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创造学”及其在旅游(学)创新发展中的意义

2012-01-21庄寿强周春林张岳军

关键词:创造性学科旅游

庄寿强,周春林,张岳军

(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规划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00;2.中国矿业大学 创造学教学与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8)

引 言

当今世界充满着竞争,旅游学与旅游业的发展也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大量的事实表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其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而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创造和创新的竞争,是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是培养人才创造性的竞争。

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需求,上世纪4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创造学,于8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大陆。其后,创造学便在工业、农业、科技及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创造学中对创造一词的科学解释及广泛应用,也为我国现今全面开展技术创新工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1]。“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2]。由此可见对于创造的重视。正是在“必需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鼓舞下,笔者才从行为创造学中创建“地质创造学”之后,再从中提出并研究了“旅游创造学”。

1982年,笔者之一作为“文革”后首届(1981届)研究生毕业去中国矿业大学任教,为了强调“创造”在大学生人才素质中的重要性,随着创造学刚登陆我国形成的阵阵热潮,开始围绕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教育)而专门研究、大力发展了根植于美国的创造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为创造学”[3],从而为中国矿业大学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例如:在国内第一个开设了创造学公共基础必修课,成立了第一个创造学教研室,承办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创造教育及创造学研讨会”,会后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创造学论文集《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创造教育及创造学研讨会文集》[4],成功创办了第一个以“发明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本科创造学专业方向试点班(见中国青年报:《催化创造——记我国高校第一个创造学专业试点班》[5]),指导了第一个创造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大学生共创建并开设了14门创造学类课程,后来获得了国内唯一的“创造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所有这些在多次教学评估中都被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认定为中国矿业大学的教学特色。大量的事实表明,行为创造学不仅在高校的创新教育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具有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且在促进科研人员创造能力的发挥方面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等一批科研院所的认可和好评,通过多次在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对一些科学家培训的成功试点,2005年“行为创造学”被认定为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必修课的主干课程[6]。

在此期间,笔者又根据行为创造学的主要内容、学科的横断性性质及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同时结合地质专业特长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以“探索地质科学创造性发展规律和培养地质人员创造性”为目标的地质行为创造学,或称“地质创造学”[7-10]。“地质创造学”在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地质专业本科大学生的必修课和研究生的选修课连续开设了7年,由于它以培养学生地质方向上的创造能力为主,因此受到学生的好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后来,通过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及西安分院和胜利油田、吐哈油田、苏北油田的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众多与地质相关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的讲学或其他方式的传播,“地质创造学”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11]。这也为其后产生的与某一学科相结合的“学科行为创造学”,包括后来出现的“军事创造学”[12]、“医学创造学”[13]以及本文提出的“旅游创造学”等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范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旅游创造学”的基础——行为创造学

与地质创造学一样,旅游行为创造学,或称“旅游创造学”也是行为创造学的一个分支。那么,究竟什么是行为创造学呢?

行为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中的创造(发明)活动,探索其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3]。显然,这里的“所有领域”即包含旅游(学)领域。

据研究,人们的创造活动范围虽然可涉及到工业、农业、商业等人类社会所有行业中的发明创造,涉及到理、工、文、管等所有学术领域中的科学研究,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即产生创造行为)所运用(无论是有意识运用还是无意识运用)的最基本创造原理(规律)并不多,其创造的基本原理(规律)目前发现的只有8个,即:聚合创造原理、还原创造原理、逆反创造原理、变性创造原理、移植创造原理、迂回创造原理、完满创造原理和群体创造原理[3]。行为创造学研究表明,所有创造活动最初均始于人(有意或无意)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只有当一个人的思维过程符合创造性思维的思维规律,并且又与客观存在的创造规律(原理)相吻合时,这个人才可能具有创造行为,即处于创造活动之中。显然,如何促进其吻合,即如何促进一个人主动使用创造性思维的思维规律和利用客观存在的创造规律去有意识地创造,是激发人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行为创造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创造性思维研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由此,创造性思维及其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规律就成了创造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现在,行为创造学已基本查明了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本质属性和15种引发机制,而且也是仅有的15种(即不可能有第16种)引发机制[3]。于是,通过有意识地调整(含认识、练习、训练、激发等)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使其符合客观的创造规律是可以做得到的。也就是说,即使仅从创造性思维这一角度来看,人的创造能力也是可以进行后天开发的(行为创造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充分表明,创造能力的开发还可以再经过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人格、掌握创造原理、学会创作方法等多个途径进行,其每个途径的效果都很明显)。笔者30年来在10多个领域(行业)的300多个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中企业及党政机关的培训、讲学效果表明,创造学不但可以使“不会”创造的人会创造,而且能使会创造的人(如科学家、发明家等)能明显地提高其创造效率[14]。

