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内容与运行对策探讨

2012-01-22钱虎君李媛媛孔星然罗国俊曹永波

种子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种子

钱虎君,李 莉 ,李媛媛,丁 丹 ,孔星然 ,罗国俊 ,曹永波,鲁 琼

(1.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种子企业、农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或其它相关组织机构,以种子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为非盈利性组织机构。组建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为了整合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种子企业聚集,是促进种子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种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

1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内容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种子企业、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共同突破种子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联盟的创新内容应体现在种子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需求上,体现在种子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上。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种子经营企业化,大田用种商品化,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生产、检验、加工、贮藏、运输等过程标准化,种子市场管理规范化。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构思、组织、研究、开发、传播、推广、应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系统过程。种子产业技术创新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用于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加工、营销及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创新过程。

1.1 品种创新是种子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种子产业技术创新的首要目标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农业新品种,为种子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品种创新是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

品种创新是种子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所在,包括优异种质的发掘与创新及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技术。育种的突破性进展离不开特异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基础,我国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是从袁隆平先生发现水稻野生不育株开始的。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其核心就是对种质资源的争夺。我国是植物遗传资源大国,应搜集种质资源并进行多学科系统研究,为高产、优质、抗病、节水、环保、营养健康等新品种选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遗传材料。

品种创新还要以育种技术的创新为手段。传统的育种技术耗时长,效率低,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开发新的育种技术。随着全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育种技术已经由系统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逐步发展到转基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应加强高新技术育种方法的研究,在突破传统的育种模式的条件下,利用现代的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使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快速、高效培育出在品质、产量、抗病虫和抗逆境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的各类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应探讨商业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遗传育种新理论、新技术,提高育种效率。

1.2 种子产品技术创新是种子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

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种子产业技术创新的目标,是通过品种技术创新获得农业生产所需的新品种,并通过种子这一载体进行新品种的推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品种技术创新不是一个纯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复合概念。品种创新是一个投入阶段,要想取得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新品种选育成功后,还必须配合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品质检验等创新过程,才能取得高产、优质的种子并加以推广。

种子生产即良种繁育方法创新是获取高产良种的手段。应研究不同作物类型、不同品种类型的优质、高产、高效良种繁育技术,着重研究各种雄性不育系杂交种种子生产的关键技术,育种家种子扩繁和原种扩繁,有机种子生产技术等。研究转基因品种及应用远缘杂交等其它高新技术育成品种的稳定性、安全性、遗传完整性。在种子繁育田的管理上,科学施肥和病虫防治是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新肥料、新农药的研制、选用以及效果研究也应列入科技创新内容。

种子收获后,必须经科学加工、贮藏,才能有效提升其商品价值。因此,种子加工贮藏方法创新也是种子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部分。种子加工贮藏技术创新包括加工工艺创新、贮藏设施和仓库管理制度创新、加工贮藏生理研究创新等。应研究种子的发育成熟、休眠、萌发、寿命及其调控技术和种子后处理技术,包括破除种子休眠技术、种子包衣技术和种子引发技术等,提高种子的播种质量和商品性。

为了提高种子的一致性、稳定性,提高种子生产加工效率,还应研究种子生产、加工、处理、贮藏、包装一体化、自动化工程技术体系,特别是种子种苗工厂化生产的环境优化计算机管理系统,种子加工车间的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系统,种子仓库的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系统,种子安全贮藏专家系统,种子质量检验计算机管理系统,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等。

种子质量是种子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种子作为特殊商品,品质检验贯穿于种子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种子质量检验科技创新主要包括检验方法的创新、检验仪器的创新、检验制度的创新等。在研究常规种种子、杂交种种子纯度检测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研究农作物DNA指纹检测技术、其它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

1.3 品种推广技术创新是种子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内容

品种技术创新是否成功,是以新品种能否投入农业生产并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衡量标志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品种推广是靠种子市场营销实现的。种子产业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技术商业化,如果新品种得不到应用,创新也是失败的。品种技术创新和种子产品技术创新属于自然科学的硬技术范畴,但新品种的商品化却涉及到传播、营销、品种权保护等管理软技术。新品种示范、宣传、推广方式的创新,可以使新品种尽快在适宜区域被用户所认可,而种子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创新,可以加快品种推广速度,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使品种创新物化。

种子是特殊的商品,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生命性、技术密集性、使用时效性和生态区域性等自然属性,种子价值的实现必须由优良品种、优良种子及其相匹配的自然生态、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加工和开发技术等的共同作用。因此,在种子市场营销中,要重视品种及配套技术在目标市场的示范效应,从品种选择、肥料选用、实用栽培技术、植保措施、相应农产品开发和增效技术等多种技术与措施上进行综合宣传,在满足用户对种子本身的需求外,同时为用户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和相关咨询服务,研究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种子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2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内容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内容,应体现在技术创新的实现上,体现在有利于种子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上。

