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2012-01-21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科学化马克思主义

冯 魁

(开封大学马列德育部,河南开封475004)

1.引言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他们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意义、途径和方法等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大多数学者是从传播者角度展开的,只注重传播方式和渠道的改变,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被大众认同、接受、支持和践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而设想通过别的什么所谓捷径来达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只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终归无效。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期望用传播方法自上而下的灌输说教或强制压服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行不通的。其捷径在于要有自下而上的民意基础,让大众从内心产生共鸣和认同,升华为信仰,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实现。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员干部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传播者,更是践行者。在现实中,民众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融合,通常不是直接完成的,而是通过一定的载体——8000多万中共党员及其干部间接完成的。党员干部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承担者,是活生生的“教材”,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形象,阐释着马克思主义的教义。人民如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否信服和向往之,关键要看载体的“榜样”作用导向何方。如今,有些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情感淡漠、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主要就是“载体”的道德行为失范所致。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要抓好党的“五位一体”建设,做好“示范”作用,坚定民众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宏伟工程的重中之重。

鉴于此,本文以加强党的“五位一体”建设,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切入点,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新形势,不断探索的历史性课题,是党的大事。要办好此事,关键在于党的建设。

2.1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保证党的纯洁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建的根本。党的建设,首先要在理论上、指导思想上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作为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第一条基本经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状况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是否坚强有力、执政使命能否有效履行。

“90年来党的光辉历史已经证明,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1]但遗憾的是,今天,党的部分同志却经不起诱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以入党动机为例,革命时期,群众入党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是一种信念,没有私欲在里面,为革命抛头颅洒鲜血是他们一生所求、生命意义所在。现时期,有些人入党就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充满了功利性——大学生把它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事业单位的人想借它升官发财,如此等等,真实存在。诸如成克杰、胡长清、文强等腐败个案到腐败窝案,之所以层出不穷,就是因为思想有问题——理想信念淡化、党性修养松懈,私欲膨胀。总言之,就是党性不纯问题。

保证党的纯洁性是党建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要务。“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价值观多么多元,现实诱惑多么大,党员干部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率先垂范体行马克思主义,使并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普通群众慢慢感知、了解党的主义,进而佩服、向往、信仰党的主义,最终力行党的主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2.2 完善组织建设,健全用人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把握人才集聚规律是提高党建的重要前提条件。90年来,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党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斯大林说:“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应该了解:在我们目前条件下,‘干部决定一切’。”[2]毛泽东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这就告诉我们人才是党的第一资源,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集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到党的事业中来,不仅是新时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前进的迫切要求。故此,党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建设,健全用人机制,选好用好人才。

一方面,要深化干部任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民主化、科学化,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不可否认,在干部任命上,现还存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封建任命之风,职位提拔时的“裙带关系”、“权钱关系”还有不小市场,客观导致部分官员不为百姓做实事,只为“领导”做“形象工程”,最终使群众对党不信服,党的信仰备受质疑。所以,党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建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拔任用扎根基层,为民做实事、做好事的贤能人。“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1]彻底纠正选拔任用干部中的各种歪风邪气。另一方面,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和用人导向。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胡锦涛《讲话》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1]坚持五湖四海,既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又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的迫切需要。任人唯贤,就是“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1]通过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标”,转变社会上“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歪风,不断培养造就大批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好干部。人民大众才能打心眼里佩服党,对党的信仰感兴趣,才会去学习她、推崇她、支持她。

2.3 深化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解决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在认知上的疏离,还要解决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情感上的隔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为人民谋利益,是党建科学化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为鲜明的政治本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苏联之所以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脱离群众,背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苏共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我们党要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

在新时期,我们党要深思“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都把“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作为人生的坐标,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群众“当亲人”,“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这样的党,人民才会喜欢你、拥护你、跟随你,自然也就信服你的理论,拥护你的主义。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一致通过“废止农业税条例”。为表达亿万农民的感激之情,河北灵寿农民王三妮自筹资金,耗时一年多铸造了一座“告别田赋鼎”,并铭文歌唱中国共产党。这是人民对党“执政为民”的最高礼赞,是对马克思主义发自肺腑的信服。毋庸置疑,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好途径。相反,如果不关心群众疾苦,与民争利,势必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削弱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这样,既能解决民生问题,又能增进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和“管用”性,消除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在认知上的疏离和情感上的隔阂。

2.4 强化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障

制度建设是党建的根本,是党的事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前发展的根本保障。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1]胡锦涛提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强化党的制度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呢?

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走科学化之路。实践证明,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抑或能使坏人转变为好人,相反,制度不好不仅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变为坏人。故此,“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1]另一方面制度落实要强化,要彻底。一直以来,党的制度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不是制度的匮乏,而是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现实中,制度很难呈现应然状态,往往被“特殊化”、“原则化”、“虚无化”。在一些所谓“有头脸”、“根子粗”、“有权钱”的人那里,制度要么成为“变色龙”——只约束别人,不约束自己,要么就成“双件套”——“原则”一套,实际一套,或者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关键要强化落实,不折不扣,贯彻到底。“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理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1]只有这样,党的制度才能保证不变色、不变味、不变形、不因人而“走样”,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唯有如此,人民才会相信党,马克思主义才能进一步向大众化推进。

2.5 坚持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胡锦涛《讲话》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内腐败是影响党生命肌体的毒瘤,任其发展,我们党就将整个腐烂下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讲话》明确要求:“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焦裕禄、沈浩就是榜样,为官清廉,时刻把人民装在心里,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人民把他们铭刻在丰功碑上,世世代代铭记。如果党员干部都能如此做人做事,腐败就不会存在。人民大众对党及其信仰自然就心服口服,就会自觉信、学、用马克思主义。相反,党员干部像成克杰、胡长清、文强等腐败,就会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反讽,使民众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

腐败之所以存在,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党员干部自身党性不坚定,思想藏污纳垢;二是党内监督不到位,给腐败留有滋生的温床;三是党外监督不给力,尤其是人民监督缺失,放纵腐败肆意蔓延。可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光靠党员干部自律是不够的,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它是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一方面党内监督要到位,要给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护犊子”,不徇私情,不给腐败留任何温床和丝毫幻想;另一方面党外监督,尤其是人民监督不可缺失。江山是人民打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党的一切活动应该接受人民监督。人民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眼睛雪亮,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很难逃过人民的“火眼金睛”。所以,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参与反腐斗争,把腐败分子置于人民监督的汪洋大海之中,反腐倡廉工作定会收到奇效。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是让人民亲近、信服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

以上五个方面,构筑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位一体”建设,这是新时期党建的伟大工程。抓住这几点,就抓住了提高党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着眼点、着力点,也就抓住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重点。

3.结语

众所周知,“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去占领。”[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决定着中国的整体走向,在新时期,我们更需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提供基本的信仰支撑,更需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未来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能否被大众认同与接受,关键因素有二: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魅力,这是第一位的;其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载体”——8000万中共党员及其干部的自身建设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理历经了千锤百炼,其魅力没有问题。关键就在于党的自身建设。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党员的人格力量统一起来,树立好“标杆”,突显“载体”战斗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民众自然就会被吸引来真信、真学、真行马克思主义。否则,只会激起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和排斥。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时期,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得以顺利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沿循大众化的路径,才具有真实的“灵魂”和“血肉”,才能充分显示其实际价值和真实力量,使我们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02).

[2]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1999-11-09.

猜你喜欢

大众化科学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以党建调度为抓手 提升国企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园林工程植物科学化养护管理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