当下流行的创新、创意、创业等概念,其实质乃是创造。但创造不一定都表现为创新、创意或创业,创造概念的外延更加宽泛,如它至少还应包括科学研究中的发现、技术领域中的发明、文学艺术中的创作等等。创新、创意及创业行为的理论依托是创造学[15-16]。同样,旅游(学)要不断地创造与创新,其创新的系统理论、基本原理与具体做法等很多也根植于创造学,这就在客观上促成了与旅游相关的创造学,即旅游创造学的诞生。

二、旅游学与创造性之间的相似性

1996年,笔者偶然通过地质学接触到了旅游学,并开始关注与地质密切相关的旅游学,即“地质旅游学”。后来在进一步研究地质旅游学过程中发现当前的“旅游学”与“创造学”两者之间存在以下惊人的相似性。

(1)两门学科的名称都由国外的舶来品经我国学者加上“学”所组成:创造学在国外一直都称“创造性研究”(Creative Study)而不叫什么“学”;旅游学在国外也一直都叫“旅游”(Tourism)也不叫什么“学”。由此,两门“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如“创造”与“旅游”的学术定义都是数量众多、内涵混乱、争论不休,且常被另一个模糊词汇,即“创新”与“旅游学”所取代。创造学中创造概念的定义可达百个之多,其中较能迷惑人的是关于“……的总和”的定义,但完全符合定义的定义极少。同样,旅游学中旅游概念的定义也不下几十个,其中较能迷惑人的也是关于“……的总和”,完全符合定义的定义也是极少。为此,笔者对其定义都作了较长时间的专门研究,即对“创造”的定义研究了5年,对“旅游”的定义研究了4年。

(2)两门学科所处的社会背景相同,即当前都面临着社会的迫切需要: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提倡的创造、创新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切需要一个创造学学科作为其理论上的支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提倡并发展的旅游产业也迫切需要一个旅游学学科作为其理论上的支撑。然而,两门学科却均处于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都缺少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因而暂时都没有得到国家认可、没有进入国家学科目录体系之中,以致迄今社会上尚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学教授”或“旅游学教授”。

(3)两门学科中的现有研究人员都是来自其他已有的学科领域,如来自管理、历史、经济、地理、地质、农林、环境、物理、化学、电气、通信等等,其覆盖面几乎涉及到理、工、文、管的各个专业,由此显得十分繁杂而零乱。再加上两门学科的名称即“创造”和“旅游”两个词都极为通俗而又直观,因而人人头脑里都很容易形成相对应的习惯形态,所以也都能“望文生义”地解释一番,并且不经过抽象、不经过提升就直接将其印象引入学术领域中,从而产生许多“自作主张”的所谓创造和旅游概念的“定义”,加大了学术界的混乱。

(4)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很庞杂,因而都被学界误认为是综合性学科或交叉性学科:因为“创造”必然要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文学、环境工程学、电气工程学、通信工程学等几乎所有的学科有关联,由此学术界很多人便误认为创造学是一门综合性或交叉性学科,其实,它是一门横断性学科[3]。同样,因为“旅游”也几乎与人们所有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都有关联,由此学术界也有很多人误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或交叉性科学,其实,它也是一门横断性学科[17]。

(5)两门学科之下的所谓次一级学科都是为其他学科作“嫁衣裳”,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创造学学术界很流行提出创造哲学、创造心理学、创造管理学等等一系列“创造××学”的概念,其实,它们都不是真正学术意义上的创造学。笔者一直主张应该甚至必须研究“××创造学”,如“地质创造学”[9]、“军事创造学”[12]、“医学创造学”[13]、“旅游创造学”等,这样才可能最终形成真正学术意义上的创造学。旅游学界也很流行提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管理学等等一系列的“旅游××学”的概念,其实,它们也都不是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旅游学。笔者同样主张应该甚至必须研究“××旅游学”,如“地质旅游学”[19]、“建筑旅游学”、“购物旅游学”等,这样也才可能最终形成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旅游学。

由以上旅游学与创造学的相似性可以看出,已得到地质学界广泛认可的“地质创造学”(Geological Creatology)正在呼唤着“旅游创造学”(Tourist Creatology)的出世。

三、“旅游创造学”的涵义

在未来的行为创造学学科体系中,“旅游创造学”应该属于创造学的第三级分支学科,它与已经诞生并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地质创造学[9]、军事创造学[12]、医学创造学[13]等众多三级学科一同并列组成“学科创造学”二级分支学科。