2.1 联盟建设的目标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目标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种子技术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作,保障和推进种子产业关键、共性及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保障种子科研与生产、加工、营销紧密衔接,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联盟整体竞争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种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2.2 联盟建设规划的原则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应围绕技术创新内容进行规划。联盟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满足种子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

(2)坚持重点突破原则。立足种子产业特点,着力解决联盟内种子企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构建优势技术体系。

(3)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合作创新。合作的技术领域具有前沿水平。

(4)建立现代化组织机构。设立决策、咨询和执行等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决策与执行机制,明确联盟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

(5)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对联盟经费要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办法,并建立经费使用的内部监督机制。

(6)建立开放发展机制。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吸收新成员,并积极开展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联盟要建立成果扩散机制,对承担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成果有向联盟外扩散的义务。

2.3 联盟建设的主要内容

组建种子科技创新平台,整合联盟内科技创新平台,聚合创新资源,使其能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建立知识产权重要标准,保障知识产权共享。组建种子科技攻关协作组织,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共同进行市场开拓,积极为联盟成员发展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项目支持,争取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实施重大项目过程中的话语权。组建种子科技成果展示和转移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提升联盟整体竞争力。组建种业人才培养平台,加强种子企业在职人员的培养,为联盟成员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组建种子信息交流和技术服务平台。

3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对策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否健康运行,关系到联盟能否促进产学研结合朝着长期、紧密、组织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能否支撑和引领联盟内种子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联盟的运行对策应体现在形成内生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上,体现在集中力量突破种子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上。

3.1 技术创新平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1)组建种子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以种子产业化为主线,整合联盟内已有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包括生物技术、遗传与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种子工程、配套的农业工程技术、检测技术、信息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并努力争取建设一批新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优化重组为原则,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种子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2)围绕平台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平台内各组织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实际,由高校、科研机构、种子企业等具体部门成立平台服务中心,以各方达成的合作契约为依据,以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实现联盟各方创新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科技创新平台总体发展目标的全方位实现。创新管理机制,通过组织保障机制、协同整合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的协同作用,实现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良性运行,形成“开放、合作、互动”的新格局。成立“平台建设委员会”,对平台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发展战略,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决定重大合作项目等。“委员会”作为协调指导机构,通过决策层面的互动与沟通,为平台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设立 “平台管理办公室”,以工作条例为依据,开展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进行重大决策的前期调研,制定平台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有关政策,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实现各个单位研究平台的有效衔接等。通过绩效考评等方式,实现对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过程中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3.2 种子科技攻关协作组织的构建与运行

种子科技攻关协作组织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联动发展。组建联盟项目部,具体协调和组织实施项目的联合申报。积极争取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集成联盟各方优势,推进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特别是产学研合作专项和科技创新联盟专项,明确成果利益分配原则,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研发与创新项目进行协作攻关,共同进行市场开拓,积极为联盟成员发展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项目支持,争取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实施重大项目过程中的话语权。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优势,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全方位、多渠道拓展并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度与广度,依托创新平台,采取联合攻关、委托开发、技术转让和共建实体(园区、基地)等多种形式,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 ,集成各方资源,帮助种子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3.3 技术成果展示和转移平台的构建与运行

(1)组建种子产业化基地,构建种子技术转移孵化平台。种子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以“项目牵引,示范先行,重点突破”为原则,是联盟内农业高校、农科院所、种子企业重要的合作平台,也是种子科技转移转化基地的延伸。种子产业化基地依托农业高校、农科院所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利用地方的区位、资金和市场优势,为联盟高新种子技术产业的培育、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才培养服务。在种子技术转移孵化平台上,研发机构可以直接与种子企业接触,深入了解种子市场对研发方向的需要。技术转移孵化平台承担着培养种子科技创业企业和加速种子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平台是连接种子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的重要环节,企业与研发者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可以解决技术转移的关键、共性问题,使科研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研究人员的研究效率得到最大的发挥,提高技术研发成功的可能性,加快技术研发速度,促进整个联盟内种子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

(2)完善技术成果展示和转移机制。设立技术合作办公室作为种子技术转移工作的职能部门,以联盟内农业高校、农科院所的科技人才、科技平台与科研成果为支撑,面向全社会挖掘和整合科技资源,促进高新种子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建立完整的转移转化体系,着力解决种子技术创新价值链环节缺失的问题;借助孵化器、产业化基地、产业投资基金等平台,引导各种社会资源与科技结合,组织、推进种子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经济的对接。

3.4 种业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与运行

(1)联合组建种业人才培养中心。农业高校与种子管理部门、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等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的“产学研”联合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优化配置资源,获得独立运作难以达到的效果。争取项目资金,与农业高校、农科院所联合组建种业人才培养中心,联盟内企业参与平台过程建设,将架起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达成校、研、企三方共赢的合作。一方面,学生通过种子企业提供的相关实训岗位锻炼,实现与种子企业的“无缝对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帮助种子企业职工开展在职能力培训、学历再教育等培训服务。

