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2-01-17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毕 兰 张 颂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 河北承德 067000;①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已有30多年,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的有机结合,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生命力。高职教育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教育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正确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高职教育现状

1.1 办学理念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和理念,使高职教育基本呈现出“低进高出、人尽其用”的局面,这一理念的应用使更多的适龄青年找到了人生与事业的成长天地。近3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对于老百姓来说,高职教育不但帮助孩子圆了“大学梦”,而且让他们在人生的乐观态度、关注社会、包容精神方面得到了提升。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培养和培训数量充足、质量适用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工艺创新,使工程设计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和产品价值,成为中小微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助推器。

1.2 专业设置 体现出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的特征。国家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有950所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1 753个专业,专业建设呈现“由点到面”的辐射;为各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贡献,全国高职学校毕业生有近六成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其中在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约三成;为“三线”城市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职毕业生分布看,有35%在学校所在市就业,68%在学校所在省区就业,为所在地区贡献了较多的实用型人才,为本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在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2011年,全国涉农高职学校达到343所,占高职学校总数的27%,其中农业类专业点1042个。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培养农村建设人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1.3 师资现状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分布日趋协调,办学条件也逐渐完善,高职院校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还不平衡,在校高水平师资较缺乏。5省30余所高职高专的师资现状资料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5.69%,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7.28%。如:辽宁省当前高职专任教师1005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46.2%,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76%,硕士占15.1%,博士占1.6%。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只有8.1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1.27%。

表1 5省3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师资构成情况

1.4 办学规模 2011年我国高职学校数量为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在高职学校毕业生中,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

2 我国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硬件条件整体不足 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普遍紧张,投资不足致使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教材建设滞后。实训实验基地的建设还不能满足专业需要,实验教学环节与实训科目有些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

2.2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有着比较明显的普通高校教学思路的特征。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对职业技能与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所欠缺。

2.3 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评价 我国高端职业技能型人才比较匮乏,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甚至社会上还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

2.4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合作关系 高职教育一般仍以学校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脱离现实的工作环境、培养模式不能充分突出专业的特色,也不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产业及行业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

3 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3.1 让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顺利就业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继而普及化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保障了这一过程可持续且健康过渡。“低进高出、人尽其用”的局面,使被传统高等教育招生边缘化的青年群体找到了人生与事业成长的天地。

3.2 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类型上的多样化 高职院校一直在努力寻求和定位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使高职专业建设更加适应产业发展,同时也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类型,使其更加多样化。这种类型上的保障,远比规模的扩张更为重要且有意义。

3.3 承担推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殊使命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为服务“三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三线”城市发展、推进区域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4 教师队伍层次的提升 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高职院校应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各高职院校要结合所在地实际,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同时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5 加大力度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业率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指标。在就业率背后,本质的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学校里就形成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1]莫运国.产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想选择[J].中国轻工教育,2009,(3):78

[2]张洪军.产学结合:高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工会论坛,2008,(1):126

[3]付广环,邢 伟.国外高职高专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启发[J].新课程学习,2012,(1):43

[4]姚 红.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探索,2009,(8):54

[5]韩培庆.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8,(24):7

[6]张 轩.试论“大职业教育”视域下高职教育发展趋势[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8

[7]赵明威.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2,(7):7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