根据行为创造学中“学科创造学”的涵义,“旅游创造学”可表述为:是研究旅游产业及旅游学学科领域中各种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新)活动,探索其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旅游创造学”不研究旅游学界中已有的学术或应用的成果,而是研究这些学术或应用的成果是如何取得的,这些成果最初是怎样从旅游研究者头脑中产生、形成、发展并用什么样的创造性方法使之最终脱颖而出,以及这些成果的产生过程中创造者有意无意遵循的客观创造规律等等。

由此,“旅游创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如何把创造学中现在已经被认识到的创造原理(规律)、创造思维的方法与开发创造潜力的做法等诸多已在大量实践中得到检验、证实的创造学理论用于旅游(学)中,使它成为旅游工作者创造(新)的参考或指南。比如怎样利用创造学中的还原创造原理对旅游、旅游学、旅游景点等概念进行创造性解读,然后再按照学术上定义的定义原则给予严格的定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下“旅游学”的研究基础[17-18]。比如怎样运用移植创造原理,将十分成熟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的有关条文规定经筛选后移植于旅游景点的科学命名中,提出创建旅游景点必须遵守的9个原则[20-22]。又比如怎样利用创造性思维去认识并提升一个景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其特色旅游产品(笔者曾运用创造性思维规律及行为创造学原理重新认识山东省郯城县特有的“天然金刚石”资源,从而提出了在国内第一个开发“地质情侣旅游”的创造性策划——在恐龙走过的地方为爱情寻找天然钻石(金刚石),该策划得到当地政府和旅游局的高度重视[23]。此外,笔者亦曾用创造性思维指导过开发五大连池世界级地质公园的地质旅游资源[24],等等)。再比如怎样将采矿产业与地质学科从最初的低层次合一阶段到其后的科学分离,再到近代高层次融合的“合—分—合”的学科创造性发展规律有意识地移植应用到旅游产业与旅游学科的“合—分—合”之中,从而提出了“旅游学与旅游业现在已到应该分离的时期”学术观点。二是研究如何把旅游领域中众多研究者多年来已经取得的旅游学术成果和旅游创造性实践成果等上升到创造学的理性高度加以总结,以便在更高层次上指导旅游工作者进行旅游方面的创造、创新活动。例如,常州中华恐龙园的创建者是怎样运用创造性思维,在根本不产恐龙化石的地方“无中生有”地从设想、策划、实施直到营销整个“恐龙园”、促使其在国内旅游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创造过程。再如著名旅游营销专家贾云峰先生在国内实施几十个颇有影响的旅游品牌创新中强调“第一”和“唯一”的创造性思维规律,以及陕西金丝峡国家地质公园如何用全新理念来开发景区而获得成功等众多的想法、思路与做法等,都应该甚至必须用创造学原理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提升——只有提升到“一般”高度的理论才可能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才可能用来指导其他地区旅游的开展。由此,“旅游创造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利用其已经研究提升出来的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创造规律、创造方法等有关的创造性内容去最大限度地启迪一般旅游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并提高其潜在的创造能力,促进他们在旅游学、旅游业中的各种创造(新)活动,从而加快旅游科学的创新发展和旅游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四、“旅游创造学”对旅游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创造性培养的意义

按照国家学位办颁布的现有学科目录体系,唯一与旅游相关的学科是“旅游管理”二级学科,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显然,“旅游管理”的本质是“管理”,或者说是“工商管理”,而不是旅游,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学学科的发展。

我们知道,虽然旅游产业涉及的范围很广、从业人员众多,但至今并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国家“一级”学科的直接支撑,这就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竟然没有一个真正的旅游学教授或旅游学博士”(至多只有“旅游管理”专业名下的管理学教授与管理学博士而已)的使人无比困惑的局面。在这种态势下,旅游学与旅游业确实很难沿着科学的轨道持续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局面对旅游专门人才的留用与发展极为不利。如前所述,当前研究旅游学和从事旅游业的人才都是来自管理、历史、经济、地理、地质、农林、环境、物理、化学、电气、通信等多个领域,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相应专业,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一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很少能分出精力专门研究旅游,特别是当遇到“职称”等重大问题时,他们又必须回到自己所在专业中去评定,这就迫使他们届时不得不暂时离开或完全脱离旅游界,为了提升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职称而按照有关职称条例的规定竭尽全力去研究、发表那些不属于“旅游学”范畴的论著。这就造成了“旅游的门槛很低,什么专业的人都能搞旅游,但什么专业的人都不愿意、或者说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深入钻研旅游”、“旅游学界自身很难培养出高级专业人才,旅游学界也留不住高级专业人才”等与旅游学发展极不协调的现象,形成了“旅游界越留不住人才旅游学就越难发展,旅游学越难发展旅游界就越留不住人才”的恶性循环。