(2)合作组建农业高校种子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与农业高校种子专业联合建立集教学、生产、实习、科研、经营、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实习基地。创新运行机制,合作组建的教学实习基地独立运行,不断发展壮大,积累经验,凝练特色,逐步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典范。强化校、研、企三方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3)在种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联盟内技术设备先进,管理现代化,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能选派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实习指导技术人员。选有代表性的、有发展前景的种子企业与农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协议,建立农业高校种子专业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企业与学校协商,灵活采取工学交替、工学并进等合作形式,发挥企业和学校的双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进入种子企业岗位锻炼,共同指导学生教学和实训工作。在种子企业建立面向农业高校的种子专业学生的就业培训基地,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向学校提出用人数量、规格、时间等具体要求。依据企业“订单”,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双方互相协商,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培养任务,既解决了学校种子专业实习和就业问题,同时种子企业也得到了合适的人才,校企实习互惠互利。

(4)在学校建立种子企业职工培训提升基地。利用学校师资、场所、设备和信息优势,面向种子企业开展多种服务,如新员工岗前培训、在职人员技术提升培训、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以此带动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种业在职人员的培训。

3.5 信息交流和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与运行

(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建设完备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建立联盟内成员良好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对平台资源本身的信息以及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有效信息,以及种业发展所需的共性技术、企业所需的关键技术、种子科技研究进展等进行及时完整地收集汇总。建立与科技基础平台的公共信息、公共数据的有效对接机制,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2)组建种子论坛。组建多种形式的种子企业家论坛,种业高层论坛,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校、种子企业、种子管理部门、种子用户及其它相关单位广泛参加的信息交流会。

3.6 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机构

目前,我国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都处于成立初期的摸索阶段,有很多是迎合政策导向而成立的,联盟运行机制和运行体系还不成熟。在明确界定战略联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必须规范战略联盟管理与运行方式。联盟的法律地位必须清晰,才能有对外独立法人资格,才能顺利进行财务、人事和项目的持续合作。联盟的日常运行必须由专人负责,要有专款作为财务保证,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联盟组织机构设置为理事会、秘书处和专家委员会。

(1)理事会:理事会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决策机构,由联盟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职责是维持联盟稳定运行,制订和修改联盟章程;批准和取消联盟成员资格;选举联盟理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秘书处秘书长;听取和审议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报告;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决定联盟技术发展方向与重点工作任务,协调资金筹措、使用、成果转化及收益分配方案等重大事项;审议、批准和修改联盟内部管理条例;决定联盟组织的变更和终止;决定秘书处内部机构的设立和撤销;审议财务预、决算报告;讨论和决定其它重大事项。

(2)秘书处:是联盟的常设办事机构,是联盟具体事宜的执行组织,负责联盟的日常工作。秘书处主要行使协调责任,协调联盟各方工作进度,协调各方的责、权、利以及工作方式,加快文化整合,寻找各方的最佳契合点,提高联盟经营效率;具体执行理事会的决定、决议,协助理事会管理各专业部门及成员在联盟内的活动;对成员单位承担的战略联盟各项工作的进度进行督促,协调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向成员单位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及时准确地披露联盟相关信息,提高各方信任度;负责收取会费及财务管理工作;负责联盟文件的收发、起草、存档等日常事务工作。

(3)专家委员会:设立联盟专家委员会是为了提高联盟开展创新项目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专家委员会成员由联盟成员和联盟常务理事会聘请的在种子产业领域中的资深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为创新联盟在种子领域开展的科技活动提供决策依据,并对科技活动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负责制订联盟的技术发展方向与重点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和资金支持;对项目进行论证、监督、评审,根据种子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制订联盟内项目滚动计划;指导项目负责人提出制订与该项目有关联的技术战略方针;审查各课题的技术方案,检查和评定项目及课题的执行情况。

[1]钱虎君,丁丹,梅彭新,等.种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种子科学与技术[J].种子科技,2012,30(5):3 ~ 5.

[2]钱虎君,洪德林,姜建友,等.种子产业化研究的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11,29(9):1 ~ 4.

[3]钱虎君,李雪怡,庞鸿伟,等.我国种子产业做强的制约因素与瓶颈及其对策分析[J].种子科技,2010,28(10):1 ~ 5.

[4]钱虎君,张红生.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是不断提高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J].种子科技,2009,27(5):6 ~ 7.

[5]钱虎君,郑安俭,汤义华,等.组建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分析[J].种子科技.2010,28(4):1 ~ 5.

猜你喜欢

种子
金种子的果实
海的种子
种子的归处
假如我是一颗种子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可怜的种子
最小的种子
种子都长在果实里吗
煮熟的种子能发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