬麦群体不足、个体发育弱的应在返青期结合雨水亩施尿素7.5~10.0 kg;对群体偏大旺长麦田亩用 20%壮丰安乳油25~30 mL兑水30 kg叶面喷雾,以控旺转壮。

5.6 壮秆防冻

运旱618亩产指标在400 kg以上,一般株高90 cm,在冬前抓住壮苗的基础上,返青期适当控制群体,则拔节后茎秆粗壮,叶片挺举,有利于高产田防止倒伏,也为中后期充分利用光能,提高粒重创造了条件。同时,为确保壮秆无倒伏,在返青至拔节期喷施多效唑,控制基部节间徒长,降低株高。运旱618返青早,起身快,注意春季霜冻突袭,若遇晚霜冻,可用植物生长调节剂2116喷施。

5.7 除草治虫保健壮

春季重点是防治纹枯病、叶锈病、赤霉病、红蜘蛛、蚜虫及麦田杂草。3月中下旬防治纹枯病,可亩用20%三唑酮乳油75~100 mL兑水40 kg均匀喷雾;防治红蜘蛛可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亩用1.8%阿维菌素10~15 mL兑水40~50 kg均匀喷雾;在小麦起身期3月10日左右,可喷施苯磺隆杀除杂草。

5.8 叶面喷肥巧增产

小麦生长中后期进行根外追肥,能弥补根系能力的不足,是夺取高产超高产的主要措施,效果明显。用1%~2%尿素和0.2%~0.4%磷酸二氢钾溶液,在小麦灌浆期喷施二三次;试验表明,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各喷施一次旱地龙可增产11.1%。

5.9 适期收获

收获早晚对运旱618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蜡熟中期至末期,千粒重仍在增加,品质指标也在提高。应掌握在蜡熟末期,植株茎秆全部转黄,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原有光泽,用指甲不易划破时收割,此时千粒重最高,籽粒的营养品质也最优。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后要及时晾晒。

猜你喜欢

冬麦区壮苗抗旱性
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启动
云南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在黄淮冬麦区南片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甘蔗新品系的抗旱性
不同玉米品种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 及其聚类分析*
国内外301份小麦品种(系)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评价
小麦栽培的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
温室辣椒高效嫁接及培育壮苗
培育核桃优质壮苗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