由此,亟待创建的“旅游学”一级学科就成了旅游学界很多人的愿望。其实,创建旅游学学科本身即是一项系统性的创造活动,因此它必须(有意或无意地)遵守一定的创造规律。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利用创造规律来创建旅游学学科,就不能不涉及到(旅游)创造学中的若干创造原理和创造方法。据此,笔者从“旅游创造学”角度首先对“旅游学”至今尚未成为独立学科的原因做了一些探讨,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其理论体系极不完善,而造成这种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来自其若干基本概念的定义存在诸多错位或混乱。比如,对于“旅游”、“旅游学”与“旅游业”概念使用的错位(很多以“旅游学”为书名的论著,其实并未涉及,更未论述过旅游学,而主要讲的都是旅游产业的内容)。再比如“旅游”概念的定义十分混乱,即使连“旅游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的、长期以来在旅游学界广泛使用的“艾斯特定义”,如果从学术层面上加以考证也会发现它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完全不符合关于概念定义的定义[17]。其实,从旅游创造学观点看,所谓“艾斯特定义”,实在是仅仅对旅游现象的一种正确表述而已,其表述虽无任何不当之处,但它毕竟不是旅游学中的学术定义。正如前文所述,与采矿业发展的早期不太需要过多的地质学理论一样,国内外在旅游业及旅游活动开展的早期也不太需要过多、过深的旅游学理论,因而在这个阶段“艾斯特定义”对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的确也有相当大的促进意义,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旅游学即将作为一门正式学科从旅游业中分离出来的今天,如果还将它当做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还把它作为不可变更的基石来指导旅游的发展,那就不仅仅是不合时宜,而且极易造成对旅游学学科发展的一种障碍。

笔者从“一门学科研究的目标应该是其对象的本质,而并非其表面现象”的创造学中还原创造原理出发,按照“学科”及“学科体系”的实质性内涵(定义)再次对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定位进行了逻辑论证,认为一方面现有的“旅游管理”二级学科所包含的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仍然需要继续保留,仍需作为“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存在;另一方面,与“管理”并无直接学术关联的其它极为丰富而又广阔的内容(如旅游资源的研究与景区开发等等),则应该作为独立的“旅游科学”一级学科设立,其设立的理论根据及其相关二、三级学科的分支概况可参见笔者的论文《旅游学的涵义、学科性质及学科定位——从行为创造学新视角对旅游学基本概念的探索》[17](该文2011年被《新华文摘》收录[18]),这种学术层面上的论证恰恰是在“旅游创造学”原理指导下完成的。由此,“旅游创造学”在为解决旅游学学科的创建,为解决旅游人才的创造性培养,为尽快消除那种在国内庞大的旅游产业中竟然没有一个真正急需的“旅游学教授”或“旅游学博士”的尴尬局面以及解决其他一些具有“第一”性质的创造性问题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旅游创造学”诞生的条件分析

1.“旅游创造学”诞生的有利条件

(1)外部条件。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5]现在,国家已经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由此,旅游业的创造性发展与突破性创新都迫切需要得到与旅游密切结合的创造、创新理论的指导,这就为“旅游创造学”的诞生营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此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依托一个作为国家一级学科“旅游学”的支撑。纵观我国其他产业,如采矿业、建筑业、化工业等,哪个产业不是依托在一个或多个“一级学科”之上而长足发展的呢?作为亟待建立的“旅游科学”一级学科,其诞生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创造和创新,因此,在其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接触并利用“旅游创造学”和行为创造学的内容。这一趋势已明显地反映在越来越多的旅游院校(如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肇庆旅游学院、辽宁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沈阳大学旅游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等)邀请笔者去进行创造学的讲学、然后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上。

由上可知,旅游业和旅游科学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旅游创造学”,这可能对“旅游创造学”的诞生产生了“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的发展动力。“旅游创造学”恰逢极好的发展机遇。

(2)内部条件。“旅游创造学”与地质创造学[9]、军事创造学[12]、医学创造学[13]等一同归于行为创造学中的二级学科,即“学科创造学”。在1999年创建地质创造学时,笔者已对其“学科创造学”的性质、定义、内涵与学科定位等做过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创建“地质创造学”时所涉及到的研究对象、研究程序、研究方法等的思维方式、内容取舍、论证过程及学术体系构建等均可以为“旅游创造学”的诞生提供直接借鉴,从而大大减少创建“旅游创造学”的学术困难与障碍,有效地回避许多前进中的弯路。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创造(新)性成果,如新建了数百个不同类型的国家级风景区、开发了不计其数的旅游产品、在千余所高校中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并进行规模浩大的人才培养工程等等。这些极为丰富的创造性成果为“旅游创造学”的诞生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研究并上升到创造学高度的原始素材。

最后,2004年笔者曾在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地质旅游研究所,在创建“地质旅游学”过程中无意地为“旅游创造学”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一些研究经验和实际材料。现在,笔者所在的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又十分重视“旅游创造学”的创建工作,及时成立了相关的组织机构,并在全院青年教师中已经开展了“旅游创造学”的培训(学院已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与研讨,为“旅游创造学”的创建和发展铺平了道路,开亮了绿灯。由此,“旅游创造学”也在2012年进入到“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重点课程中,通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学员中已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表现出对“旅游创造学”的渴望与期盼,同时也显示了“旅游创造学”原始生命力。

2.“旅游创造学”诞生的不利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一般不喜欢新奇的设想,就像身体不喜欢新奇的蛋白质一样,都会竭力抗拒,所以,一般人只能听进或理解现有的、已知的知识或经验。于是,在对新生事物尚不了解之时,已有的思维定势、传统的习惯势力、权威的固执己见及不民主的学术压抑等必会屡见不鲜,这些就是“旅游创造学”诞生的主要障碍。

对此,根据创造学中学科形成的创造规律,笔者也做了一些思想准备,在研究“旅游创造学”过程中尽力采用“迂回创造原理”与“完满创造原理”去调节、转化各种不利因素,以减少创造的阻力,或者化阻力为动力、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从而为旅游事业的发展,为旅游学学科的建立,为旅游学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争取更多学术同仁的支持与理解。“石压笋斜出,岸悬花倒生”。笔者相信,只要做到学术第一、认真研究、精心推广、坚持到底,那么促使旅游学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旅游创造学”就一定会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在当下的中国生根、开花、结果。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日报,2002-11-08.

[2] 胡锦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日报,2006-1-10.

[3] 庄寿强.普通(行为)创造学(第三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4] 庄寿强.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首届全国高校创造教育及创造学研讨会文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5] 金玉娟,王继恩.催化创造——记我国高校第一个创造学专业试点班[N].中国青年报,1999-02-24.

[6] 中国科学院《创造学继续教育模式》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创造学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R].2005.

[7] 胡正强,顾龙友.把创造学理论引入地质学研究领域[N].中国地质矿产报,1992-12-09.

[8] 胡正强.庄寿强治学独树一帜,地质创造学受到学术界重视[N].光明日报,1992-12-22.

[9] 庄寿强.地质创造学导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10] 庄寿强.地质创造学的诞生[J].中国地质教育,1994(2).

[11] 庄寿强.创造学与地质学——地质创造学[J].中国地质,1992.12.

[12] 查仲远,杨荣芝,王宣刚,刘炳辉.军事创造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13] 聂思槐,汤少明,王小燕,吴建玲.医学创造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4] 庄寿强创造教育网:www.zhuangshouqiang.com.

[15] 庄寿强.创新、创造及其与高等教育相关概念之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4(2).

[16] 庄寿强.创新与创造之异同[J].中国科技术语,2008(5).

[17] 庄寿强.旅游学的涵义、学科性质及学科定位——从行为创造学新视角对旅游学基本概念的探索[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8] 庄寿强.旅游学的涵义、学科性质及学科定位[J].新华文摘,2011(1).

[19] 庄寿强.地质旅游学的诞生及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建设——旅游地学论文集第18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0] 庄寿强.试论地质旅游的含义及其可持续发展[C]//王子贤.地学·哲学·发展——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21] 庄寿强.关于建立地质旅游景点的几个问题——三论地质旅游的涵义及其可持续发展[M]//孙文昌.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2] 庄寿强.试建立地质旅游景点:无锡惠山的“万里碧波古太湖”——五论地质旅游的涵义及其可持续性发展[M]//姜建军.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建设——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四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3] 庄寿强.在恐龙曾出没过的地方寻找天然金刚石——建立第一个地质旅游公园的设想[M]//王昆欣,周国忠.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4] 庄寿强.对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导游词的初步探讨——十论地质旅游的涵义及其可持续发展[M]见: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陈安泽、姜建军、赵逊主编,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建设——旅游地学论文集第16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5] 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 布勒斯劳[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9):198.

猜你喜欢

创造性学科旅游
【学科新书导览】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旅游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